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08 更新时间:2023-03-22

延续革命的记忆让红色资源在新时代“活” 起来(上)

◎王四彦 肖端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深入进行党史军史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济阳境内的红色遗址遗迹资源较多,但是摸排程度不深,保护力度不够,亮点挖掘不力,较为成型且成为基地的更少,城区内仅有济阳革命烈士陵园一处,街道(镇)也仅有济阳县第一党支部——史家寺党支部一处。全区上下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对红色资源的挖掘、整合和优化利用,利用好革命历史遗址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让革命先辈在天之灵得到慰藉,革命后辈延续革命的记忆,让红色资源在新时代“活” 起来。

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济阳革命历程辉煌

        1937年8月,济阳县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成立,刘刚平任队长,这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由进步青年组成的抗日组织。1937年10月,中共鲁北特委(亦称鲁北特工委或冀鲁边工委)成立,济阳党组织受其领导。1938年9月,肖华率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军政机关一部组成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简称“挺纵”)抵达乐陵县,建立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成立军政干校。济阳的江兰馨、杨好廉、傅怀伦、孙万珍、秦在田、于在清、尹子元、王学元、刘元亭、张传芳等人先后参加学习,毕业后分赴各地,组织发动抗日活动。
        1938年10月,中共济(阳)商(河)边联合支部建立,先属“挺纵”政治部领导,后改属中共临邑县委。1939年1月,济阳、平原、商河、禹城、齐河、临邑、德平七县工作委员会建立,齐济临商边区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1939年2月,济阳县第一党支部——史家寺党支部诞生,济阳抗日斗争从此开启新篇章。1939年10月、12月,中共济商边区工作委员会(史称“东路工委”)、中共济阳县工作委员会(史称“西路工委”)成立。1942年8月,中共齐济县工作委员会成立。1943年7月,中共齐济县委和县政府成立。1944年1月,齐、济分县,济阳县建制恢复,成立中共济阳县委。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3日,济阳城解放,济阳县的党组织领导全县人民赢得了民族战争的彻底胜利。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违背人民意愿,撕毁停战协定,全民发动内战。济阳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赢得战争胜利贡献了全部力量。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后,在“反蒋保田,解放全中国”号召下,全县掀起了生产互助、参军支前、拥军优属的热潮。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济阳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期。中共济阳县委遵循党中央基本路线和指导方针,带领全县人民,医治战争创伤,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在此基础上,按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成功进行“一五”计划建设,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转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改革开放后,全县人民坚决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方针路线,把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在农村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济阳人民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秉承弘扬革命先辈的红色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建设高质量北部中心城区而努力奋斗。

济阳党史人物众多

        杨好廉(1918——1940.5)  化名刘忠,原济阳县七区陈坦村人(今属商河县)。1935年,考入济阳县乡村师范学校。杨好廉发动同学到处演讲,宣传抗日救国道理,积极进行募捐活动,支援古北口抗日前线,反对国民党投降派卖国行径。在日军占领德州,逼近济南时,校长、教师和大部分学生南逃,杨好廉毅然留下,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8年秋,到乐陵军政干校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学习期满后返回济阳,筹建中共济商边区工作委员会(东路工委) ,并任组织部长。1940年5月,东路工委人员宿营王海亭村(今属曲堤街道)时被日伪军100余人包围,不幸被捕,惨死于日军刀下。
        江兰馨(1918——1940.8) 化名江精干、江先民。今新市镇江店村人。1938年秋,到乐陵军政干校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学习期满后回到家乡,积极发展民先队员,建立抗日地下联络站,以江店村红枪会为基础建立起抗日武装。1938年冬,发动江店暴动,揭开济阳革命武装斗争序幕。1939年春,调任临禹县四区区长。1940年8月11日,区队在四区姜家村(今属临邑县兴隆镇)开会,因叛徒告密,被200余名日伪军包围。突围中中弹牺牲。
        傅怀伦(1916——1945.1) 字经五,今仁风镇傅家村人。1938年冬,赴乐陵军政干校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学习期满后返回家乡,参与中共济商边区工作委员会(东路工委) 筹建工作。1940年起,历任德县八区区长、平禹县八区区长、济阳县七区区长。1944年10月,惠济商三边县建立,任三边县政府民政科科长(未到任)。1944年12月29日晚,率区队在今曲堤街道高庙村宿营时,突遭伪军包围,不幸被捕。1945年1月5日,被杀害于今商河县玉皇庙镇堤口村。
        刘刚平(1919—1994)  原名刘福利,曾用名刘振华,今临邑县孙家庵乡小刘家村人。1937年5月,在商河县立第九高级小学组织建立民先队,任大队长。1938年9月,到乐陵军政干校学习。学习期满后,到济(阳)商(河)边区开展敌后抗日活动。1939年1月,中共济商边联合支部建立,任支部书记;2月,建立中共济阳县第一党支部——史家寺党支部,随后在贾寨、蒯王、江店等村建立党支部;12月,组建济阳西路工委,任书记。1943年1月,任中共齐济县委组织部部长。1944年10月,任惠(民)济(阳)商(河)三边县委组织部长兼武工队队长。1946年,调东北工作。 
        吕本支(1918.2——1997)  字荣青,曾用名杨建农,今商河县白桥镇大吕家村人。1938年,到乐陵军政干校学习。1939年2月,参加八路军。1939年9月,受挺纵政治部派遣,深入济阳县东北部白桥区、仁风区一带进行抗日活动,建立济阳东路工委,组建济阳县大队。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军区政治部干事、师政治部干事、军区政治部敌工队队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团政治处主任、纵队政治部联络部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沈阳军区司令部化工部副部长、后勤部工厂管理局政委等职。
        李兴民(1919.12——2003)  原名李克己,1919年12月生,新市镇史家寺人。1938年6月,参加八路军永兴支队。1939年2月,任济阳县第一党支部——史家寺党支部书记;4月,任中共济阳第四区委书记;年底,打入敌伪合作社。1940年3月,任西路工委副书记兼四区区委书记,后兼五区区委书记。1940年7月,任临邑县政府文教科科长兼游击二中队指导员。1942年,调任济阳视察团副主任、民教科长。1943年起,任齐济县青联主任、济阳县农会主任、平原县委民运部长、二地委土改工作团组长。1949年2月,调区党委参加南下干部大队,任新组建的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干部训练大队中队政治指导员;9月,任华东局直属机关党委宣教科长、机关工会秘书科长。1953年后,任上海新沪中学、市北中学校长(厅局级)等职。 
        朱宝承(1902——1948.12)  字振玺,今回河街道店子村人。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先在武汉参加国民党军队,后到鲁南受训,转到临邑。1938 年秋,脱离国民党军队,到乐陵参加八路军挺纵第五支队。历任冀鲁边二军分区参谋、参谋主任、一一五师教导第六旅第十七团第一营副营长、齐济县大队副大队长、济阳县大队副大队长、渤海纵队第十八团团长等职。1940年3月,首次深人济阳境内,进行游击活动,在四区路家桥伏击乘车过路日军。1942年3月,率第十七团第一营在济阳城西东王村设伏,截击下乡扫荡的日伪军;5月25日,同赖金池一起率军分区主力部队,在齐河县大队配合下,一举歼灭盘踞于济阳、齐河边区的顽军赵芙亭部,击毙旅长赵芙亭等60余人,俘虏500人。1944年2月,率济阳县大队在三区艾老村设伏,击溃伪省、县警备队600余人。1947年,参加青(县)、沧(州)战斗。1948年3月16日,在解放桓台的战斗中,率渤海纵队第十八团担任主攻,全歼守敌1800 余人。1948年冬,率所属渤海纵队第十八团参加淮海战役,在今河南省永城县王家花园一带阻击突围之敌。当他指挥部队向敌军发起反击时,一颗炮弹在身边爆炸,当场牺牲。
        郭传才(1930—2019) 1930年8月生,今济阳街道何家居人。1949年入伍,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1950年4月,被派往第三野战军高炮三团,成为一名装填炮弹手。1950年9月,作为华东第三野战军炮兵代表,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英模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接见。后赴朝作战,立一等功一次,被授予二级勋章,并被评为全师的“高射英雄”。1951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代表回国参加国庆典礼,第二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接见。1953 年4月,回国参加首届炮兵功臣庆功会。5月1日,跟随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文艺演出。1955年,随部队回国。后分配到胶南201师高炮营任一连副指导员。1963年,转业到济南市历城区东郊人民公社(今王舍人镇)武装部工作。
        王为民(1949—1997) 新市镇红庙村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68年入伍,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战士、济南钢铁厂机修分厂浇铸工、胜利油田临盘指挥部采油三队电焊工、临盘采油三矿、一矿副矿长。1984年起,先后研制成功千斤顶式扒轮器、硅橡胶套安全阀、多功能流量计、永久性盘根及油井井口防盗系列装置等 30余项技术革新成果。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能源部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1997年1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被江泽民称为“新时期的铁人”。1997年9 月14日,在技术革新现场不幸殉职。。
        熊希堂(1923—1999)  湖南省长沙市平江市人。1932 年1月,参加工农红军。1934年,随工农红军开始长征。1936年8月,任红四军一师政治部警卫连排长。1945 年3月,任华东军区司令部三中队中队长。先后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10余次战役。1955年6月,转业到济阳县,先后任民政局局长、文化馆馆长、政协济阳县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席。1989年8月,经上级批准享受副地(厅)级待遇。先后获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胜利纪念章、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纪念章、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纪念章和纪念红军长征六十周年纪念章。

济阳革命遗址遗迹丰富

        济阳乡村师范学校遗迹  位于济阳一中原东门附近。济阳县乡村师范学校的前身是济阳县师范讲习所,1934年改为乡村师范学校,学制4年。先后有马夷亭、路雨亭、宋绂斋任校长。1934年底开始招生,到1937年七七事变,共招收四届学生(其中1937年招收的学生没有入学)。有不少学生接受过共产党员影响,到乡师后成为宣传革命道理、开展斗争的骨干,如杨好廉、江兰馨、傅怀伦等,成为共产党在济阳发展的第一批党员,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济阳乡师培育了革命火种,锻炼和准备了干部,为济阳革命斗争,做了最好奠基。
        济阳惨案遗址  位于老城区南关村。1937年11月13日,日军攻下济阳城,守城官兵及部分居民2000余人,尽遭屠杀。日军指挥官下达了“大杀七天”的命令。没有来得及逃出的无辜百姓,成为日军屠刀下的羔羊。据不完全统计,日军在7天中,用集体活埋、汽车拖、大火烧等极其残忍的手段杀害无辜百姓402人,重伤19人,烧毁房屋550间。 
        吕家河涯惨案遗址  位于新市镇吕家河涯村,土马河北岸。1937年11月29日,驻新市3名日军到四区大庄(今属新市镇)韩家村骚扰,被农民杨佐文杀死2名,1名逃回大庄。傍晚时分,百余名日军包围韩家村、吕家河涯,焚烧房屋400余间,抢劫粮食10余万公斤,打死无辜村民43人,驱至土马河淹死和枪杀32人,带往大庄西首庙前烧死11人。
        济阳第一党支部旧址  位于新市镇史家寺村。1938年10月,中共济商边联合支部成立,先属“挺纵”政治部领导,后改属中共临邑县委。1939年2月,济阳县第一党支部——四区史家寺党支部诞生。李兴民任书记,张廷秀任组织委员,刘云亭任宣传委员,隶属临邑县工委领导。史家寺党支部的建立意味着济阳的抗日斗争从此有了共产党的领导。星星之火渐有燎原之势,到1939年秋天,周围的江店、贾寨、王家等村相继建立党支部。 
        陈罗战斗遗址  位于仁风镇北陈村西。1940年2月6日(农历腊月29日),“挺纵”五支队二营五、七两个连与商河县政府及济阳东路工委和县大队进驻陈、罗二庄。群众反映,早上有一汽车日军从村北东去,到商河阅兵,估计明天返回。第二天拂晓,齐丁根营长带领两个连埋伏在村西公路两侧。上午九时,汽车载着以渡边中佐为首的阅兵团48名军官,从惠民参加阅兵返回。当敌人进入伏击圈后,二营的机枪、步枪、手榴弹一起开火,日军抵不住八路军战士的勇猛冲杀,除1名逃窜外(后被当时尚在抗日的李光明部士兵打死),全部被击毙。
        济阳县委旧址(周氏庄园) 位于垛石街道后楼村。历时400余年。是现存比较完整的济南市黄河以北唯一一处明末清初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天启年间,到清咸丰年间,形成规模。1998年电视剧《武训传》外景在此拍摄,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走遍济南》、山东电视台《美丽山东》等栏目,对这座庄园进行多次报道。周氏庄园不仅具有厚重的历史传统文化教育价值,而且对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有重要价值。1919年周氏后人、在济南读书的济阳籍进步爱国学生周建堂,受指派回乡宣传五四运动精神,1937年11月日军攻陷济阳县,将其杀害。1946年7月,中共济阳县委驻扎在周氏庄园。1948年9月,国民党九十六军军长吴化文于济南战役起义后,率部来垛石桥区后楼村一带休整,起义官兵受到济阳县党政军领导人的热烈欢迎。      (待 续)
       作者单位:区委党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