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18 更新时间:2023-07-14

书缘

◎孙云峻

        今年78岁的我,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新中国刚解放的1952年秋,母亲给我做了一身粗布新衣,父亲给我买了新书包、石板石笔,领我走进本村——南郭村小学的大门,开始了我童年的读书生活。这是我最好的机缘。
        为了使我不误少年时光好好读书,父亲时常把他童年渴望读书而读不起书的苦难经历讲给我听,我从中受到深刻教育。每学期发下新书,父亲总是小心翼翼地把每本书给包上一层新书皮,启发我读书爱书。
        激励我上学读书、天天向上的还有一位恩人,就是长兄如父的我的胞兄。在空军第十四航空学校教书的他,除了供给我生活费用之外,经常把新出版的《红旗飘飘》《红岩》《林海雪原》等红色书籍和许多古典、寓言故事等书籍寄来,在课外之余,供我阅读,不断拓宽了我的视野。
        在我的读书生涯中,每一位老师是我的指路灯,领航人。他们除了教我学好课本之外,多读书,读好书,陶冶情操,立志成才。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三年严重自然灾害时期,我读了《毛泽东选集》,提高了跟困难作斗争的勇气,从每月几元钱生活费中节省下钱来,跑到崔寨新华书店购买了革命先烈彭湃写的《海陆半农民运动》、鲁迅先生生前挚友许寿裳写的《忆亡友鲁迅先生》以及俄罗斯进步小说《铁流》《毁灭》、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著作。书籍伴随我完成了初中学业。
高中学习期间,我读书的兴趣更浓了。济阳一中的图书室,我成了那里的常客。读书面更广了,哲学的,历史的 ,自然科学的,常借来阅读,增长了知识,丰富了头脑。期间,有关雷锋事迹的书我读得最多,对我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最深最大。
        1966年高中毕业后,我回到了家乡务农。不久,在几个谋生之路供我选择的时候,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当时待遇最低、地位不高的村民办教师这一职业。我不嫌弃“黑屋子土台子”的落后教学条件设施,更没嫌弃那些土生土长的乡村里的“泥巴孩子”,义无反顾地教他们读书识字学知识。我高兴,我学过的知识派上了用场;我兴奋,村里娃子终于也像我小时候那样,读上了书,有人教;我幸福,有了更多时间更多精力能够跟书打交道,能读更多书了。
         为了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胜任“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工作,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做好先生,得先做学生。最好的办法,边教边读,边干边学,走自学之路。当时乡村哪里找到图书室?我跑到县图书馆,逯馆长网开一面,给我特殊照顾,办了张借书证。借书还书,从村里到县城,来回要跑好几十里路,既费时又麻烦。那咋办?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攒钱买书!在漫长的自学求知的道路上,我花掉每月几元钱的津贴补助,全部用来购买书籍。先后购买了北京外国语学院的英语课本 、山师大自学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最后拿到了山东省教育学院(齐鲁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毕业文凭。转为公办教师后,工资多了,随着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我的求知欲越来越强,书籍越买越多。“打铁先得本身硬”。好书读多了,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得心应手,成绩斐然。曾在全清宁乡小学历史教学统考中,学生成绩名列前茅。为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我身体力行,写“下水文”,先后在《山东少年报》《当代小学生》《家教导报》等报刊发表几十篇,并在《农村大众报》《山东教育报》《家教导报》以及山东省孟母教子研究会的几次学术研讨会上发表有关教育教学的论文五十余篇。唐代大诗人被誉为“诗圣”的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也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读书,读好书,才可能文思不竭,提笔有神,否则,再有生活感悟,冥思苦想,搜肠刮肚,也是难以表达好的。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过:“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我摘取这句话中“先行”二字建成了名为“先行书屋”的农村书屋。有七八千册的书,除了供自己和家人读之外,学生、亲友、村民、干部、商人,他们随时无偿借阅,并且时常将书籍赠送给他们。我知道:一株草木不是春,万木葱茏春盎然。不光一个人通过读书提高了素质、精神境界,要鼓动更多的人爱读书、多读书,也是我们乡村教师应做的分内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年老志不老,书缘逐浪高。退休后不但没有了却了我的书缘,反而使我实现书缘的今生梦想更迫切更炽热。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决心继续拿起笔,著书写作。这是书缘高层次的理想境界。当然理想境界的实现,需要不断地攀登,意味着付出更多汗水,更加艰辛的努力。
        我为生活在伟大的新时代而骄傲和自豪。我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砖添瓦,我愿为建成中国式现代化尽绵薄之力。农村是我的故乡,我生于斯、长于斯,于我有割舍不断的牢固而又深厚的感情。我甘愿为之付出毕生精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当前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建设中国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业现代化,现代会是不全面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乡村振兴是一项极为重大的任务。文化振兴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320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309页)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号召我们:“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党的优惠“三农”政策要尽情歌颂,农村的伟大历史变革需要大书特书,精神文明建设需要鼓与呼,社会上的公序良俗、优良传统要弘扬光大,总之,农村的题材取之不尽,内容方方面面,大有写头。农村火热的生活,激发着我的写作欲望;朴实勤劳的农民兄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时时鼓舞、鞭策着我的写作热情,即使再苦再累,我也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去年,我因一场意外交通事故受伤致残。住院治疗期间,我身体不能动,我口述,让陪护我的儿子记录,完成了一篇几千字的征文。在康复治疗期间,受伤的右手右胳臂尚未痊愈,我强忍疼痛,艰难地握住笔,歪歪扭扭地写下了几十首小诗的草稿。
        退休近二十年来,我不断克服了腰腿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带来的折磨和痛苦,带着痛失贤妻的切肤之痛和长时间笼罩内心深处的阴影,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仍然坚持着写作。编镇志、写村史、编快板、写相声、写戏剧、散文、民歌、小说、议论文等,计二百万字的文字资料。
        从童年的上学读书明理、求知做人,到后来在乡村学校讲台上耕耘,教出了一拨又一拨建设新农村人才,又到退休后奋笔疾书,七十年的岁月,弹指一挥间,满头乌发变成了银丝斑驳,唯一没变的就是书缘!
为了追逐书缘梦想,一路辛苦,然而苦中有甜。与书为友,乐在其中;与书为伴 ,不感寂寞。生命不止,书缘未了。倘若人能转世再生,我甘心情愿还与书结伴交友,再结下一辈子不解之缘。
                作者地址:回河街道大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