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62 更新时间:2023-07-10

黄河岸边话“斜庄”

◎尹聪

摄影:孙延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是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之力和民族之魂。黄河母亲的甘甜乳汁,滋养了济阳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
        在济阳区济阳街道老城东,黄河大堤的脚下有个小村庄,百姓们非常形象地称这个小村庄为“斜庄”,村里的房子不是正南正北的,而是朝向东南。不熟悉该村的外地人,十个有九个只要走进这个村子,必定迷路转向,分不清东西南北,哪怕是问庄里的村民,仍然会转向。甚至嫁到该村的外来媳妇,在村里生活了很多年,仍常常分不清东西南北。但从小在村里长大的人则不会迷路。这个独特的村庄就是“朝阳居”。
        不像大多数村庄和城市的建筑坐北朝南,而是所有的房子都朝向了东南方向,整个村落也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由于朝向,在晴天出太阳的日子,村民们的房子四面早晚都能享受到阳光的照射,所以村庄取名朝阳。但由于村庄与周边村庄相比显得歪斜,村子也由此多了一个外号“斜庄”。村里的房子的朝向都不是正南正北的,村里的路也是斜向的,甚至连村外的田地都是斜着划分的。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最初该村形成的时候,村名并不叫“斜庄”,而是叫“五杨庄”。源于村子的西头,有5棵高耸的大杨树。以5棵杨树命名,又醒目,又响亮,村民乐得称呼。但由于该村初建的时候,先民基于生产生活上的方便需要和向县衙所在地济阳县城看齐的传统观念所致,在住宅房屋建筑方位的处理上,与济水流向保持了平行。因村旁的济水河是西南东北流向,从而造成了村里所有宅院房屋朝向与自然方位的错位;即通常意义上的东、西、南、北房屋,实际成为东北、西南、东南、西北方向;整个村貌呈现斜的状态。
        正因为“斜”的特点,村里还流传着许多与“斜”相关的奇闻趣事。
        相传,在抗日战争期间,斜庄里住了一些八路军,当时的县城被日本鬼子占据着。有一天夜里,鬼子得知住在“斜庄”里的八路军要开会,便在县城的城墙上架上钢炮,向“斜庄”放炮。当时的地图上标着村子在城东三里,于是鬼子就朝县城正东一个劲儿地打炮。结果,所有的炮弹都落到黄河里去了。“斜庄”安然无恙。后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曾有国民党的一个小分队准备穿过“斜庄”,前往济阳县城。没想到,小分队进村后,全部掉了向,一直转到晚上也没能走出“斜庄”。国民党小分队急了,生气地砸开了老百姓家的大门,让村民引路才出了村,进了县城。还有在1977年,当时县里组织人员在“斜庄”附近维修黄河大坝。维修大坝的指挥部就设在了“斜庄”。有一天晚上,指挥部在村里放映电影《朝阳沟》,县城里好多人赶到“斜庄”来看电影。电影散场后,好几百人在村里转来转去,就是出不了村。当时街上到处都是乱转的人们。后来没有办法,本村的人纷纷出门,高高地举着汽灯,这才领着人们出了村。
        但是在今天看来,“斜庄”不失为一种错位的美丽。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评论及说法,但是“斜庄”并没有给村里人带来什么不便。如今,济阳已利用斜庄现有的居民建筑和乡村生态环境,将其建设成黄河沿线文化风韵体验基地,挖掘“斜”文化,融入黄河元素、黄河文化和黄河风情,打造了“花街喜市”、青龙湾、文化广场等景点陆续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打卡,而且央视《走遍中国》栏目也曾前来报道过此事。
        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济阳区委也把聚力打造“黄河岸边水生态城市”作为重点工作,所以我们讲好黄河故事也是至关重要,弘扬黄河优秀的历史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也是为了更好的丰富济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
                         作者单位: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