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堤街道东街村留住“旧时光” 探索发展新路径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曲堤、在济阳,甚或在济南,谈起孔子文化,耳闻目睹更多的是“闻韶台”,但鲜少人知道闻韶台旧址所在地为曲堤街道东街村。多年来,东街村的仁人志士一直用实际行动延续闻韶记忆,弘扬闻韶文化。东街村两委干部在带领村民致富增收改善生活的道路上也从未停歇,属于东街村的乡村振兴故事也未完待续……
著书、建文化大院 弘扬闻韶文化
据地方志文献记载,闻韶台始建于汉唐时期,宋金时期到鸦片战争时期900多年间,有过9次较大规模修葺,形成规模。形成台高40米,台基3300平方米,台顶1000平方米的完全用黄土堆成的高台建筑,上面有上院下院、大成庙、状元阁、魁星楼、石碑等。建成的闻韶台是历代皇上祭祀、开展大型综合表演的地方。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文革”期间,闻韶台因为政治运动,“破四旧”等等,唯一剩下的土堆也被推倒,台子上的大槐树付之一炬。后来,曲堤街道拓宽街道,闻韶台的遗址也就成了马路。尽管如此,但对于闻韶台的风貌及其相关的记忆,一直在当地口耳相传,却无迹可寻,后人对其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传播闻韶台文化、修复闻韶台,也成了在闻韶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东街村村民刘功富和刘宝玉心中的梦想。
1995年,刘功富退休后一直有为家乡著书的想法,在接下来的10年时间里他一直为此事四处奔波。刘功富从小就听老人们讲韶台故事,多年来大脑里已积攒七八十个故事,闲暇时他凭记忆一点点写在记录本上。随后,他又多次拜访说书先生、中学老师、民间老人,了解闻韶对联、碑文、牌匾等更为细致的内容,参照《老县志》、《民国志》等书籍,积攒了很多有关闻韶文化的内容。
随后,刘功富在本地一家广告公司找到了一名打字员,他将手中所有的手稿一一念给打字员,打字员逐字打到电脑上,并打印到A4纸上。刘功富回到家后则一遍遍校对,争取不出现一个错别字、一句有歧义的话语。终于在2006年3月,《古镇春秋(上集)》正式出版印刷,2022年6月份《古镇春秋(下集)》也随之出版。
在刘功富的影响下,其侄子刘宝玉于2014年6月份实施了“孔子闻韶台遗址文化大院”建设工程,期间,刘宝玉克服了土地、收集资料、资金链短缺问题,“孔子闻韶台遗址文化大院”终于在2017年形成规模。大院保持了闻韶台遗址的原貌,在墙上镶嵌着孔子闻韶台浮雕,图像、文字、附着物真实逼真。闻韶亭、孔子像、立龟驮碑以及闻韶台的由来等真实壮观齐全。
文化大院建成后,也吸引了来自市、区游客、学生的参观和学习,刘宝玉则利用节假日、周末回老家为游客们讲解闻韶台的故事以及孔子的文化,身体力行地保护闻韶台古迹、传承闻韶文化。
大力发展黄瓜产业 户均年收入达12万元
承载着传播闻韶文化历史使命和责任的东街人,亦有追求幸福、富裕生活的梦想。多年来,曲堤街道东街村严抓党建引领总开关,把握乡村振兴大方向,筑牢产业致富总引领,带领村民走向富裕。
在曲堤街道东街村,从前这里是尘土飞扬的空地、杂乱无章的草丛,不仅影响村容村貌,也对村民生活以及村委会的工作造成一定影响。而现在,整齐的地砖、有序的绿化、平整的道路、多样的健身器材、丰富的党建元素让东街村旧貌换新颜。
“我们村原来的道路又旧又窄,一下雨到处是积水,通行不方便,整治以后路好走了,村子也变美了,老百姓生活质量是越来越高了。”村民刘先生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发展是基础,只有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目的。多年来,东街村两委干部不断挖掘黄瓜特色产业以及村庄独特的地理位置,多元助力村庄产业发展。
2018年在街道办的大力支持下,东街村两委干部自筹资金700余万元,建成了一处高质量、高标准的农副产品天天市场,2022年,该市场为村集体带来创收200余万元,特色产业的稳步发展擦亮东街村乡村振兴最美底色。
2022年东街村围绕曲堤黄瓜产业链,带领广大村民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技术,引进水肥一体化等绿色栽培管理技术与设备,对各级渠道、沟道、农田道路进行清淤疏浚和整修加固,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同时,两委干部支持发展规模适度的种植大户,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积极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目前,本村有黄瓜种植户29家,黄瓜种植户户均年收入达12万元,村集体收入已达60万元。
在民生保障方面,东街村已连续20年让村民享用免费的自来水,中秋和春节向70岁以上的老人和困难户发放食用油和面粉,共计240份,每个月向每位70岁以上的老人和困难户发放鸡蛋5斤,让困难群众在获得保障的同时,真正感受到党和社会的温暖,激励广大村民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乡村旧貌换新颜,群众生活更甘甜。未来曲堤街道东街村将持续以美丽乡村为依托,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红色党建为抓手,开启新征程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梁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