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水乡贤俊彦与域外黄河
山西布政使高时赈恤筑堤
高时,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1522—1619)济阳县县城附近人。他天分高又勤学,16岁就考取了秀才,成为府学生员。他作文章时,就像早已在脑海里储存了草稿,提笔不假思索,文字如泉涌,一气呵成。看那文章的奇思妙想,文辞的生动华美,都会使人拍手称绝,所以同窗们都自叹弗如。隆庆元年(1567)他乡试中举,次年又金榜题名成了进士。初仕山阳知县,最后升任山西省左布政使。
他初仕是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内)知县。山阳县地近淮河,时值淮水泛滥,一片汪洋。“元明以来黄河故道,由河南武陟东南行,夺汴、泗入淮,历河南、山东、江苏,由安东入海。”这期间黄河夺取淮河入海,经常造成淮河流域洪水泛滥成灾。
这对于一个初仕者来说,不啻为当头一棒。所幸高时不仅才学很高,谋事能力也很强,下车伊始便昼夜奔波,一面到处赈济抚恤灾民,一面召集壮丁在杨柳浦等处修筑了堤坝二百余里,拦堵了洪水。抗灾之后,又对县内徭役征调和赋税征收的烦琐做法予以革新,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方便了群众。此举惠及一方,百姓众口一声颂扬其为“淮干保障,驿路风清”,称赞他是防止淮河泛滥成灾的保障,为官以来两袖清风。
他在山阳的政绩显著,官风很好,然而竟因为他坚守情操,不愿逢迎权贵,结果任满时只是平调为南京户部河南司的主事,并没有得到升迁。此事引起了百姓甚至一些官员的纷纷议论,认为这是对他的不公。当他离开山阳时,百姓拦道挽留,挽留不成便予以建生祠,塑肖像,立碑碣来崇敬与怀念他。
两袖清风邢刺史黄河防汛
邢其谏(1579—1667),明末济阳县城西五里小邢家庄(今属济阳街道办事处)人。因为他任过知州,人们习惯称他刺史。邢其谏家学渊源,他的曾祖父邢义是进士,伯祖邢淳是举人,祖父邢泽是贡生,父亲邢遍是诸生(秀才)。家庭几代的文化积淀,为他打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兄弟五人,他为最小也最聪明,二十几岁时在本县的诸生中已经小有名气,四十二岁时成为贡生,进入国子监深造。
他在国子监学习三年,被授官为山西省太原府的通判。通判是知府的属官,分管粮运和水利等。他莅任后被分派到代州去代理知州。代州的辖境为今山西省忻州地区东半部,扼山西省的咽喉,为军事重地,常驻有重兵。他在此的重要任务是征集、存储军粮和物资,以供军兵不时之需。军兵需用时都非常急迫,因此任务十分繁难。在代州,省按察使司和中央户部都设有办事机构,每年黄河防汛时省巡抚也驻扎在这里,各方批办的公事都要交由他去办理,“一仆三主”实难应付,然而他把事情办得很好。比如他梳理经济账目、审理案件、批阅和处理上行下达的各种文书等,都条理妥善,方方面面的关系也协调得融洽和谐,因此上下左右都很满意。在他任职的三年中,上司就往上举荐了他十余次。皇帝下诏书褒扬他:“处膏脂而一尘不染,当转输而百蠹咸清。”意思是说他任职于肥厚之缺,却两袖清风;负责粮食物资的运输,不但自己不从中渔利,还将各种侵蚀国家资财的弊端完全予以肃清。他从代州任上升迁为河北省延庆州的知州。在离开代州时,那里的百姓燃香举过头顶,跪在路旁,痛哭流涕地为他送行,送行的队伍绵延不绝。他在延庆州任职两年,又将那里治理得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因而上司又向上多次举荐了他。在将要得到提拔重用时,他却称病辞官回归故里了。
辞官居家后,他以一个平常人、一颗平常心待人接物、处世行事。县内执政者或来造访,他从无以私事相请托;遇有关系乡民利害之事,他则仗义执言,条分缕析,建言献策。邢其谏自幼酷爱读书,辞官之后更是以书为伴,终日吟诵,手不释卷。遇有疑难之处,他则虚怀若谷,不耻下问。他平生著有《斯馨馆集》《信古录》文集及《交游翰墨》诗集,又曾于明万历和清顺治两朝两次纂修《济阳县志》。其忘年交张尔岐赞他:“其为政,则廉以持己,慈心育民,公以服物。”
大理寺寺副王良相天津黄河故道为官
王良相(1572—1643),明末济阳县城西北十二里双庙庄(今济阳街道洼里王村)人。幼年入小学,聪明勤奋,经史子集过目成诵,文章写得内容深刻,文采斐然。他18岁时进学为诸生(秀才),学习愈加刻苦,鸡鸣即起,夜半熄灯,并且远近拜师访友,求知如饥似渴。他学识日益丰富,文章日益出众,每次考试必是冠军,结果以优等的成绩成为廪生。诸生的学业完成后,他曾一度于城西小邢家做了塾师,教学之余,日与邢其谏等切磋学问,砥砺品德,学行大有长进。嗣后,他于万历朝三十七年(1609)乡试中考取了举人。
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他年已50岁,经吏部的考核选拔,他被任命为静海县(今属天津市)知县。静海县在京城之南,黄河曾经此入海。据载黄河故道有史以来,黄河两次北徙,流经静海。第一次为周定王五年(前602)至王莽始建国三年(11),历时600 余年。第二次为北宋年间,分3个时段:第一段为庆历八年(1048),行水21年;第二段为元丰四年(1081),行水12年;第三段为元符二年(1099),行水29年。故而静海县遍地盐碱,地瘠民穷,谁都把到这里任职视为畏途。况且大官小员进出京城路经此地者如穿梭过鲫,吏民不堪其扰,在此为官者吃力不讨好。岂料王良相莅任之后却是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他善于调停,巧以周旋,竟使县境少受了许多烦扰,为百姓免除了若干负担,于是赢得了贤能之名。
静海县又因其临近京城,位置险要,经常驻有数万军兵,军扰民,民抵军,军民关系紧张,时有摩擦。王良相至此后,不时地劝喻民众,慰抚军兵疏通协调关系,任职期间不仅未酿出事端,还在军民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受到拥戴。政务余暇则到县学去检查生员(诸生)们的学业,亲自命题考试,亲自评定试卷等次,奖勉优秀,鞭策后进。对贫困者还给予生活和学习费用的资助。两年后静海县出现了大治的局面,于是他被调往政务繁难的大县—东光。静海县官民挽留无效,便建祠以表对其的缅怀与崇敬。王良相在东光又如在静海一样,殚精竭虑,兴利之事唯恐迟,除弊之事唯求急。王良相任职数年,政通人和,口碑载道。期满,朝廷欲把他升为西安郡丞。东光官民四处奔走,苦苦挽留,他又被改任河北省河间府的同知。不久,他又晋升为大理寺评事并受到朝廷诰授,再转左寺副加卿衔。当时大理寺的案件十分繁多,上司非常器重他。他也谨慎治狱,公正治罪,没有出现过冤狱。
王良相为官正值明朝末年,当时宦官弄权,朝政昏暗,他身在官场感受尤深,遂厌倦从政,萌生隐退之意。所以当朝廷命他到江南巡察时,他便以父母年迈亟须侍奉为由,于崇祯二年(1629)辞官归里,结束了仕宦生涯。
(来源:区委党史研究中心《济水之阳·黄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