扶贫散记
齐建水
(上接第三版)
有人把扶贫干部称作救苦救难的“菩萨”,可“菩萨”的善举也有不被人接受的时候。王大娘就是一例。卢勇为了劝她进行危房改造,嘴皮子都磨破了,可她念旧,就是不答应:“我已经八十多的人了,还能活几天?这房子冬暖夏凉,我说啥也不改!”卢勇并不放弃,找来她的亲朋好友来帮助做工作,并为她家拍了照片,保证新房建好后屋里的东西原样摆回。功夫不负有心人,老人终于答应建新房了,卢勇马上按程序为她跑手续。房屋改造期间,他始终盯在现场,搬砖和泥,监督工程质量,手上磨出了老茧,脸也晒得黝黑,一直到王大娘搬进了宽敞牢固的新房子,他心里那块石头才算落了地。
卢勇说:“我小时候住的是低矮的土坯房,最怕雨天漏雨,如今当了驻村干部,感同身受,对贫困户的危房改造格外专心,格外用心,看到他们住进新房子,风雨无忧,心就像投进了蜜罐里,甜着呢!”
7、我请穷亲吃顿饭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中秋佳节,本是家人团聚、举杯赏月的日子,而大学生村官孟菲菲却带了月饼、水饺和菜肴走进了贫困户王友元的家。王友元和老伴热情把她迎进屋,激动地说:“孩子,你平时帮我们就够多了,过节了还请我们吃饭,真是让你费心了!”
听到这肺腑之言,孟菲菲连说不客气,这也让她想起了入村第一天的经历。大学毕业后,她放弃了很多高薪职位,选择了来济阳当一名村官,被组织上安排到贫困村——回河街道桑皮赵村从事扶贫工作。让她想不到的是,当自己信心满满地第一次踏进村里,就受到了贫困户王友元的质疑:“一个小姑娘能给村里办啥事?看她那身打扮,能跟咱老百姓打成一片?”面对如此不信任,孟菲菲心生委屈,但她坚定一个信念,要用实际行动改变大家对她的看法。她先从改善村小学办学条件入手,积极联系济南广播电台进行爱心募捐,几个月时间,共接受了价值2万多元的图书、书包、篮球等物品。在“结穷亲、帮脱贫”活动中,她主动选择王友元为结对帮扶对象,经常去家里了解情况,宣传扶贫政策,帮助解决各种实际困难,渐渐地,他们的心一步步拉近了。
中秋节来临,孟菲菲和村班子一起研究,策划了“我请穷亲吃顿饭”活动。他们有的邀请贫困户出去吃有名的回河包子,有的自己做好了热乎乎的饭菜送到贫困户家里。一起就餐时,孟菲菲与王友元夫妇拉家常,问冷暖,谈希望,其乐融融,俨然是亲亲热热的一家子。
孟菲菲说:“我们借中秋这个举家团聚的日子,去走访一下结对子的穷亲,给他们送点可口的饭菜,就是要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真情帮扶、真心结对的心意。”
8、脱贫不能忘乡亲
太阳即将结束一天的轮值,在西天边留下最后一抹桔红。空气中弥漫着秋粮成熟前甜甜的味道和农家饭菜浓郁的香气。这时,村委的大喇叭突然响了,传来支部书记浑厚的声音:“各位村民注意啦,马上就要秋收了,许方霞让我告诉大家,谁家的玉米熟了告诉她一声,她家的收割机对贫困户直接免费,其他人只收成本价。”
支部书记提到的许方霞,是垛石街道柳家村村民,2015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回想脱贫前的那段日子,她心里真有说不出的苦,爹妈重病,光住院看病就欠下一大笔外债,后来父亲去世了,自己带着俩孩子啥也干不了,家里的生计只能靠丈夫打零工维持,一点出路都没有,就连孩子交书本费每次都要东借西凑。2015年,村里利用国家扶贫资金建起了高温蔬菜大棚,优先让贫困户承包,在村“第一书记”和村、支部书记的鼓励和帮助下,她包下了大棚,开始种植樱桃西红柿,没想到第一年就收入了8万多元。她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新学期开学,她让孩子第一个交上了书本费。
通过几年的奋斗,许方霞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翻盖了宽敞的房屋,购买了全新的家电、舒适的轿车、实用的小货车和气派的大型收割机,家庭年收入能达到25万元。2019年4月,她正式向村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同年10月,被批准为入党积极分子。今年,她的儿子又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海洋大学录取,喜事连连,家里到处溢满了幸福和喜悦。
许方霞说:“我脱贫了,要尽最大努力回报乡亲,回报社会。做这些事的时候,我心里就很有成就感,感到自己很有价值,也觉得更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