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60 更新时间:2023-07-10

难忘那年那事

◎孔庆海

        回河街道办事处有两个村,一个叫前刘,一个叫后刘,实际是1960年由一个叫刘令吴的村一分为二而来的。刘令吴村是一个历史名村,相传,明朝末年,村里出了个“飞毛腿”叫刘令吴,从村子所在地到济南城里来回百余里,他两腿飞奔,买回的包子还是热的,刘令吴一时成为这一带的传奇人物,人们也渐渐把他所在的村名称作刘令吴家。刘令吴村东临明末清初著名经学大师张稷若故里——张稷若村,在先生的影响下,村人惜老怜贫,通情达理,不刁不蛮,团结互助,和睦相处,有着勤劳善良、淳朴厚道的村风。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加上土地由生产队统一耕种,实行“大呼隆”,很多社员出工不出力,致使粮食产量很低,每人每年分到的口粮不到200斤,群众吃不饱穿不暖,吃糠咽菜是很平常的事,生活非常艰辛,甚至有的人不得不外出逃荒,要饭度日。这年冬天,村民王道金到外地逃荒,带回一个媳妇,还有三个孩子,一口人的口粮哪里够五口人吃?因此家里常常揭不开锅,孩子们饿得哭泣不止。街坊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可也没有多余的粮食接济他们。
        春节马上就要到了。老话说:宁穷一年,不穷一日。不少人家开始变卖一些闲置的家产购置年货,可王道金家徒四壁,实在没有东西可以变卖,不由得愁眉苦脸,连声哀叹。这事被村里年轻人李祖文知道了,便来跟我商量说:“王道金一家太可怜了,我们帮帮他度过这个难关吧。”我问:“我们两家日子也不好过,怎么帮呢?”李祖文分明早有计划,说:“王道金家里穷,一次性借多了要还,对他家是个负担,我们去一家一户为他敛干粮吧,这样他就不用还了。咱先不说是为他家敛的,最后给他一个惊喜。”我说:“好!”
        说干就干,我们携了平时拾柴禾的大筐,从村东头开始挨家挨户敛起,敛的都是些窝头、菜团子。虽然一口一点的,但众人拾柴火焰高,积少成多,敛到村西头,竟敛了三大筐,甚至把一个筐的系子坠断了。我们把三筐干粮送到王道金家,王道金一家感动得热泪盈眶,感谢之词不绝于口。
        人们常说,贫时给人一口,胜过富时送人一斗。是啊,雪中送炭要比锦上添花更可贵。
        今天,在党的富民政策感召下,刘令吴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人们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越来越富足,家家有轿车,户户有存款,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家在城里买了楼房,再也不为吃穿发愁了。回忆过去的苦,细品今日的甜,感谢党的好政策为我们的幸福日子插上了跃升的翅膀!
              作者系回河街道前刘村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