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战斗士“墨家”为何消失?
战国时代,侠者墨翟创建墨家,提倡"兼爱”“非攻”,与儒家、道家、法家分庭抗礼。秦汉以降,儒家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法家主宰了专制王朝的庙堂,道家占据了民间社会的空间。唯独墨家昙花一现,衰落于汉初之际……
苦行清修
“墨子救宋”的故事广为人知,墨子凭借沙盘演练,说服了公输盘(鲁班)与楚王,打消了他们发动战争的念头。墨子的个人魅力因此得到极大彰显——只要墨家帮谁,谁就不会败,这种观念吸引了一众仰慕者。
不过,墨家的道德规范实在太高,据财必以分人,杀己以存天下。这种毫不利己、无私奉献的精神固然伟大,却显得不接地气。
当时,诸子百家大多提倡节用,墨家却走向极端:“凡衣裳之道,冬加温,夏加凉者,其余皆去之……其为宫室,冬以御风寒,夏以御暑雨,其余者去之……”。这是彻彻底底的实用主义,也就是刚刚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
同时,墨家对诸多艺形式感到反感,无形中抹杀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墨子嫌弃音乐,墨子的门徒统称为“墨者”,平日里短衣草鞋,闻鸡起舞,大搞武术训练,以吃苦为乐事。
后继无人
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却有着出世般的禁欲规定。在佛教体系下,虔诚的弟子可以为了追求所谓永恒的极乐而暂时忽略现实的艰苦。而墨家只是很虚妄地提出了鬼神观念用以劝人行善,且以督导与威吓为手段,很难激起民众自觉,无法形成信仰的基础。墨家最后只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逐渐人才凋零。诸子百家,大多开枝散叶,而墨家大思想家只有墨子一人,其弟子以及再传弟子,只是擅长制造兵器和城防守备。
以墨子毕生行迹来看,他不是一位教育家,更像是一位反战斗士。《墨子·鲁问》中有个故事——鲁国有人把儿子送到墨子那里学习,结果儿子战死,父亲便来责备墨子。墨子说:你要让你的儿子向我学习,现在他学成了(墨家精神),作战死了,你却因此愠怒,犹如想卖米,卖完了,就愠怒了。岂不荒谬?
墨子的铁面无情,使他对亲情冷漠。他重实战,轻学术,视弟子战死为“学成”毫不奇怪。墨子率领的集团,与其说是学派,还不如说是纪律严明的军事组织。这样义无反顾的团体诚然能在社会上发挥影响,但是却难以找到合适的方式存续。
外界打压
墨家弟子致力反战,“兼爱”“非攻”等理念最终只能导向多国并立的情形,这与秦国一统天下的野心公然对立。况且,墨家是先秦第一个有武装自卫且有文明哲学支持的队伍,同时掌握着高于其他诸子百家的科学与军事技术,自然招致秦国的猜忌。
最可怕的是墨家法典的独立性,使巨子(墨家领袖)可以不顾君命,脱离国法的辖制。例如,墨家巨子腹荣之子杀人,秦惠王因腹荣年长且只有一子让官员不要杀其子。但墨家纪律就是杀人者必死,腹荣直接违逆君王指令,杀掉儿子。
秦国虽倚重过墨家,但是必得除之而后快。首先,通过整治重要工业,用奴隶与罪犯替代了墨家弟子的岗位,阻断了墨家生计。然后,在“焚书坑儒”运动之后,各类书籍几乎被焚毁,墨家势力同样遭到重创。
到了汉初文帝时,多方积极抢救被秦朝焚毁的文化典籍,但是墨家学派却不在抢救之列。在儒家的大幅扩张过程中,墨家的发展空间也被极大削弱了。因为墨家的许多主张都偏离了统治阶层的取向。比如,奢侈的葬礼、优雅的音乐、美丽的服饰等,与墨家所提出的“俭用”与“节葬”格格不入。
又比如“兼爱”,是最早提倡人人平等的学说。可那个时代恰恰是最讲究等级的时代,墨家的口号显得太过理想。以“学而优则仕”为目的的学人,哪还听得进去墨家思想。自汉魏以来,儒家几乎对墨家思想集体禁言,使得墨家成为所谓“绝学”。(据“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