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尔岐的经学启蒙老师陈王政先生
◎孙厚德
张尔岐,字稷若,号蒿庵,又号汗漫道人,世称蒿庵先生,是一位研究儒学经典成就卓著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人,清代时被誉为山左学界第一人、清史、《辞海》等历史典籍都有他的记载。就是这样一位经学家,他的经学启蒙老师是谁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张尔岐的家世说起。
张尔岐的家世从始祖起就世代务农,到了他的祖父张兰,字汝馨,别号前川开始,就成了很富裕的大户,张尔岐的父亲张行素,字龙溪,他一生爱儒学,十余岁时得了一场大病,一部《论语》读到一半就辍学了,年轻时,在按察使司山东分巡道做了一名无品级的小官,任职数年后,又被派往湖广省襄阳府石首县(今湖北省石首市)当了一名驿站的驿丞(掌管驿站的小官吏)。据《蒿庵集卷三》张尔岐为他的父亲死后撰写的《将仕佐郎龙溪府君墓表》碑文记载:
“将仕府居,讳行素。显考前川处士公,显妣李氏。生于万历壬午六月十九日。原配同邑陈讳荣女、早卒。继配历城郭讳世弼女。子四人,女一人。府君以藩椽除湖广石首驿丞。之任三日,念处士公年已近耄,遽驰归侍养。再逾年,处士公卒,丧之如礼。性乐儒术,每一不克竟学为恨。蓄书延师以教其子甚笃。次三者尔徵最慧,以辟乱失。
崇祯已卯正月十六日府君殁,年五十有八,是冬葬于祖北之昭,以陈孺人袝。后三十四年为康熙壬子,郭孺人以正月十三日殁,冬十一月开封祔焉。明年冬,谋立石于隧,会少子尔崇病已死,遂不果。又四年,乃克立。
呜呼,府君多懿节,为世人所推,译具无瑕先生《志》,何敢复赘!独是府君饬射累善,而不获福佑;日夕教子,以期有成,又皆碌碌无所肖似,无可以显扬先德者;蒿哀罍耻,曷其有极!斯石也,以识予痛也夫!”
张尔岐为其父撰写的墓表译成现代的话文是这样的:先父将仕佐部龙溪公,讳行素。显考前川处士公,显妣李氏。生于万历十年壬午六月十九日。原配本县陈讳荣女,早年去世。继配历城郭讳世弼女。子四人,女一人。府君以藩库椽史被任命为湖广省石首县驿丞。到任三日,考虑到处士公年龄已近八十岁,于是匆忙驰归侍养。再逾年,处士公去世,丧葬之事完全按礼仪办理。性乐儒术,每以不能完成学业遗恨。收藏书籍聘请老师来教育其子很是虔诚。排行老三的尔徵最聪明,却因为躲避战乱走失。
崇祯十二年已卯正月十六日府君去世,年五十有八,这年冬天葬于祖茔的规定排列的墓穴,以陈孺人合葬。后三十四年为康熙十一年壬子,郭孺人在正月十三日去世,冬十一月打开坟墓的封土合葬了。明年冬,谋划树立石碑于墓道,恰巧少子尔崇因病去世,于是没有完成。又过了四年,才能够树立。
唉,府君多懿节,为世人所推崇,详细情况都在无瑕先生撰写的《墓志铭》上了,怎敢再多余!独是府君警饬己身,使自己的思想言行谨严合礼,积累善行,而没有获得福佑;日夕教子,以期望有所成就,又都碌碌无为,没有同府君相似的,没有可以显扬先人德行的人;蒿庵我的哀痛是因为未能尽责而心怀愧疚,什么时候才能达到先府君的要求啊!这石碑啊,可以记住我的哀痛了啊!
从墓表中可知,张行素有四子一女,他的原配夫人陈氏是本县罗家码头陈荣的女儿,因病早亡,没有留下子女,随后,张行素又娶了继室郭氏,是历城县郭世弼的女儿。婚后生育二子一女,女儿嫁于本县李天章为妻,张尔岐是长子,四弟尔崇和张尔岐是郭氏所生,另据史料记载,张尔岐的二弟尔嵘是张行素的妾室邹氏所生,自幼双目失明,是位残疾人,生活全靠家人照料,三弟尔徵是张行素另一个妾室张氏所生,是四兄弟中最聪慧的一个,不幸却因为躲避战乱走失。
张尔岐虽是张行素的继妻郭氏所生,但按照古代的旧俗,他的生母郭氏便是前母陈氏父亲陈荣的替头闺女,每逢春节过后,正月初二,替头闺女要先到替父罗家码头村陈荣家探亲拜年,尔后,正月初三再到自己的亲生父母家探亲拜年,每次探亲拜年,郭氏都带着张尔岐一起去,长此以往,两家亲情十分密切。
张尔岐的前母陈氏娘家有一位叔兄,也就是张尔岐的叔伯舅,名叫陈王政,字苍屏,明崇祯年间的贡生,是明末清初的经学先生,济阳县的乡贤名儒,有才子之称的历史文化名人,清乾隆三十年《济阳县志》有他的传记。传记是这样记载的:“陈王政,字苍屏,善治经,屡举不售。遂绝意仕进,种艺自给。持身整洁,迂物和厚。容止造次,不离儒者。后生少俊,望风敛戢,游其门者,俯首就范,无敢自轶。远物役,绝名累。以故显人胜流名问壅閟,溯高尚之芳躅。盖古逸民流亚也。”传记给予陈王政以极高的评价。1898年6月,戊戌变法时,光绪皇帝采纳君主立宪派、康有为等人的主张,宣布推行新政,济阳县奉令重新划定行政区划,将清代的济阳县东、西、南、北四乡划为八区,这八区分别是:城区、蒿庵区、景贤区、滨骇区、苍屏区,石门区,闻韶区,仁风区。其中的苍屏区就是借用陈王政先生的“苍屏”二字命名的区名,可见,陈王政先生在全县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是多么高,影响力也可见一斑。当时,苍屏区管辖的范围有垛石桥、小街子、东宋屯、西宋屯、铁匠家、刘家名、五里庙、王山家、中刘家、刘万陀、肖家、姜家、崔家、王官道口、沟头、刘家、江家屯、裴家铺、白杨店、全福庄、坡杨家、田家屯、前王家、后王家、颜家、布家、小李家、刘安然、方家、老王家、白草洼、碱场官府、于良民家、支家官庄、冯家、小郭家、前刘家、罗家码头、老杨沟、孙家、范家、刘家道口、姜家窑、崔家、徐家屯、郭家屯、高家屯、金营子、大营子、小营子、粮食口、后楼、仝家、前楼、杜家庙、周家沙窝、南台、北台、苏家、前肖庙、后肖庙,老唐庙、前赵家、后赵家、大王家、小王家、老王家、林家、张庄、卢庄、李庄、唐家庙、朱家、东瓦、西瓦、中瓦、大张家、小张家、小杜家、莫家、杨家、马家、赵愽店、小杨家、大杨家、范家屯、东开河、西开河、里仁官庄、秦家坟、小杨沟、淮里洼、刘家营、韦家、宋家、白家圈、靳家道口、邢家、麻鞋张家、大赵庄、小赵庄、冷家、桥杨家、小李家、玉皇庙、牛王庄共107个村庄。
张尔岐七虚岁开始上学,学校离家不远,就在本村的张家胡同口的右首,接受识字教育后,他的父亲张行素送他到罗家码头村从师陈王政先生的门下,开始边识字边学经学,陈王政先生当时有别于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满堂灌”,而是善于启发诱导,指引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去领悟思考,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教学方法,张尔岐在上学期间,对陈王政先生尊之若父,像尊敬父亲一样尊敬陈王政先生,在陈王政先生面前受其耳提面命的教诲,达到屏息敛手,程门立雪的程度,(程门立雪是宋代流传下来尊师重教的典故),获益匪浅。
陈王政先生年时喜欢种菜、养花,每天早晨在上课以前就让他的弟子们到村北的徒骇河边去挑水浇园,时间长了,张尔岐心想,菜园里要是打个井多好啊,这样就可以不用到二里地外的河边挑水了。于是张尔岐就下定决心,每天抽时间去捡砖头,日积月累,砖头捡的差不多了,就给陈王政先生打了一口井,起名浇花井。民国《济阳县志》记载:“罗家码头陈苍屏先生故园,有井一眼,相传为蒿庵先生所浚。于讲学余暇,引流浇花,以愽雅趣者也。其时皆零星碎砖所堆砌,居诸既久,犹修整如故,水亦清洁不绝。询可与浣花溪、百花谭并传不朽云。”这口井的井筒子也和一般井不一样,整口井没有一块整砖,全是用碎砖,而且两头尖,中间粗,形态就像枣核子一样,所以,村民们都叫这口井为“枣核子井”。此井位于村西陈王政先生的菜园地里,此井水质甘甜,烧开的水壶底没有水垢,沏茶时,特别浓香甘醇,茶香扑人。再旱的年份井水也不枯绝,至今保存完好。
张尔岐非常感恩陈王政先生对他的教诲,时间长了,就非常想念他的老师,所以经常抽时间去看望和拜见。有一次,张尔岐去拜见他的老师时,正好碰上老师在菜园里浇园,看着老师的容貌,想起老师对他的教诲和老师的高尚品行,事后作诗一首,以表对老师的敬意。诗的标题是:谒苍屏陈先生,值其灌园,钦叹高躅,退而赋诗。先生前朝明经,屡被征召。诗的原文是:
扰扰当世士,日夜几能休?夫子何独尔,意静如怀秋,散发自灌园,缅邈对千畴。高柳拂清襟,濯漱有寒流。我来遇见之,正风依飕飗。开颜奖弱植,酌我饷余瓯。慰我屡空怀,训言日夕周。吾道有通塞,此外更可求。再拜识此意,归里柴车辀。
陈王政先生于顺治十年(1653年)十月初十日去世后,张尔岐十分悲痛,为深切悼念他的恩师,亲笔为老师写墓表并书丹,通观碑文,可谓文书俱佳,碑文字是用楷书写的,书法流美洒脱,端庄稳健,工整显奇,高古浑穆,苍劲挺拔,酣畅遒密,字字用心,笔笔到位。他落笔重,行笔匀,收笔稳,点画圆整,端庄秀丽,结字舒展开张,用笔如锥画沙;线条似折钗股,给人稳健厚重,雍容洒脱,自在自得之象,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上)
作者系区退休老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