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支心曲给党听(下)
◎冉庆亮
住:从生存空间到生活空间
多年来,我们家几次搬家的经历见证着住房条件的巨大变化。
听母亲说,我家第一次搬家是1948年8月。从风雨掀去房顶的破屋搬进崭新的泥垛墙房子。因为家庭贫困,四间房的地方仅盖了三间,院子也很小,更没有像样的家具,但刚结婚不久的父母亲还是高兴了好几年。
不久后有了大哥和我,后来,两个弟弟先后出生,房子就越发显得拥挤了。母亲就常常满脸愁云念叨:“什么时候能换个房子呀。”就连她自己也没想到,那年秋天梦想成真了——父亲用努力养兔养蚕割草攒下的一点儿积蓄,拆了泥垛房,建起了半砖半坯墙的四间新房,并盖了三间南屋。
父母抑制不住少有的高兴和激动,扔了使用多年的旧家具,找来当地较有名气的木匠做了木床、衣柜、桌子、储物柜等新家具,又到街店买了一部收音机。
一九八一年春,村里土地承包到户,父亲大种棉花,工余又养殖牛猪羊、加工柳编制品。只八年时间,就有了不少积蓄。父亲说,咱也该收拾改善一下这房子了。几个月后,我们家就搬进了石头、砖木、钢筋结构的四合院。新房封顶那天,帮忙的六七十口子街坊看着十间红瓦房都禁不住欢呼雀跃,小弟更是激动万分放了十分钟的鞭炮。
二00二年,八十三岁的父亲撺掇小弟建前出厦大房。弟弟换去了我宽大的宅基,精心组织施工,很快搬进了更宽敞漂亮的新四合院。墙壁是水磨石,室内还装修了一番,各类时兴新家具、电器一应俱全,那贴着“幸福之家”瓷瓦的门楼更显气派,拖拉机、三轮车、联合收割机等直接开进了院里。
二0一八年,两个弟弟就与几位街坊相约欲建楼房,但很快被告知,村民将来全部搬迁进社区楼,现在这批村民福利楼房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不久,大家就可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楼房了。而我呢,一九八四年进城工作,也经历了从住一间、两间房到三间福利房的过程,现在,我和许多百姓一样住上了新楼房,而且实现了我大半辈子的梦想,拥有了自己的书房。房,从吃饭、睡觉的生存空间,进化到了个性化的生活空间。
行:从双脚量地到一日千里
从双脚量地到坐驴车,从人手一辆自行车到小轿车进入寻常百姓家,从公交车、出租车到高铁、飞机,百年交通的变化更加是一日千里。
小时候,赶集上店、走亲访友,去济南府办事,大多是步行,还趣说是“坐‘11号车’来的”。在我十岁那年冬天,父亲和哥哥要拉一地排车的红萝卜去济南动物园卖,我非哭闹着跟去,结果刚走到洛口上船腿就累瘸了。亏得父亲和哥哥架着我,轮流抱着我才看到稀奇动物。那时候,条件好的走亲、赶集等坐驴车,成人坐车上悠哉悠哉大声说笑,孩子们则高唱儿歌,欢呼雀跃。一九八一年,我从部队退伍后到公社当通讯报道员,开始下村采访都是步行。后来,公社照顾我给了一个自行车票,我才买了一辆“金象牌”自行车。骑到家那天,街坊邻居围满了天井。但家人们无论谁外出总骑车就走,我还得继续下步跑。直到我进城工作,这辆车子才成了我的专车。
进入到九十年代,已经开始普及公交车。摩托车也随之成为了人们的新宠。不久,许多人家买进了拖拉机、三轮车、小货车、面包车,甚至开起了出租车。现在的交通就更不用说了。想买小轿车的人家大概都买了,除了四通八达的公共汽车,还有出租车、网约车,出门“打的”已成家常便饭,大街小巷私家车随处可见。很多城市还有了纯电动的公交车,各大城市动车、高铁、地铁、飞机极大地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加快了生活节奏和工作效率。
此刻,窗外传来一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歌声依旧那么洪亮,响彻云霄,令人情不自禁随声附和。这首关于党的歌曲永不绝唱,歌颂党的恩情万年长。是啊,风风雨雨一百年,我们的党带领人民赶走侵华列强,推倒“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冲刷了闭关锁国几个世纪的愚昧落后,我们的党力挽狂澜,率领着全国人民摆脱了各种困境,而且使面临崩溃的国民经济开始复苏,奇迹般地迈入世界经济大国之列。四十多年改革开放,让祖国富起来,强起来,美起来,全国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取得如此伟大成就来之不易。我们生活在如此美好的黄金时代,这种幸福安定和谐的局面,也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和维护,通过“衣食住行”的巨变折射出全国各行各业的巨大发展变化,感恩我们的党,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砥砺奋进新征程,齐心协力再创新辉煌,祖国定会越来越富强,人民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完) 作者系城区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