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47 更新时间:2023-02-10

黄河抗洪抢险群英谱

 

 

        济阳人民在历次防洪抢险中,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勇往直前,关键时刻勇于献身精神;不屈不挠,吃苦耐劳,充满智慧的大智大勇精神;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理智沉着的科学应对精神,构成了人民治黄的主旋律,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


1949年伏秋大水抢险


        1949 年伏秋之际,面对新中国成立后黄河第一个大水年,从农历七月一日到十月二十日,济阳黄河儿女顶风冒雨,同惊涛骇浪对峙相争,艰苦奋斗了整整109天。
        9月8日谷家险工段发生险情。为紧急抢险,风雨中抢险队连续奋战 12 个昼夜。雨淋加汗湿,队员们身上的衣服一直未干过;劳累至极,大家轮流就地打个瞌睡接着干,手脸未洗过,没人进过屋;病了无人说,伤了不请假,带病带伤不下抢险第一线。30个人的专业抢险队,8个病号带伤抢险。队员董在浦,被石头碰破了脚,药都顾不上擦;李福昌、李风香两人三天两夜未合过眼,被称为铁人。20 号坝两次抢险的夜里,天气寒冷,洪水溜大,但当需要下河抢险施工的时候,齐刷刷一个班,二话不说,一起齐跳进寒冷的水中。抢修防险工程需要的柳枕,一个重达160斤,抢险队员郭法英,一鼓作气扛了36 个,抢险气氛的紧张和队员的干劲可想而知。由于劳累,又喝不上水,李福昌、张善成、李风香等3人的嗓子干的说不出话来,还不忘鼓励大家,现场编成顺口溜:“英勇战洪峰,多亏老百姓。咱常备民兵太好了,防汛抢险顶呱呱。”
        前方紧张抢险,后方迅速支援。村民群众组成的后勤大军源源不断。虽然阴雨连绵,道路泥泞,车辆难行,但防洪抢险急需的物资,都随叫随到,需要多少送多少。抢险护坝需要大量柳枝,县政府电话通知后,3个小时之内,黄河工地便可陆续收到来自全县各村的柳枝。
        在防汛紧张的时刻,不管白天黑夜,大车拉、小车推的送柳车,牛拉驴驮、肩扛手抬的送柳队伍,挤满大堤。当时有两句流行语:“白黑阴雨大抢修,水里泥里来送柳,大家努力一齐干,保住黄河不决口。”
        9月16日早晨,20号坝坍塌,急需抢修,仁风区岳李乡接到求援的电话,立即组织人员跑步赶往出险地。路途相距15里,200人的援军,一个半小时就赶到了抢险现场。
        当时县指挥部在《简报》上表扬他们:“听说要抢险,跑步到险工,半天未吃饭,还要加油干。”


1958年特大洪水群英抗洪


        1958年特大洪水来临,在紧张的抗洪抢险过程中,展现了一幅群英谱。
        崖子乡三联社跃进生产队的 60 多名上堤民工,一下午就抢运土方 200立方米。城关乡中华社基干班员曹振东,在抢修沟头险工时,累的腰疼直不起来。领导再三劝他休息,他说“只要保住黄河不决口,牺牲了也是光荣的。”在他的影响下,全体班员干劲更足,喊出:“向洪水迎战,向大浪叫板。重伤不叫苦累,轻伤不下火线。脱身皮掉身肉,黄河安全也心甘。”
        为了给防汛前线提供筑坝需要的芦苇,城关公社党委副书记王金玉,率领邝家等社60多名社员群众苦干三昼夜,在葛店套堤内下湾割苇子100多亩。其中30名妇女社员干劲不让须眉。县民政科干部王延修,带病昼夜与民工一起巡堤查水,坚守防汛岗位,连续发现5个洞穴,都是他带头下水抢堵。
        县第一中学王庆高老师,与毕集的民工共同抬土筑堤,肩膀磨肿了不吱声,写下决心书表示不完成任务不回家。回河乡女社员刘淑英,听了防汛紧急动员报告后,自愿献出被子1床、棉袄 1件、被套1床、麻袋1条,供防汛使用,并积极发动妇女参加防汛行动。有的妇女孩子刚出满月也上了大堤参加抢险筑堤,……一件件动人的事迹,一个个感人的场面,非亲身经历,难以体会到其蕴含的感人精神。


率先垂范 一线指挥


        1964年7月31日夜间,张辛险工段发生管涌险情。副县长陈精华身先士卒带领抢险,铁钉扎破了脚心,依然与群众战斗在一起。工程队长张善诚,已经66岁,在没膝的深水中为抢险施工做技术指导。他们的行动,像无声的命令,带动了一大片。
        1976年9月5日晚9时,高纸大队党支部书记赵汉禄,听到高纸坊河段堤外冒水的鸣锣报警,迅速赶到现场,冒着生命危险跳到水中探摸洞口。在他的带动下,全村从50多岁的老人到10几岁的学生,共300多人十分钟就赶到现场参加抢险,及时堵住了漏洞,避免了险情的扩大。
         1982年的黄河防汛中,县委书记杨振成亲临防汛第一线指挥作战,把黄河安危挂在心上,经常沿堤巡查,有时一夜只睡两三个小时。崔寨防汛营营长刘宝珠年过半百,防汛开始正赶上闹痢疾。一号潜坝出现塌土,毅然参加抢险。副营长董金友,在抢修周家潜坝时,右手无名指被砸坏,手指盖脱落,进行简单包扎后继续干。崔寨前街工作片的500多名民兵,在组长王克河的带领下,冒雨抢修潜坝,直到任务完成。青宁公社人武部长崔曰玉,家中的责任田在黄河滩区,洪水到来之前,家中捎信让他回家抢收庄稼,小孩生病也需要照顾。但为了防汛,家中的一切,他全然不顾,全身心投入防汛抗洪中,直到大水下泄,防汛结束。
        模范榜样,生动事迹,难以详述。受到国家和省政府表彰的黄河职工有很多,如1949年,戴令德,被山东省黄河防汛总指挥部授予“特等功臣”称号;1956年,王汝明,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从 1956年始,王道聪、张连才、王协美、刘希纯、杨曰吉、唐光隆、许景海、李厚温、朱玉亭、董长龙、郭明福、杨成双、张怀芳、王克伦、刘兴海……先后被国家黄委会工委授予各种荣誉称号。这些被载入治黄史册的英模以及那些更多的无名英雄们,尽管所处时代不同,工作岗位不一样,事迹也并非惊天动地,但情系母亲河,热爱和致力保卫黄河家园的情怀,却是心心相印,一脉相承。
  (来源:区委党史研究中心《济水之阳·黄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