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的科举制度
◎孙厚德
据大量有关史料考证,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始创于隋朝大业三年,唐代已完全成型,到了宋朝更加完备,对命题保密实行“锁院制”。即命题者进入考试院后,就不得外出,也不准与闲人往来,名曰“入闱”。为了试卷保密,宋代还将科举试题分为几部分,由不同工匠雕刻、印刷,以防工匠在雕刻试卷时知晓考题内容。从武则天执政时期,就开始采用“糊名”法(糊名即是统一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等个人信息封住),自北宋起,糊名法因其能够切实有效地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得到了普遍运用,到了宋真宗执政时期,朝廷发现糊名法也出现了漏洞,虽然阅卷人无法看到考生的姓名等个人信息,但有人却辨认字迹,给熟悉的考生打高分,于是又出现了“誊录”制度,朝廷派书吏将试卷抄成副本后,再供阅卷人评阅,以此避免阅卷人根据笔迹给考生打人情分。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最鼎盛的时期是在明清时期。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第一步是童试,童试算不上正式科举考试,仅能算是科举考试前的预备性考试。秀才虽然是科举制度下最低一级的功名,但要考取秀才并不容易,只有通过童试,也就是通过县试、府试、院试考中后才能获得秀才资格,只有在获得秀才功名之后,才算是走上了科举制度下的第一步,没有这一步,考生要想跨入仕途之路就无从谈起。
县试由时任知县主持,儒学署教官监试,每年农历二月举行。县试作为童生考取秀才的初选条件也很严格,并非所有读书人都能报考。具体要求是报考人需要填写履历、亲供、互结、具结。履历即报考者的姓名、年龄、籍贯、体格、容貌等。亲供是填写报名者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存殁情况,如属过继则要写本人亲生父母三代。互结是指五名报考者要互结互保,一旦有人作弊,则五人连坐。具结是指由已考取秀才功名的人做担保,保证报考者不冒籍、不匿丧、不替身、不假名。到了清代,朝廷还规定对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限制了出身,娼优皂吏,乐艺丐疍以及冷籍等人均不能参加科考。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考场名曰“贡院”,贡院的建筑设计是一条长巷,大门设在长巷的两头,长巷的一边是一个个隔开的单间,名曰“考棚”,考棚的对面是监考官监考的地方,每个考生单人单间,每间考棚里搭有两块木板,上面的木板当考试的桌子用,下面一块木板错开当凳子坐,晚上把上面的当桌子用的木板卸下来与下面坐的木板拼在一起,就变成了考生的睡床,每一间考棚配一支蜡烛和一盆炭火,考试开始时,当考生进入考棚后,监考人员就把考棚门锁上,考生考试和生活起居都在考棚里,直到考试结束。
县试在各县举行,一般考四场或五场,第一场为正场,如果第一场就被录取,被录取者可自行选择是否参加接下来的几场考试。如第一场未被录取,则失去继续参加下一场考试的资格,只能等到来年再考。
只有在县试中被录取的士子才有资格参加府试,府试由知府主持,每年四月举行,连考三场,府试的条件要求近似于县试,同样需要填写履历、亲供、互结、具结等。只有通过县试、府试的学子才有资格参加院试,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与县试、府试每年各举行一次不同,院试每三年举行两次,报名等手续与县试、府试相同,由朝廷派专职官员进行督察监考,考试地点省府驻地,通过院试的童生称“生员”,即民间所说的“秀才”。
中了秀才之后,就有资格考举人,举人考试叫“乡试”。“乡试”属于一省范围的考试,每三年考一次,在各省的省政府驻地举行,共考三场,每场考三天,共九天,考试时间为秋季,所以又称“秋闱”。试题由皇帝亲自“锁定”,监考官也是由皇帝任命。有资格参加“乡试”的有三种人,一是秀才,二是监生,三是贡生。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国子监是元、明、清三朝皇家的最高学府,学校地点设在京城,始建于元代,到了明、清两代规定有资格到国子监读书的必须是贡生和荫生。贡生是成绩优秀经过推荐升入国子监的秀才,荫生是依靠父母的官位资格而进入国子监学习的官僚子弟,也叫荫监。贡生和监生在国子监读书的过程中,定期进行考试,每逢乡试三年举行科考,经考试及格后,就取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秀才、监生、贡生通过参加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举人的前五名称“五经魁”,举人的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二级考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称“礼闱”。会试于乡试的第二年在京城举行,考期在春季的二、三月,故又称“春闱”,只有举人才有资格参加,会试考试分三场、三天考完。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由皇帝派礼部大臣任正、副总裁,再派会试同考官,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会试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统称进士,前十名的名次由皇帝钦定,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也就是考状元的考试。有资格参加殿试的是通过参加会试考中的贡士而没有排名的进士,也就是再经过一次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复试。考试地点设在北京皇宫内的太和殿或保和殿,殿试在会试的四月或五月举行。届时由皇帝亲自主考,亲王大臣监考,礼部官员发放试卷,考试时间规定是凌晨入场,日落交卷。试题由收卷官员封好后装进专藏试卷的箱子里密送阅卷官评阅,第二天全部阅卷完毕后,阅卷官根据成绩把前十名的试卷进呈皇帝,由皇帝亲自审定名次,赐封称号,所有参加考试的考生均不落榜,第三天张榜公布。从太平兴国七年开始,名次分作三等,叫三甲。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赐状元称号,也叫鼎元,第二名赐榜眼称号,第三名赐探花称号,合称三鼎甲。一、二、三甲通称进士,但级别不同,皇帝赐的称号也不同,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二甲赐“进士出身”称号,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称号。进士公布榜称甲榜,也称金榜,考中的进士统称金榜题名。公布殿试结果后,还要举行殿试典礼,典礼在皇宫太和殿举行,皇帝亲临驾到,朝廷各部官员和全体进士参加。公布考中的进士名单后,朝廷各部三品以上官员及新考中的进士均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礼、皇帝受拜后回宫,宣布典礼结束。
在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县试第一名称“县案首”,府试第一名称“府案首”,院试第一名称“院案首”。凡在县试、府试、院试考试中均获得案首者,称“小三元”。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第一名称“状元”。如果某名士子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中第一名,称“连中三元”。“连中三元”难度极大,既要有超人的才学,也需要机遇和一定运气。从隋朝大业三年始创科举至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大约1300余年间,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者,包括文武在内全国还不到二十位。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最后一次考试是在浙江嘉定的中国科举博物院举行,参加考试的有数万人,考中入榜的仅有三百余人,录取率仅为千分之五,可见难度极大。济阳自金太宗天会七年农历十月七日(1129年11月20日)置县、至清朝末年废止科举制度近八百年间,能考中的更是少的可怜。考中的文进士仅三十九名。分别是:金代三名:李仲熊、杨烈、贺阙名。元代三名:囊加歹、孙景益、张圭。明代二十一名:黄耕、付汉、方规、陈礼、刘阜、武斌、胡璘、黄琏、邢义、郭谦、黄流、黄臣、王东儒、王旒、郭时叙、江南、戴梦桂、王希贤、刘宗岱、张诏、高时。清代十二名:艾元徵、杜方舟、周新邦、孙嶙、王介禧、张范东、赵尔份、刘松岭、张兆辰、王者诏、艾庆澜、柏锦林。考中的武进士仅八名:分别是明代一人,张应雷,清代七人:王化熙、朱运泰、刘廷彦、戴倓、盛魁龙、阎俊烈、王新桂。考中的举人仅九十五人,考中秀才仅三百三十人。平均十七年多才考中一名进士,八年多才考中一名举人,二年多才考中一名秀才。由此可见,科举考试实在是太难了。
我国古代的科度考试难度这么大,为什么无数读书人在科举道路上夜以继日、苦读寒窗,都是为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及“书中自有黄金屋”,为了考中后“金榜题名”。从而就获得了相当的好处,享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和权力,在社会上就得到了受人尊重的资格。
获得秀才资格后,虽然是科举制度中最低一级的功名,虽不能做官,但从此便进入了乡绅阶层,见了知县不用下跪,可以免除赋税徭役,犯法后不能随便用刑拷问等。更重要的价值是获取秀才功名后,就具有了三年一度的乡试资格,如考中获得举人资格后便获得了真正做官的机会。但是获得了秀才资格后,并非一劳永逸,学政还要定期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参加乡试。事实上,秀才即使不参加乡试或参加乡试后没有考中,只要在学政对其考核中合格,就可以在县衙内做吏员(但不能做官,只能做一般工作人员),或者有资格自己开办培训班招生授徒,这样,个人生活问题就有了保障。
获得举人资格后,得到的好处就更大,个人的身份,地位与秀才相比,又有了天壤之别。从仕途上讲,就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举人即便是没有参加更高一级的会试或参加会试后没有考中进士也可做官。吏部和礼部都会根据举人的个人才能,长相、书法等综合考选,大多数都可以担任县丞或县主簿,优秀者可以担任推官、通判等职,类似于现在的副县长、副市长级别,被尊称为“老爷”,从而进入正式的官僚体系,一届任满如果考评优秀还有转正晋升的可能。从经济上看,获得举人资格后,好处就更多了,如果举人愿意参加次年在京城举行的会试,前往京城考试的路费由朝廷报销,举人比秀才拥有了更大的免除赋税徭役的优惠。如清朝雍正年间规定举人免除100—200亩的税负和十几户徭役,举人还可以把这些免税免役的额度卖给别人,从而收取额外的钱财,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举人一家的经济贫困问题。换句话说,举人即便不做官,就可以靠免税的田租养活一家人。
获得进士资格后,就算是在仕途上功成名就了,就有了做大官的资格,优秀者可以进入翰林院, 在中央六大部任职。唐朝德宗贞元八年(792年)的壬申进士科,录取的进士有贾稜、欧阳詹、韩愈、李观、李绛、崔群、冯宿、王涯、庚成宣等共23人,录取后,唐元和六年(811年),唐宪宗任用李绛为宰相,元和十二年(817年),崔群被任用为宰相,韩愈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余进士全部做了中央六部和各省巡抚高官,促进了唐元和中兴的进程,这次录取的进士史上被称为“龙虎榜”。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自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受到当时西方自然科学迅猛发展和第二次科技革命已经开始的影响,我国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种种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到了清朝末期,就连皇帝看着考卷长叹说:“这样选拔人才,难怪所学非所用呀!”于是,清光绪皇帝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宣布废止这一制度,从此,中国古代从隋朝大业三年始创到清朝末年已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已永远成为历史。
作者系区退休老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