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03 更新时间:2023-04-12

旭日东升耀古今

——曲堤街道李旺村印记(二)

◎邱 军

        合蒿卷: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李旺村利用当地产蒲草的优势,兴起编织蒲草垫的行业,人们称为“合高件”(应为合蒿卷,两层,內填蒲草、稻草,然后,和而为一)。作为床垫主要供医院、旅馆使用。1980年后,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蒲草床垫无人再用。
        小帘子:利用东河河滩一种很细的芦苇,经脱皮打磨关节后,手工打制而成。据说,主要出口外贸给日本、韩国。
        大蒿卷:二十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村民董传道由河北省引进用于大棚冬季保暖的草苫及编织技术。后家家编织大篙卷,成为全村发家致富的门路。
        村民还利用玉米棒子皮,经过硫磺熏蒸发白后,做成各种座毯及工艺品。
        柳编:主要是用地柳(专门种植一种灌木,俗称柳条,柳编的主要原材料),经脱皮、浸泡除浆、阴干,然后做成各种用途的柳编制品。有专门的地窖,用于存放原料,冬暖夏凉。有名的是李光新、范成德、李光绪。
        (三)民艺
        花灯是曲堤一带李旺村所特有:四方体形,上宽下窄,手持底座,上面敞口,内点蜡烛。晚上舞花灯,一般分四个队列,相互穿插,做出各种造型,甚为好看,烛光忽明忽暗,随人上蹿下跳,男女老幼,摇头摆尾,凡热爱者都可参与。按照李旺习俗,每家至少出一个花灯,多者不限。一般正月十五前,主要在本村跳,自娱自乐,临近十五,也应邀到邻村表演,很受欢迎,十五当天到曲堤展演。
        扭秧歌:类似于现在东北大秧歌,基本鼓点为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基本舞步为:走两步,退一步,两臂自由舒展、舞动,上肢与下肢方向相反,一般壮男大步幅,强劲有力,老人妇幼动作幅度小些。但都要求要化妆,不能哭丧着脸,要跳出欢乐、喜庆。此外,还扮出“八仙过海”、“西游取经”、“划旱船”、“小媳妇骑驴回娘家”、“大懒汉”等造型,打闹取浑,在秧歌队伍周围或穿插活动,很热闹。
        唱小曲:也是曲堤一带李旺村所特有的一种民间小调。在舞龙灯和扭秧歌跳场中间小憩时,大家围成一圈,唱小曲者便粉墨登场,一人男扮女装,两人对唱,你一句,我一句,格调婉转,极富节奏感,朗朗上口,中间还有鼓点伴奏。喜闻乐见小曲:《大实话》、《抬杠》、《锯大缸》等。
        小剧团:李旺村历来有搭台唱戏的风俗。每年春节后,开始搭台演戏。解放后,村里成立小剧团,表演剧种有吕剧、京剧、东路梆子(失传)。文革开始,小剧团解散。
        革命现代京剧:“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革命现代样板戏登场。主要剧目:《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等。在当地颇有名,每年还外出,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大鼓:从初一到正月十五,李旺村有在当街敲大鼓的习俗,花样很多,并伴以锣搽等,锣鼓点一响,很多村民便向这里集中靠拢,欣赏大家的表演,很有节日气氛。代表作有《庆丰收》、《快马奔腾》、《老长兴》等。
        以上曲艺,除了村民的积极参与,主要是大队、村委的高度重视,活动主要是村干部组织、带头,亲力亲为,才搞得红红火火。
        (四)民生
        过去,村民吃水靠水井(人工开挖,井深十几米,定期淘井)。为吃水方便,各队都有固定水井(一队在大队门前,二队在村南,三队在东南角,四队在村东),井口有大长杆,后改为带绳辘轳,再后来,改为铁链水车。
        改革开放后,家家都上了压水机,水井结束使命,慢慢废弃,淤积、填埋。
        1978年购置两部拖拉机,资金大部分是曲堤医院资助,余款为大队卖芦苇款。各队都配备驾驶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村集体于1964年在村东大堰上,建有一座蓝砖窑,高约六七米,每窑大约出砖一万块。用烟煤。运行大约6年后,1970年关窑。所出蓝砖,主要用于村民建房,多余卖给临村,收入为村集体所有。
        2002年,为吃水方便,四队先上自来水,2004年,村集体上自来水,水源为村西南的深机井。
        2017年,按照统一规划,重新铺设新管道。现水源来自稍门水库黄河水,饮用水质得到改观。
过去,村民做饭主要靠大锅头、柴火,后响应号召,大锅灶拔除,改用煤炭。后开始用液化气、电炉子。2020年集体上天然气,取暖、做饭。
        (五)婚丧
        红白事指婚丧嫁娶,乃家中大事。常说,十里不同俗,但大同小异。李旺村是杂姓庄,红白事按四个队,各自处理,不是按家族姓氏处理。
        红事:一般要经过如下流程,小见面:男女相互瞧瞧,主要是长相,不深拉,满意,进入下一步大见面:一般女方到男方,看看将来要住房子,两人正式面对面交流,如果谈得来,经过一段时间交往,觉得可以,再进入下一步换号:把双方老人的信息名号写在红纸上,相互交换,男方要备礼。此名号一般置于堂的显要位置,外人一看,就知道男孩子已找对象,女孩子已有婆家,别人就不会再予以提媒。再经过一段时间考验,男方觉得应该婚娶了,就会找先生看个吉利日子,准备送脸面贴,就如同现在订婚,也是需要聘礼,如果女方同意,就开始准备嫁妆,做被子,做家具(过去都是女方提供),在这之前,如果女方又反悔了,所有聘礼要返回男方,而如果男方悔约,则女方概不退还聘礼,这是约定俗成,也是保护女方权益。之后,正式结婚前一天,女方把所有家具送到男方处,结婚当天只送被褥,晚上,闹洞房。婚后第二天,回女方家省亲,曰回门。再往后,女方老人还会三天叫五天送,以显示女方老人不舍。结婚大事,女方要求明媒正娶,即便两人自由恋爱,也要请媒人,否则,女方会很没面子。
        白事:一般流程为:在病人即将咽气时,或已经咽气时,趁未僵化,一般由家人给老人穿戴好寿衣,(岁数很大的老人,一般会在去世前好多年自备寿衣),然后在厅正中央,冲门躺上门板,作为灵床。此时,不能动哭声。之后,爬上屋顶,连喊三声,“爹(娘),回家吃饭!”意为,人死,魂已飞走,要喊他回来,名曰叫魂。之后,开始送浆水,在房外不远处,垒个小屋,让死去的灵魂落脚于此,不至于到处游荡。
        三日丧,一般要送5-7趟浆水。整个过程要嚎啕大哭。晚上守灵,第二天入殓,第三天出殡,烧轿子,男性有套马,女性有牛拉,在纸轿被点燃时,要向西南方向(济阳、济南、西天都是这个方向)高喊,“爹(娘),西南大路啊”,连喊三声。起灵后,由长子摔瓦,浩浩荡荡,向墓地进发,途中,有亲戚的还要拜祭。女婿一般不拜祭,外甥只管跪下哭即可,如果没有外甥,女婿要拜,而且要大拜,有的不会拜祭,再不会哭,加之紧张,往往会出洋相。
        入葬后,三七、五七、百日要上坟,纸人、纸马、纸家具、纸家电,一应俱全,尽显晚辈孝心。
        以上,皆为过去习俗。现在,由于提倡节俭,很多做了简化。此处也是简单述之,以为记。
        (六)贫困
        李旺村最初有贫困户19个,随后,经过逐步攻坚,剩余11户,也于2020年全部脱贫。帮扶单位济阳供电公司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上光伏发电等项目,还硬化村中道路,并进行了沿街绿化。帮扶责任人先后有李庶冰(一届,两年)、吴庆民已连续三届帮扶,与李旺村百姓建立了深厚感情。
        物人忆思
        (一)历史物件:
        1、神庙:清朝末年,村落中间建有一庙,门前是广场,门口有对石狮子,古庙有大殿,三间青砖瓦房,正中塑有观音菩萨、财神等诸神,大小如真人。大殿前东侧有钟楼一间,里悬铁钟。为维持村庙香火,专门有庙地,收入归守庙人。村民遇有丧事到这里烧纸,送浆水。纸轿大燃,火光冲天,便开始闯钟,丧家可嚎啕大哭。每逢重大节日,村民还到庙内祭祀。1947年,古庙因年久失修坍塌,成为废墟。供奉神像被填入北边齐家湾。
        2、李旺集:清朝末年,李旺村集市小有规模,日期为农历三、八日,开辟酒店、客栈、店铺、粮食市、牲口市,位置于古庙周围。1946年,兵荒马乱,集市冷落。1948年,李旺村集市取消。
        3、代销处:开始赵元善,从60年代到90年代焦方义,是曲堤镇供销社的延伸点、代销点。一般从供销社提货,平价卖给村民,油盐酱醋茶,学生用品,针线、小百货、烟酒、糖果等生活必需品和日用品,方便了村民生活。
        4、焦家楼:实为焦氏祖坟,位于村东方向。因坟地有阴庙一间,雕梁画栋,远观如一小楼,故称焦家楼。
        5、邱家坟:始于村西南,后迁移至村东南,规模不小,是邱氏祖茔,井然有序,邱岱海墓砖石砌成,悬棺,坟头高大、显眼,故称邱家坟。
        (二)民间艺人
        1、小炉匠:(当地俗称小咕噜子),村民焦念纯开始走街串巷,后由其子焦方德继承,方德之子焦玉海在八九十年干过一段时间,三代续传。之后,此行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2、铁匠:以邱氏家族为代表:邱凤祥、邱左云、邱光荣、邱光德、邱光仁,董传道铁匠工艺(七八十年代)很精。
        3、厨师:以邱氏家族为代表:邱凤池远近闻名,始在周村,一次为机房老板母亲生日宴会上,精湛出色的厨艺叫好,成名后在济南、曲堤、垛石、白桥开酒店。
        4、木匠:较早有赵元勋,后李增祥手艺高超,文革期间,有名的木匠李增义,徒弟众多,仅本村就有十余人。
        5、兽医:村里最早兽医李存志,李连魁为李存志之孙,曲堤镇兽医。1955年,镇建兽医站,李连魁是首位兽医。徒弟有本村李光秀,李增胜(李连魁之孙)。
        饲养员:专职饲养各队牲口,都是责任心较强者。毕竟,当时,畜力是很重要的劳动力。每队一到两人:一队:在大队部西邻,后到村西,二队:在村正中部,后迁移到村西南角,三队在村最南部,四队在村的中东部。
        (三)历史事件
        1、蒜辫、锄头打鬼子:1938年日本侵略军进驻曲堤,成立伪曲堤区公所。一小队侵略军在区公所内盘踞,经常到周围各村抢劫,无恶不作。
        1938年5月10日,有几个鬼子到李旺村抢劫,被正在家中的李光斋发现,立即集合家人用锄头、蒜辫等同鬼子搏斗。邻居李继恩闻讯后也赶来,加入打鬼子的战斗,最后鬼子狼狈逃窜。鬼子不甘心,在村边开枪将追击的李继恩打死。事后,村长带着日本兵的头盔到区公所告状。此后,日本兵就不敢明目张胆地四处抢劫了。此后,“蒜辫、锄头”打鬼子的故事迅速传开。
        2、抢割芦苇:此事发生在1977年秋后,李旺村地在河滩靠东北处有二三十亩,世代为李旺所有,在河滩开沟后,邻村人单方面认为,应以河沟为界,所以,每到秋后上冻后,他们就偷偷抢割芦苇。
        有一年,等村民前去收割时,已经光秃秃一片,大队派人到邻村去找人评理,竟无人理会。到了明年,安排值守,有人偷割,便回来报信。村民在大队统一指挥下,一呼百应,拿起锄镰锨撅,纷纷加入捍卫“主权”的战斗中,并当场抓回带头滋事者。后来,曲堤与三教政府出面调解,此事平息,邻村再也不敢前来枪割蒲苇了。但此事在李旺村是个大事件。(待 续)                                        作者单位: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