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79 更新时间:2017-11-06

人生惟举读书好

◎孟庆贵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学知识理所当然的被摆在了首要位置。四大文明古国发展到现代,唯由中国传承延续了下来,唯由中国担当起了“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一光荣称号。
        文明古国是靠国学也就是古典文化的衍续浸润而充满生机精神。同化元、满外族异类,吸收民族新生精华,经千年颠沛而魂魄不散,历万种灾厄而总能重生。在前进道路上不断发展完善壮大。这种顽强的自然活力涉越漫漫岁月而永久不衰。
        记得从前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乞丐拄着拐棍,面前放着一个破碗,守着“自幼失明,沿街乞讨”的牌子,招揽过路行人的同情施舍。熙熙攘攘的人流擦肩而过,可乞丐的破碗里依旧空空如也,这时一位哲人从此路过,看了一眼牌子上的字站住了。他把牌子反过来,写到“春天来了,我看不到绿叶扶花的精彩,只能嗅随风飘来的芬芳。”写完,哲人扔下一枚钱币走了。奇怪的事发生了,过路行人看到牌子上的字纷纷驻足凝视,尔后,把分值不等的钱币扔到破碗里,撒的满地都是。这就是文化知识的力量和魅力。
        文学知识是读书学习的积累与结晶。古人为了学习文化知识有的悬梁刺股、凿壁借光;有的执芦为笔、浮沙练字;誉满济阳的张稷若先生活到老学到老,自称“六十年来老书生”。试想拥书为城,烹茶品书,皓首穷经,胸中洋洋万卷,执笔历历千古,那是一种多么潇洒文雅的崇高境界。深入内中,穷尽人生三味,悟透兰因炎凉。思驰神游,自得其乐,何其快哉!明朝的文学家于谦曾描绘读书的乐趣:“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读书贵习以为常,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到胸无一点尘的境界,那是做学问的臻境。世间纷忧,名利争斗,权势倾轧都成了可扫之尘。到了这种地步,那种淳朴的自然之心不就还原到了人之初吗?
        读书使人明智懂理不离乎人道。一本好书有磅礴的正能量,使人灵巧通透,顿悟迷津,豁然开朗,似沐浴在智慧的海洋。古典文学是历史精华的结晶,充满历代先哲的心血和经验。得而颂之,学而行之,何乐而不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走歪路歧途就是这个意思。
        读书使人儒雅善辩心怀礼仪,远离奸佞狂妄;一个人的风度学识是经过长期熏陶修养而养成的。这个过程唯一的捷径就是读书学习。有位学者开玩笑说:“有文化知识修养的人,坏也坏不到哪里去!”当然,此话也不尽然。但风流倜傥、成大事留美名于世间的大都是知识渊博的人。
        读书净化心灵,拓宽视野。心灵美了,人才会变得更加嫣然可爱;视野宽了,人才会有博大的胸怀包容天下。
        你想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读书学习吧!你想红颜永驻、清纯秀丽吗?推开庸俗的兰膏脂粉,汲取超脱的天然清新,读书学习吧!你想站得高看得远吗?挣脱繁琐的俗尘旧物,神游广渺的天上人间,读书学习吧!
        古人读书皆为黄金屋、颜如玉,或为金榜题名。为需求而读书既读不透又读不全。急功近利,断章取义,把读书当成了敲门砖,沾污了清高二字,真正的读书人一卷在握,烦心顿解,万事全抛,似参禅悟道般入静。如清风明月满怀,如东篱菊香盈袖。神似穿花蛱蝶,心似凌空紫燕,在书的境界里神游汲取……
        “国学教育”给读书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读书有诸多益处,望爱书者珍惜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借“国学教育”的和畅东风多读多写,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形成一种锲而不舍的常态,掀起读书的热潮,使书味之香溢满济阳大地。作者单位:县史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