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秋假
◎胥 倩
秋天真是一个让人容易浮想联翩的季节,不经意间很多的往事随着飘摇的落叶一片片堆满心头。
最近经常想起小时候的秋天,那时候的农村学校没有暑假,却有短暂的麦假和长长的秋假。麦假14天,帮着大人在麦地里和场院里忙活一阵子就开学了。秋假42天呢,等到开学时已经11月初,冷的要穿棉袄了。
秋假对于我们正值四五年级的小孩来说是很有意思的。漫长的假期,几乎望不到头。大把的时间可以自由的玩耍,或者帮家里干点农活。家里人口多,几乎用不着我们小孩去劳动。我有三个姑姑,一个叔叔。我大姑家在济南,另外两个姑姑家分别在不远的邻村。放假的时候,有时我就会缠着奶奶或爷爷去济南大姑家住上一段时间,在那里感受城市的繁华,回来后骄傲地向小伙伴们炫耀自己见过的世面。除了去济南,更多的时候是在家或者到两个姑姑家和表姊妹们凑在一起玩。两个姑姑的孩子和我年龄相仿,能玩到一起,大家来来往往,今天在这家,明天到那家,八个孩子好不热闹,奶奶就给我们这帮孩子队取了个名字,说我们是“八仙过海”!
我们这帮孩子,虽然整天在一起玩,但不是疯玩胡作。大家平时受奶奶熏陶,都是爱学习的文范孩子。奶奶和书对我们这帮孩子是最有吸引力的。只要她有空一坐下来,打开话匣子讲故事,我们就都聚拢在她身边,安静的倾听着。大家的思绪都沉浸到一个个历史故事中,随着故事情节或紧张、或着急、或高兴、或悲伤,有时也为故事中的人物争得面红耳赤。听奶奶讲完一段,不过瘾还要缠着奶奶继续讲,直到奶奶有事情非干不可才肯罢休。对于书的爱好也不亚于此,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都不富裕的八十年代,书对我们来说显然还是奢侈品。一旦谁有本小画书或者故事书,都想先睹为快。不论到谁家去,先看看有没有没看过的新书,如果有书,就坐那里不动了,非要看完再和他们去玩。在闲下来的时候,再翻看以前读过的书,一本书能翻看好多遍。
我们这帮孩子平时多少也能帮家里干些活。掰棒子、刨长果(花生)都能搭把手。我最怕的是虫子,扒玉米时遇见虫子会吓得小心脏噗噗直跳,赶紧把未扒完的扔给大人。最喜欢去地里刨长果,河滩里的沙土地,又松又软,沙土往鞋里一灌就满了,干脆把鞋脱掉,光着脚在地里撒欢。因为土太松了,跑不起来,我们就练习跳远。爸爸用撅头从长果根部一墩墩倒走着刨,妈妈和婶子就把带长果的秧子捡起来,堆到地排车上。我们或坐或蹲在地里,用四齿小耙从土里把散落的花生搂出来收到筐里。当然,我们是边干边玩,干一会儿玩半天,剩下的活还是大人们的。长果地离黄河近,我们就到河边去,光脚在河边踩泥窝。口渴了,带的水也喝完了,我们用水壶灌上黄河水,等水里的泥沙沉底了,喝上几口,味道淡淡的,和家里的水不一样。
那时棉花值钱,村里种棉花的就多。我们家也不例外。尤其二姑家种的多,家里人手又少,我们就经常帮二姑去地里拾棉花。拾棉花一般是在秋收后,田野里的玉米、大豆等庄稼都没了踪迹,大人们都在忙着耕地、种小麦,那可是一天也不能耽误的,要赶时间。小孩们插不上手,就被安排去拾棉花。棉花一般要隔一两天拾一次,如果因为忙不过来,耽误了,地里棉花开的白花花一片,就被个别心术不正的妇女顺手牵羊给拾走了,所以这活也耽误不得。我们四五个大点的孩子,在姑家表妹的带领下,骑着将够着的大轱轮自行车,互相载着,摇摇晃晃的沿着颠簸不平的乡间小路向地里出发。到了地头,拿出姑姑给我们每人准备的干活工具——棉花兜系上,棉花兜是用化肥袋子的半截,缝上长布条制成,用时系在腰上,等棉花快装满了,用手从下面一托,把棉花装到大袋子里,倒也非常方便。我们每人沿着棉花趟向前边走边拾,有的棉花棵高过我们头顶,或者划着我们的脸。我们行动都很快,灵活的几个手指一抓,就把棉花从张开的棉桃里捏出来,放到棉兜。我们的手紧忙活,嘴也不闲着,大家轮流讲笑话,或者成语接龙,或者背古诗,或者出个数学题。德良表哥和我同岁,他最有才,经常出个题考考我们,欣欣表妹很机灵,总是她反应最快,最先抢答。莹莹表妹讲话慢声细语,却是心中有大主意的,十拿九稳。我弟弟那时六七岁,他最憨厚,总是笑呵呵的跟在我们身后,让他干什么他就屁颠屁颠的干什么。我们海阔天空的展开想象,肆无忌惮的无话不说,在开心的说笑中不知不觉就把棉花拾完了,把装满棉花的袋子捆到车后,打道回府。随着天气一天天凉起来,棉花就渐渐不再盛开,缩在瘪瘪的棉桃里,要把棉棵拔下来运到场院里,待天晴日暖,仔细地一颗颗掰开,把棉花抠出来,这已经不是我们小孩的事儿了。我们的秋假也即将结束,把课本拿出来翻翻看看就要开学了。
恍然回味中,时光已经过去了三十年。父辈们都已经是七八十岁的年纪了,令我们欣慰的是老人们的身体也都还硬朗。我们姊妹几个也都渐渐步入中年,最小的弟弟都三十多了。如今,我们再聚在一起的时间很难得了,德良表哥远在国外,几年才能回来一趟;莹莹表妹在清华,整天忙着搞科研,节奏紧张;小弟弟在深圳,一两年才回来一次。不远的我们几个也就是年节才能坐在一起,话话家常。好在现在有电话、网络,大家联系起来也方便,我们在微信群里互相鼓励,互相关心,为每个人的新进展共同庆祝,说着说着,话题往往就回到了从前,欢愉着那时的心情,浸润到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作者单位:县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