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15 更新时间:2023-03-15

回河街道“番茄第一书记”带领村民赚了1500万

        近年来,回河街道前刘村紧紧围绕“党建引领、产业先行”的发展思路,挖掘优势资源,补齐发展短板,下大力发展新型农业品牌化经营,实现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从无到有、集体经济增产增收的良好发展。


从输血到造血
为乡村振兴觅新路


        前刘村紧邻济南市新旧动能起步区,从地图上看地理位置优越,但是由于村子位置远离省道县道,受限于乡田布局的地理环境,“窄巷”带来的交通不便也成为发展产业的一大难题。多年来村集体收入薄弱,村干部着急村民不满,好多工作不好开展,也成了回河街道最后一批摘帽的贫困村。与此同时,虽然前刘村村子不大人口不多,但却也有个远近闻名的特色产业——西红柿大棚种植。
        2021年底,顾亮作为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派驻的第一书记来到前刘村,他全身心的努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工作,在发展产业、富民兴村上想点子、找路子,一步一步帮助前刘村发展西红柿特色产业,村民们也尝到了品牌致富的甜头。
通过上级部门和街道党工委大力支持、多方筹资找资源,用好帮扶政策持续“输血”,从道路硬化、村民广场到幸福院顺利启用,一点点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输血”可以解决燃眉之急,但“输血”不如“造血”,要更好的推动乡村振兴,就要抓好乡村产业发展,激发内生动力。从发起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到全体农户入社,在上级部门大力支持和村两委努力下,2022年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实现双增收,村集体收入更是从2021年的不足11万元增加到37.8万元,全村村民100个大棚总收入约1500万元。领办合作社“头雁引领群雁”,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子,一点点为村民带来真实惠!


特产品牌运营
“刘令吴”成为爆红产品


        刚刚驻村时,恰逢村西红柿丰收季,第一年确定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引领集体经济”,大力“拓销路、增收入”的目标逐渐实现。
        今年的阳春二月,前刘村又一次迎来了新春的收获季,经历了2022年的丰收,第一书记顾亮也明确了2023年的任务目标——“做好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不仅要实现短期增收目标,更要提升品牌价值。前刘村大棚里的西红柿品质好、口感棒,也拥有“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并注册了“刘令吴”品牌商标。第一书记顾亮深知培育优秀品牌的重要性,要更好发挥优势,让好产品卖出好价格,靠品质更要靠品牌运营,他带着村干部走企业进商超,向社区“团长”电商达人取经学习,聘请专业公司设计了两款包装同步推向市场。
        “刘令吴”推出上市后,赢得济南市场消费者的青睐,成功变身精致爆红产品,产品的附加值大大增加,市场上回头客越来越多,有的客户还要到村里“抢订”。村民们也切实感受到品牌致富带来的效益。


扩建大棚促销路
销量提升有了重要保障


        品牌起来了,产量得跟得上,顾亮在去年就把新建大棚“扩规模”作为重点工作努力推进,通过积极向市区两级乡村振兴部门争取资金,经过一轮又一轮的项目论证,建设两座高标准蔬菜大棚的项目顺利落地。4月资金申报,10月底两座高标准蔬菜大棚建设完成。6个月的时间,废弃的藕池变成了回河街道最大的2座钢架结构高温暖棚。抢在去年立冬前栽种的1.6万余科柿苗,也成为今年产量增加的一大保障。
        一手抓销量一手抓渠道,必须要主动走出去,不断开辟新渠道,保证西红柿“供不应求”。派出单位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大力支持,协助开辟“空白市场”,在中心领导的支持下,前刘村西红柿走进市直机关食堂,“第一书记代言农产品”得以向市领导展示,受到市领导的高度肯定和市直干部职工的广泛赞誉,仅市直机关食堂在2023年2月份已完成销售1.6万余斤,销售收入8万余元。
        顾亮的朋友圈里展示的是西红柿,和朋友聚会谈起的也是西红柿。他发动各方资源,积极拓展新销路,在济阳区和街道党工委的大力支持下,向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推广,目前,已经销往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管委会、济南华能黄台电厂、济南能源集团、起步区比亚迪工业园区等机关企事业单位,仅2月份售出近5千斤,销售收入近4万元。
        随着“刘令吴”品牌知名度的扩大,市场认可度逐步提高,零售价格也逐步攀升,品牌效应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引领下的村集体经济实现了大踏步发展。下一步,前刘村将争取借势借力,向“订单式”农业方向走,这也是前刘村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顾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