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76 更新时间:2021-04-02

晏子(小说连载)

范升平

前 言

        最早了解晏子,是通过那个大家都熟悉的“晏子使楚”的故事。从那里我们看到一个聪明机智的矮子晏婴的形象。
        随着对晏子了解的深入,我深深地被这个2500年前的人物吸引和震撼了。
        齐鲁大地出圣人。孔子是大圣人,孟子是亚圣,孙子是兵圣,王羲之是书圣。和他们相比,比孔子年长二三十岁、和孔子共存了51年的晏子,可以毫不逊色地被称为“智圣”。
        他生活俭朴,一件狐裘穿了几十年;
        他为官正直,曾一天三谏齐景公;
        他智慧超群,曾巧妙应对楚王的试探;
        他鞠躬尽瘁,侍奉三代齐王一直到死;
        他大义凛然,不畏邪恶,戟架在脖子上,剑顶在胸口上,决不改变自己的誓言;
        大音希声,大智无名,他以他的智慧和无私默默做着自己该做的一切,在风雨飘摇中尽量维持着姜齐这艘大船能够平安前行。他是一个官,一个高官,一个清官,忠君爱民,大智大勇,一个为官者的典范。
        于是,满怀崇敬与激动,我开始对晏子作进一步的研究。我在古书里面孜孜以求,在熟读《晏子春秋》的基础上,为找寻有关晏子的更切实的史料,我艰难地阅读了《史记》《春秋》《左传》《国语》以及《东周列国志》等经典著作的相关部分;为了解晏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我反复研读了《诗经》,拜读了翦伯赞先生著的《先秦史》、安作璋先生主编的《山东通史》(先秦卷);为了寻找晏子的踪迹,我只身来到临淄,站在了晏子曾经走过的那片土地上,感受齐文化的博大精深,得到了宋玉顺先生主编的《齐文化与现代文明》、张龙海先生的《临淄拾贝》、刘庆文先生编著的《击鼓吹笙集》,从中受到了不少的启迪。又借鉴了范锡宝先生主编的《齐国名相晏婴》、王振民先生主编的《晏子研究文集》。在研读《晏子春秋》的过程中,江灏先生编译的《白话晏子春秋》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在采用《诗经》诗歌的时候,我借鉴了程俊英先生的《诗经译注》;在理解《左传》的一些疑难句子的时候,我参考了马玉梅、齐石宜先生译注的《春秋左传》。在此我对今人和古人一并表示感谢和敬意。
        晏子,字平仲,约生于公元前585年(一说是595年)。继承父亲卿位,后成为齐景公相。今山东省齐河县城驻地晏城乃晏婴的封地。晏子的父亲叔夷(晏弱),为宋国穆族后人,穆族之祖为春秋时期宋穆公,商朝后人。叔夷称其父为穆公之孙。公元前609年,宋国乱,叔夷带领穆氏全家投奔齐国。叔夷深得齐君赏识,赐封莱国夷地。
        时光如白驹过隙。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将要来到,现在的正在进行。我想为2500年前那段已经过去的热热闹闹的历史涂鸦一番,以期让那些似乎久已沉寂于地下、只能在散着潮霉味的古书之中才能见到其姓名的、曾经显赫一时的古人在今天的舞台上再重新表演一番。或许,对于现在或者未来,能给我们些许的裨益。

第一回  穷极乐王宫乱穿衣
        畏权势高厚贿戎子

        泰山以东有一个富庶繁华的诸侯王国——齐。那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封国。春秋时期,齐桓公一度高举尊王的大旗,九合诸侯,威临天下,成为第一位霸主。此后,又有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相继称霸。这以后,各诸侯国在冲突中势力各有消长。周王朝的权威日益削弱,而秦雄距函谷关以西,晋虎踞河北,楚壮大于江汉,齐龙盘于泰山以东,吴、越二国又日益强盛于长江以南。我们的故事就发生在两千五百年以前这一诸侯纷争、战乱频仍的社会大动荡时期。  
        齐灵公姜环是继齐桓公之后的第八位国君。此时的齐国虽没有桓公时的威势,但因地域广阔,濒临大海,物产丰饶,仍是当时诸侯国中第一富庶之国。都城临淄西靠系水,东临淄水(临淄就是因为其紧临淄水而得名),南望牛山、稷山。临淄城的地理位置可以说得天独厚。这是一个十分繁华的都城,城内车水马龙,行人摩肩接踵。可是,在拥挤的人群中你似乎看不到一个女人。但仔细一听,你又会听到时时发出的女人银铃般的串串笑声和温软如柳絮的轻声曼语。难道齐国的男人们个个都温柔如女子?再仔细一看,三五成群的小伙子们大多眉清目秀,赛过女子,甚至连走路那袅袅婷婷的样子也俨然女儿相。你仔细审视,就会发现原来这些眉清目秀、柔声软语的小伙子们,竟然大都是穿男装的妙龄女郎。咦,怪了!
        原来国君齐灵公姜环,因为国泰民安,平日闲暇无事,与后宫粉黛玩得腻烦,一日竟忽发奇想,下令宫中女子全穿男装取乐。妃嫔们也正无聊得不知如何消遣,得了灵公的命令,竟都拍手称快。于是,一夜之间,原来充斥宫中的长腰绣襦、粉面云鬓齐刷刷地变成了男子装扮。灵公的宠妃戎子把原来极力要描细的长眉也涂得又粗又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