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71 更新时间:2021-04-12

唱支心曲给党听(上)

◎冉庆亮

        “共产党来了苦变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歌大家都耳熟能详,听了无不令人感到亲切暖心。我做通讯员四十多年,从不同角度写过歌颂党的文章,但年近古稀一听到这些歌曲依然热血沸腾,内心总感到倾尽一辈子汗水和心血也报答不完党的深深恩情。当下,社区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感恩共产党,奋进新时代”主题活动,我要唱支心曲给党听,从“衣、食、住、行”这些个微小的角度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真切感受讴歌建党百年来的沧桑巨变和党的丰功伟绩。

衣:从缺衣、单一到时尚多彩

        我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打记事起就体会到穿衣的紧张,而且穿的都是灰、绿、蓝“老三色”,让人看起来既土俗又老相。我家六口人,有父母、哥哥、两个弟弟和我,我排行老二。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衣服先从我哥穿起,然后我接着穿,等到衣服破了,缝,缝了破,再补好后,才轮到两个弟弟再继续穿。
        我穿的鞋子也是哥哥穿后“光荣退役”的。有年冬天,母亲让我穿哥哥穿过的一双棉鞋。因为这双棉鞋帮子还好,里子棉却不翼而飞了。母亲就在里面垫了棉絮。我说啥也不穿,母亲拍拍我的肩说,穿吧,比毡窝都暖和呢。就这样我靠这双“毡窝”熬过了那个冬天。其实,母亲做得棉鞋好看耐穿,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只不过当时家庭困难,要想穿上真正的新棉鞋,只能在过年时才能享受到母亲上好的手艺。当时农村孩子平时穿新显得虚荣,过年穿上新鞋便喜笑颜开地故意伸长脚或提起裤腿咋呼炫耀。
        那时候遇到喜事或参加重要场合都兴借衣服,但是常常借不到。记得十岁那年夏天,我随学校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去外村演出节目。当时我说快板,老师说演独场戏尤其得穿板正点。可母亲借遍了全生产队也没借到。当时母亲刚好织好一块白粗布,就连夜给我缝制了一身新衣服,早起借了钱到供销社买染料却没买到。晚上就要穿了,这可咋办呢,我一下急得哭了。我给老师说明情况,要求不参加演出了。老师轻轻摸着我的头说,演,还必须得演好,就穿白衣服演吧,白衣战士说快板,更叫座呢。我立时就破涕为笑了。后来,同学们就送了我个“白衣战士”的绰号。当时年纪小没觉得不好,但后来每每想起此事总感到心里酸酸的。
         一九七八年,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犹如一缕春风吹拂广袤的农村,农村经济蒸蒸日上,渐渐地衣着打扮已不是什么奢望之事,且花色、式样名目繁多,喇叭裤、健美裤、西服、牛仔服、毛料服、七分裤、超短裙、露背装、露脐装、补丁西服、乞丐裤……粉墨登场,滋养着人们的眼球。不仅要穿得舒服、保暖,更要讲究漂亮、时尚,成为人们穿衣的审美标准。人们的服饰进入了精细化、高档化、国际化时代。女士漂亮的衣裙已挤满衣柜,就连老年人也不甘示弱,穿着新颖鲜艳的服装,尽情展示着“第二青春”。曾经的“补丁衣裤”也随之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成为儿时的一段记忆。

食:从粗粮裹腹到绿色健康

        众所周知,食物是能量的来源,如果吃不饱饭,就会提不起精神,阻碍人体成长,也严重影响学习和工作。但在我的少年和青年时代吃饭却成大问题。那个年代粮食收成本来就不好,分的粮食又不多,加之我家劳力少,孩子多,“尽是装饭的大梢桶”,因此根本不够吃的。那时一般主食就是地瓜面、玉米面饼子、窝窝头。新粮下不来,春天我就和哥哥去野地割青青菜,拾杨花,上树采槐花、榆钱儿,做窝头、饼子;秋天里,就用父亲在自己闲荒地种的南瓜做菜、熬粥,或抓一把大红枣缓解饥饿之慌;冬天地瓜、萝卜、白菜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大家都笑呵呵地称之为“瓜菜代”。
        当时最有营养的就属小米饭汤了,但饭汤实在太稀,一大家人只抓上一两把米,大弟弟称之为照人汤。而白面只是刚下来麦子时吃上几顿菜饼或面条,其它的留着谁生病了吃或来亲戚用。过春节包饺子还常常白面掺和上地瓜面。对于肉来说,三五个月吃一回就不错了。就是菜油也得滴答着吃。因为买油也得凭票,没有票就靠房前屋后种的那点蓖麻籽换的油,做菜只滴上几滴,跟水煮菜没啥两样。
        时至一九八二年,紧张的粮食得到缓解,我们家主食已全部食用玉米面,而且够吃了;一九九0年后,白面、大米替代了玉米面,而且富富有余。现在,农民收入日益增长,老年人也有了养老金,粮食丰收自给有余,各种各样副食应有尽有。我们的餐桌上琳琅满目,人们对“吃”又有了新的要求和标准。不仅要吃饱吃好,还要吃得绿色健康,大鱼大肉,早就不稀奇了,还要讲究饮食结构、营养搭配。近些年我采访过许多人,他们无不由衷地说,还是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好啊!(待续)作者系城区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