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88 更新时间:2021-04-02

晚婚时代

        马博涛(化名)自己也数不清楚到底相过多少次亲,再过两年,他就要40岁了。他的父母退休前都是单位的领导,家里有好几套大房子,他自己有不错的工作,还和朋友合作经营着一家小公司,是很多人眼中的“黄金剩男”。他曾经有过一个谈了4年恋爱的女朋友,至今他也认为那是他最喜欢的女孩。女孩白净、清瘦、爱跟他聊诗和远方,两人渴望着相爱厮守一生。马博涛带着心爱的女孩见了父母后,母亲开始打听关于女孩的一切,她听说女孩儿的母亲得过乳腺癌,锁紧了眉头,“这孩子有点风吹草动就生病,看来是遗传基因不太好”。母亲拜托在医院工作的一位表妹,带着儿子的女朋友到医院做了一次全身检查,结果发现肺里有个小结节,目前没有异常,建议观察。
        这让母亲如临大敌,“这就是定时炸弹,说不定哪天就爆了!”她苦口婆心劝儿子,最后明确要求:必须跟这个女孩分手。她的观念是:“我儿子这么优秀,我们家条件又好,还愁找不到个健康的姑娘吗?万一找个病秧子,我儿子一辈子不都跟着受罪吗?”
        那次分手,让马博涛消沉了好长时间。之后,他就在相亲市场上浮浮沉沉,见面吃个饭、聊几句仿佛成了例行公事,“似乎再也找不到当初那种感觉了”。不过他自己也并不那么迫切地渴望婚姻,“反正自己也还不够成熟”。
        在中国,年轻人晚熟与上一代的抚养方式和观念不无关系。对年轻一代而言,80后还稍微经历过物质短缺的时期,90后几乎是在蜜罐里长大的,独生子女也越来越多。殊不知,不吃苦就长不大,家长把一切都给包办了,孩子集千宠于一身,其反哺的能力和意识很弱。一个极其普遍的例子:每年大学新生入学,高校周边的各种宾馆酒店都被送孩子的家长住满了。总有大学生把脏衣服快递回家,让父母洗干净了,再寄回去。
        “孩子虽然到了18岁,但远远没长大。”这种观念会一直延续到孩子毕业、工作和结婚,孩子成熟得晚,自然结婚也被一再推后。
        1992年出生的杨一帆(化名)研究生毕业,身高1米82,在高校工作,文质彬彬。有过几个对他有好感的女孩,但都不符合他父母的要求:首先要找个本地姑娘,最好是在高校工作,公务员也可以,其父母最好也是在高校或政府部门工作的知识分子,这样才门当户对、三观一致。
        杨一帆内心还是想找个长得漂亮的,他觉得跟自己有共同爱好和话题挺重要。但母亲认为他的想法太幼稚。母亲的理由非常现实:找本地人将来住在父母身边,可以天天回父母家蹭饭,生了孩子有父母帮你带,连物业费、水电费都给你交了,你什么都不用操心。
        父辈年轻时,必须先有婚姻,两个人才能共同生活在一起,才有人能与你一同承担生活压力。因此,他们把婚姻看得更重、更远。而现在观念在变化,很多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就可以在家啃老,父母抚养孩子长大的时间在拉长,使得一些年轻人不愿意结婚,害怕承担责任,而选择只同居不结婚,或是逃避式地将结婚再推后。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个人的生活体验,很少关心别人的感受,这种个人主义的“独性”意识,与成长期延长交织在一起,造成了现在年轻人恐婚、晚婚甚至不婚的现象出现。(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