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让孩子学会理性消费
◎薛立彬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孩子购置相对好一些的生活学习物品无可厚非。但不少家长和学生在此过程中产生了攀比心理、过度消费,这大可不必也颇为不妥。
现在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小学生在校期间都穿统一的校服,这看似削弱了学生的攀比心理,其实,暗流涌动,脚下的鞋子成为孩子们攀比的媒介,这一点,在中学生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据我所知,学生穿的鞋子有的高达千元以上,低的也要二三百元,五六百元的鞋子算是标配。一位家长曾给我打电话说,孩子要鞋子,给他买了一双三百多元的鞋子,孩子不愿意,要挟家长如果不买他满意的鞋子就不去上学。家长说他每个月的工资不高,三百元一双的鞋子于他都是高档品,问孩子这是怎么了。其实,这就是攀比心理在作祟。班集体里有一个穿高档鞋子,其他学生就开始效仿。有的家长明明不具备这样的经济能力,但为了满足孩子还是硬着头皮去买。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更助长了孩子攀比心理的滋长。家长要理性对待孩子的要求,即使家庭条件允许,也要教育孩子理性消费,不要让孩子盲目跟从,更不要为了孩子一时的虚荣,扭曲了孩子消费观。好的家长要适时地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引领孩子,让孩子养成正确的消费观。
如果不加判别满足孩子的消费需求,看似是为孩子好,实际上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购买商品的行为,背后也是消费观的投射和传递。一味“买买买”,可能会助长孩子的攀比心理和奢靡习惯,使他们形成畸形的消费观,甚至影响孩子的价值观。近年来,一些大学生习惯超前消费、深陷“校园贷”,与此不无关系。理性消费、适度消费,才是真正对孩子负责。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生活水平提高,但不能掉入物欲的陷阱。对于学生们来说,同虚浮的消费主义“断舍离”,把追求梦想、追求知识当作奋斗目标,才是应当涵养和保持的良好心态。对于广大家长而言,教育孩子理性消费责无旁贷,不要打着爱孩子的幌子,一味满足孩子过高的物欲要求,从而让孩子养成一种不正确的消费观,进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新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