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风镇道教文化的起源与史坊村水母奶奶的关系
赵丙友
每年旧历的七月初三这天是水仙圣母的诞生日,这一 天在仁风镇史坊村,非常热闹,比八月十五、年三十、初一的人还多,家家宾朋满座,史坊村在外工作的,不管离家多远也要回家,共同庆祝,各家各户的亲戚朋友,这一天史坊村大庙会上,买卖人比仁风大集还热闹。
水仙圣母与古代名人的关系
相传在1300多年以前,唐高宗李世民率兵扫北时期梦中贤臣薛仁贵。拜帅扫除北方的叛匪返回途中,大军来到济南济阳迎风镇想跨越黄河,回归京城长安。不曾想黄河大水滔滔一望无际,河面上一二只渡船,怎能渡过几十万大军。正当薛仁贵面对黄河一筹莫展之时, 忽闻当地人说,据黄河不远处有个村子,叫史坊村。那时的史坊村叫水神庙村,村庙里供奉着水仙圣母,水仙圣母像观音菩萨一样有求必应,何不求水仙圣母帮忙。于是大帅带上供品、香、纸,来到史坊村进了庙宇大殿,祈求水仙圣母帮助大军渡过黄河。大帅叩拜完刚起来,水仙圣母头顶升起一道金光直飞黄河。等薛仁贵赶回黄河边后,奇迹出现,见黄河出现大洞,薛仁贵率人马穿洞而行,人在洞中行、水在头顶流。等人马过完,黄河恢复了原样,大帅率众将给水仙圣母下拜。从此以后迎风镇改为现在的仁风镇,以作纪念。
唐朝大诗人李白,游山玩水,有一日来到水仙圣母庙。此时的李白已经醉酒,庙里的主持见是大诗人李白,就央求留下墨宝。李白不等主持准备纸张,而顺手撤下供桌的桌裙,拿过主持手中的笔,潇潇洒洒写下了千古名句《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主持如获至宝,现此物件被史坊村人史吉传珍藏家中。
相传明末清初,著名的经学家张稷若先生在仁风城隍庙讲学。武定府的老百姓,今惠民县人,八个棒小伙来到史坊村请水母奶奶到武定府行雨,庙里主持让人写个水母奶奶牌位。于是派人到仁风去请张稷若先生,张稷若来到史坊村,恭恭敬敬地写好牌位。武定府的八个棒小伙将水母奶奶牌位请上轿。八个棒小伙抬着轿走了很远,就有人嚷着要歇歇,但其中有个小伙子插嘴说:“歇啥歇, 牌位轻的和屁一 样”。话刚说完,直觉的轿子像小山一 样沉重,压得八个小伙趴在地上,咋抬轿子也抬不动。便跑回水神庙请教张先生,此时张先生正和庙里的主持品茶,当小伙子把轿子抬不动话一说, 张先生便说“你们是不是对水母奶奶的牌位说了不敬的话”,是有人说过水母奶奶牌位轻的跟屁一样,怪不得抬不动,你们赶紧给水母奶奶许个愿,请她老神仙原谅,就能抬动了。果不其然,一路上再也不敢说闲话了。
水仙圣母得道成仙的传说
相传泰山奶奶、马山奶奶、水母奶奶为三姐妹。水母奶奶最小,但她聪慧、能干、孝顺。她统领着一众水神,惩恶扬善,斗瘟神恶鬼,战怪蛟,为黄河中下地区的干早地降甘露,确保四方平安。相传盛唐时期,黄河闹水灾,黄河里有一水怪兴风作浪。这水怪摇头摆尾,张着血盆大口,跳出来吞食老百姓的牛羊,还有年轻的孩童。同时利用利角将河堤划开一道决口,河水咆哮冲出堤外。在这种情况下,石氏三姐妹带领群众大战妖魔,这石氏三姐妹的大无畏壮举,惊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便派太白金星老神仙下界查看。老神仙被石氏三姐妹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所感动,出手帮忙降服妖怪,平息了水患,并将这三姐妹带上了天庭。玉皇大帝颁布圣旨,册封大姐玉叶为碧霞元君泰山奶奶, 二姐玉花封为马山圣母,玉桃封水仙圣母也就是水母奶奶,统领黄河水域。从此大姐去了泰山,二姐去了华山,水仙圣母来到史坊村。
瘟神史文业听说水仙圣母来到他的封地,为争夺供奉香火,便使用起妖法。史坊村周围方圆近百里,天气干旱,地裂禾枯,瘟疫遍地,村民们便到水仙圣母庙来举行大型祈求活动,水仙圣母普降甘露来解决旱情灭掉瘟疫。当天夜里水仙圣母给庙里主持托梦说:这是瘟神史文业在作怪,叫人们准备48面大鼓擂起来,96面锣敲起来。这瘟神最怕欲震耳欲聋惊天动地的锣鼓声,这锣鼓声一起,水仙圣母抽出头顶的龙风钗向天一挥,风云雷电和黄河龙王一起出现在天空中,瞬间下起大雨,只吓得瘟神收起妖法躲到山洞中再也不敢露面了。
庙宇的形成与历史的变迁
据老辈人代代相传,水母奶奶庙始建于盛唐时期,那时的庙宇建设规模并不大,只有三间大殿。大殿里供奉着水母奶奶,两边供奉着她的两个姐姐。周围有很多信男信女,如遇到疾病、无子、儿女不孝、邻里纠纷等家庭琐事,就会到水母奶庙里让三个位神主持公道。那时的农民群众,特别信奉神灵,都不敢在公共大众场合下,对神灵的亵渎,一切都会随缘解决, 有病的轻了,好了,无子女的在两三年里有了子女,儿女不孝的怕水母奶的惩罚,就变得孝顺了,邻里纠纷各自退让一步皆大欢喜。特别是天气大旱的时候,能求得甘霖,使这一带的老百姓过得风调雨顺。
随着人们不断地对水母奶奶信仰的增加,广为流传,敬仰的同时随着历史、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到明清期间庙宇有些破败,广大信男信女提议出资修缮,经众人商议由史坊村德高望重的老员外史厚广负责修缮庙宇。于是方圆百十里周围上百个村的员外爷出现钱、银两,老百姓出泥瓦匠、石匠、木匠、泥塑匠等义工。在史坊村和张村中间选择了一块风水宝地,选择了良辰吉日经过近一年的劳作,一座雄伟壮观的水仙圣母庙落成了,在修庙期间周围村子的村民给远来的义工安排住处、饭菜,给工地送茶水也出不少气力。
水仙圣母庙朱红大门向南,两边各有个便门形成了牌坊式门楼,正殿和两旁侧殿,都宏伟高大、气势壮观、飞振斗眼、雕龙画凤。正殿内水仙圣母居中正座,两旁为两个姐姐,在两个姐姐的莲座下各自站立雷公、电母风伯云婆。东侧殿是五位阎君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杵官王、阎罗王。西侧殿是五位阎君平等王、泰山王、教市王、卞城王、转轮王,院内植有松柏树,就这样一座占地东西五十米,南北六十米的大庙院座落在张家和史坊村中间。
史坊村、济阳区、黄河流域
道教的盛行期
从古至今道教在广大老百姓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道教是我国唯一有中国人创立的本土教。道教的创始人相传有黄帝、老子等人,创建并不断完善。在封建社会中教派分支很多。道教的教义、谱道贵志、天人合一、 贵生济世。道教的创建在我们古老的社会中,在政治经济、精神文化文明中有着深刻的影响,是统治阶级统治社会的三大精神之一。
济阳区一带及黄河流域的群众特别信奉老天爷及玉皇大帝。那时包括现在大年三十敬天地,八月十五日拜月神,二月二龙抬头,腊月二十三小年送灶神。
这些传统节日以及一些买卖商户家中都供奉财神神盒,村村建有土地神庙,都有定期祭拜的习惯,传统的道教信仰在这代老百姓的意识形态里根深蒂固,因此史坊村一带村民将水仙圣母列为大神供奉,就不足为怪了。
庙会的形成对当地经济的发展
从古至今七月初三这天是水仙圣母的生日。以史坊村水仙圣母庙为中心地点展开空前盛大的祭祀活动。在古代六月二十五日前做准备,有戏班子、玩杂耍、讲评书的民间文化节目;有包子铺、油条、麦芽糖等众多民间小吃;有吹糖人、剪纸人、捏面人等手艺人等。众人二十五日开始进入庙会的庆典,另外开辟了民间的交易。有粮食、布匹、骡马、牛羊等畜禽交易,日用百货交易。北到河北吴桥,西到济南,东到武定府,南到博山,人数达到上万人。这场庙会一直延续到七月初九结束,这场庙会即丰富了人们文化生活,又促进了商品的交流,与现代的物资交流会一样。
七月初三当天也是庙会的高潮期。众多信男信女齐聚史坊村。村里委托德高望重之人去南面邹平、杨郭村,请水仙圣母的娘家人。水仙圣母的娘家人也带有仙气,他们不坐渡船脚踩黄河水面就走过来。娘家人来了史坊村人管年老的称姥爷、娘娘。中年人称舅、妗子,年轻的称表兄表弟。第一缕香由娘家人先上之后祭祀开始。这一天也是商品交易最火的一天, 锣鼓震天响,这一天史坊村家家高朋满座,不管在外为官,还是经商不远万里回到家乡参加这一庆典, 庙会一直到初九结束,前后时间为半月。
古时候的经济交易额无法去估算,今天的史坊村在七月初三这天的经济交易额一般在十五万元左右,村里来的客人达万余人。
史坊村的民间习俗与
道教文化的传承
现在每到七月初三这一天,仁风镇便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水仙圣母(水母奶奶)节,村子里搭台唱戏。集市从夜里三点开始一直持续到下午2点,村民通过宴请宾客的形式欢庆这一传统节日。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传统道教文化已深深烙在这一方人的思想中,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传统,它代表了古时农耕时代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灵寄托。到现在已经成为了史坊村的一种风俗,成为每一位村民的乡愁记忆。虽然以前的破旧庙宇不存在了,但是村民史吉传家还保留了庙中的部分实物。这便是道教文化在这一带民众传承的实证。
现在史坊村这一传统节日代表了仁风镇人民的淳朴善良、热衷好客的精神。在这样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度挖掘与研究,对黄河流域鲁西北平原及济阳的历史参照有着重大意义,对培育和发展适应新农村文化及传承和乡村旅游都有着切实的现实意义。
作者系城区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