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响亮的号角
◎冉庆亮
这是金秋九月末的一个下午,我们正安社区“小马扎”宣讲队员们,再次观看济阳电视台《说事儿——正安社区“小马扎”宣讲让党的声音进万家》节目。眼瞅着电视上播放自己宣讲的画面,大家却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热议起《说事儿》栏目组的人们来,而我则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我从区融媒体中心(前身为济阳广播电视台)退休后,一直做志愿者。去年六月,在正安社区热情支持下,我任队长,组建起由五名老党员组成的正安社区“小马扎”宣讲队,在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队员们被社区授予“最美志愿者”,我也获得了省、市、区各种荣誉。
今年七月中旬的一天上午,我接到济阳电视台主持人部主任王旋旋的电话,说要在她主持的《说事儿》栏目报道我们宣讲队的事迹。我当时正急着向区文联交村志稿忙写作,便说明情况,王主任温和地说过段时间再和我联系。
八月八日上午,王主任给我打电话,邀我九日上午八点半去正安社区会议室,说要采访我们,先把解说词和策划稿写出来。可是,到了这个时间,一夜未停的雨还在接连下着。我打伞下楼一看,满院子积水无路可走,这可咋办呀?我就顺手摸出手机联系王主任,她说:“定好的事,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一刻也不能耽误,我开车去楼道口接您!”我正要说你别来,车要误到这里谁也出不去。可她已经挂机了。
“你想出去吗?”楼下邻居苏兄关切地问我。我说有点急事儿,正要去正安社区呢。他就挥手指着其轿车说,上车吧!便开车一路蹚水把我送了过去。我立刻打电话通知王主任。
“冉老师,你好!”我刚走进正安社区会议室,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士微笑着从座位上站起来,伸手跟我握手。我早就认识她,她是梁越老师,她是区融媒体中心的骨干记者。
我们寒暄着,就见一位年轻女士手理着湿漉漉的头发走了进来。她大概30岁左右的样子,中等身材,皮肤白皙,朱唇未启先笑,尽管一袭朴素的衣裙被雨水打湿,却丝毫未影响到她优雅的气质。她就是济阳电视台主持人部主任王旋旋。
“冉伯伯,一年多来,您带领‘小马扎’宣讲队宣讲,请您谈谈起初的想法,都到哪里宣讲过?如何提高宣讲质量?效果如何?多谈一些细节。”王旋旋主任的手势传递着一种紧迫,一种亲和,一种温暖,一种力量。
虽说我和王主任一个单位,却因为我退休,她入职,失之交臂。但因了我们都坚持做公益,常常会在献爱心活动中见面。我们见面最多的场合,是她主持各种文艺节目、各种会议的时候。但也有别的个例让我记忆深刻。记得去年中秋节前的一天上午,区阳光福缘老年公寓邀我去为他们拍摄照片,我看到王主任正和两名同事在给包装月饼的老人们录制视频。她一会给老人们整整衣领,一会教老人们如何包装月饼,一会儿逗惹老人们欢笑,那动作、那架势、那认真劲不亚于指挥拍电影、电视剧的大导演。
见我沉默不语,我身旁的正安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朱冉冉接住王主任的话题,就“小马扎”宣讲队活动情况作了详细汇报,我则列举事例作以补充。王主任随时提出一个个问题,队员们都争先恐后的作答。梁越老师在采访本上记录着,也偶尔插话追问细节。
当天下午一点多钟,我的微信收到了梁老师写的《“小马扎”宣讲让党的声音进万家》文稿。不大会儿,微信上又突然冒出《说事儿》群,我一看,是王主任亲手组建的。接着,王主任的详细策划稿亦映入眼帘。一字字,一行行,一个个“镜头”,一场场同期声,一段段解说,故事真实感人,情节合情合理,角度新颖别致,镜头人物多而紧凑,读着读着,我突然想到,这个时间,她们一定还没吃午饭吧。
王主任原本打算10日为我们摄录镜头的,可我有几项公益活动必须参加,她再次迁就我,定在11日下午拍摄。这天午后,太阳出奇的毒,窗前的绿柳枝叶蔫蔫地低垂着,王主任带着摄像记者邓昊鹏、张修超老师来到我家,连口水也没喝,就紧张的为我摄录起读书、写作等镜头来。接着,我们急忙赶往“创建文明典范城市”主题宣讲地点——徐家鑫苑小区。当时,其他四名宣讲员已被满场听众包围,但王主任又折回头,喊来了在门口拉呱的几位居民。“让更多人听到党的声音”。王主任灿烂地笑着说,咱们开始吧。我的心头一热,便立马深情地宣讲起来,其他队员更是意气风发,激情澎湃,依次进行了宣讲。但见两名扛摄像机的记者直冲着宣讲员和听众“转圈”,寻找着最佳角度拍摄。
“冉队长,快看,快看,你讲这段话,那么沉稳,那么从容,很有感染力。”76岁的退休干部宣讲员王维良的话语打断了我的回忆。我眼瞄了下电视屏幕的画面,当时的些许羞涩便浮现脑海。之前几次采访我总怕说错,大多事先写好稿子看着说。这次,王主任采访,鼓励我“你不看稿子一定行的。”我就撇开了稿子直接说了,我跟随王主任的话筒,迈着碎步慢走,边走边说。他们工作那么认真,让我肃然起敬。
“王主任他们工作不仅仅认真,还有那么股子拼劲儿。”宣讲员张忠德手指电视画面动情地说,他们单个采访的时候,因为我们坐在小马扎上宣讲,拍摄比较困难,他们或站立,或蹲下,或仄身,“转”的满头汗水。手拿话筒的王主任或许蹲的腿脚麻木了,站立时差点摔倒。后来《说事儿》栏目组的老师们又来到我们一直助力核酸检测采样的现场,紧张地拍下了许多镜头。“我本想插个空休息一下呢,可看到《说事儿》栏目组的同志工作那么认真而又卖力,我就情不自禁的对着话筒说‘要一直坚持做下去’了。”一位助力核酸检测的老党员话音未落,现场就响起热烈掌声。此刻,王璇璇主任正在播报具有强劲感染力、号召力和凝聚力的结尾。
那天夜幕降临,他们做了核酸检测采样后便匆匆返回。我要尽地主之谊留他们吃饭,却被他们婉言谢绝。“回去简单吃点饭,晚上还要研究、制作节目呢!”邓昊鹏老师摆摆手说。
经他们精心制作,反复修改、打磨,节目于八月下旬至九月上旬在济阳电视台各个频道、不同时间陆续播出,事迹并同步刊登在《新济阳》报。
由此,让我想起了另外几名融媒体中心同事的感人作为。今年六月五日,济阳电视台《悦读》栏目组的编辑高萍老师微信联系我,邀我上《悦读》节目,让我向观众分享一本书。我就说,那我就谈谈阅读《梁家河》的感想吧。第二天,她对我进行了详细采访,接着日以继夜写出稿子。我读后回复说,挺好!后来,她又发给我一个集解说、字幕、同期、画面于一体的策划稿,我说,这一稿写得更好!她发了一个笑脸说,这可是总编室副主任、《悦读》栏目主持人柳宪蕾老师花了大半夜时间策划的呢!
六月八日下午两点半,我按约定来到新华书店录制节目。总编室副主任柳宪蕾、记者部副主任周鹏、编辑高萍、姚荣老师齐刷刷赶来。我初次上长镜,心里不免有些紧张,柳宪蕾主任微微笑着说,伯伯,别紧张,说错了咱重说。并不断纠正着我的坐姿,将我安排在光线最好的一面。那天天气特别热,大家却没能喝一口水,说话嗓子都有些沙哑了,但是仍然一丝不苟,认真拍好每一个镜头。不久,《悦读——“阅读梁家河”》节目如约播出,获得好评如潮。
每个感动瞬间都令我难忘。今年二月十五日上午,滨河社区举行“闹元宵,庆丰收”文艺演出,我应邀前去参加。早晨出门时,天气还比较暖和,我穿了保暖裤、薄棉袄就出发了。可到了现场后天就刮起大北风,气温急剧下降,冻得我的双手都拿不住拍照片的手机了。物业公司吴经理见状给我借了一件棉大衣穿上还是冷,我只好就近去楼道避风取暖。而这时穿着单薄的济阳电视台总编室主任张中山老师和另一名记者老师还在寒风中穿行抢拍镜头。按说三四十秒的新闻,随便拍十几个镜头就足够了,可他们硬是迎着寒风挨冻,哆嗦着双手摄录下无数个镜头……
是啊,我们宣讲员在宣讲、助力核酸检测采样中,不断听到市民们对济阳电视台新闻、《说事儿》《悦读》等节目以及《新济阳》报的好评,热情称赞各个栏目接地气、文章亲切鼓士气,成为凝聚广大干部群众奋进新征程磅礴力量的响亮的号角。
而我想,实干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关键,奋斗是最响亮的号角。而我们区媒体中心领导集体带领全员苦干实干,拼搏奋斗,更是名副其实的最响亮的号角。
作者系城区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