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里洼的故事之拾遗补缺(上)
◎陈玉堂
淮里洼是什么时候建村不可知晓,但年代久远已是具有定论,已消失的村前任家坟,村后贾家坟亦可作证。据传言他们很可能是原住民,这两个姓早已从村中消失。是否原住民暂且不论,但建村时间则可上推数百年。另从杨姓家谱上清楚的看到,明朝末年他们就来到淮里洼居住了。
淮里洼这个村从词义上理解就是地势低洼,水害灾重的地方,确实如此。为了防大水整个村庄都建在高台之上,那么多年过去了现在仍然留有那个时代的痕迹,好多地方还有高台。庄稼十年九不收,旱了无水浇,涝年水成灾,贫穷成了淮里洼的代名词。在有记载的数百年的历史中,人们过的日子总是在困难中挣扎,只有个别人因为发奋读书考取功名或其他因素获取财富,过上较富裕的生活。因此,淮里洼才被当时的县府衙列入全县四十七官庄,免交税赋。后来黄河水不断冲破堤坝,横扫鲁北平原,因祸得福,黄水冲出的泥沙使淮里洼的土地逐渐变得肥沃起来。一般大水都在夏季成灾,秋庄稼很少有收获,但小麦却能获得较好收成。有传言笑谈说孩子一听到擀饼柱子(擀面杖)响就哭,是因为光吃面条子吃怕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整个村庄被绿色环绕,村外是枣树榆树柳树簇拥,远处地里的坟墓被高大的松柏树守护,而村中的大街上却是一棵棵茂密旺盛的大槐树。从老人们遗训中得知,我们的先人是从河北枣强迁移而来。可是从历史资料中获悉,河北枣强可能不是第一站,很有可能是从山西迁移到河北枣强,然后再迁移山东济阳。这种植槐树是否说明从山西大槐树下移民来的祖先们对老家的怀念?还是以槐树驱邪避鬼也未可知。沿大街数步内就有高大的槐树耸立,有数百年以上的不计其数。
在旧社会,为了防匪防盗保安全,几乎每一个村庄都设置围子门。淮里洼因为是庙东庙西两部分组成,所以就有了两围四门的设置。东西大街两头都有围子门。庙东叫大围子,庙西叫小围子,门两侧土墙与户宅相接。两扇木质大门厚约五公分,高约三米,每扇宽约两米。门上有顶,一防雨淋,二能行走过人。据老人传言,一般打更的人都在上面职守,遇到紧急情况敲锣为号,全村年轻人则立马集合带上武器保村安全。连接的土墙高约三点五米,宽约四米,一般土枪是打不透的。解放后围子门失去了作用,五十年代初还保持了原样。后来村里成立庄户剧团,每次演出则利用四扇大门当舞台,下面用压场使用的碌碡立起来做立柱,使用了好多年,人在上面走动产生咚咚的声音,更促进了良好的演出效果。
为了保安全,人们还在村前村后修有护村河,宽约四~五米,深约三米且常年有水,对防匪防盗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后来随着解放后村庄的变化和水利建设的开展,再也找不到护村河的影子了。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成为相对富裕的村庄,一般人家都能有几亩薄地,且能吃上饭,有衣穿。也产生了几家大户人家。西有王家醋店,街南街北两处大院。街南居住,街北十几亩地的大院内摆满了醋缸,沿街数间门头房,几辆运货的马车,一群骡马大牲畜,长工六七个,日子富裕。村中有杨姓大户因清朝年间家中有子杨慎选考取贡生,被朝廷委任山东费县教育训导而成名,家中建筑相对豪华。胡同口是瓦门楼,顶有哈巴狗铁公鸡,但墙也是半土半砖。家中房屋较多,且是全村最好的。瓦门楼是在解放后成立农业合作社打水井用砖时扒掉的。村东头一户杨姓是日伪时期济阳县伪警长,有权有势。其父又脑子灵活,善于交际,善于经营,有良田几十亩,家庭比较富裕,故被划为地主成分。解放前夕为躲避土改运动,迁居济南。关于东酒店。东头杨家酒店当年那是相当富裕,加工酒并销售一条龙。人们知道造酒利润高,来钱快。通过几辈人的努力,生活很快富裕起来。除了造酒所需要的两处大院外,还有土地百多亩,骡马十几匹,雇长工十几人,堪称大户。只是后来家中有人沾染了吸毒的恶习,导致家产破败,穷困潦倒,最后衣食无着,实在是悲哀。这也充分说明从古至今吸毒是多么的可恨和可怕,在此奉劝诸位千万别招惹它!
那时运输条件非常落后,外出经济活动只能靠人背牲口驮。村里生产的酒、醋及瓦盆等向外销售和原料的进出发展都需要改变现存的运输条件。为了适应变化了的经济形势,有条件人家逐渐制作和购买当时在农村比较适应的花毂轮木头大车,买不起骡马的就买头牛驾车。大车要存放,人们就把小角门改成大车棚门,整个村庄能有三几十家,这也成为当时村庄里的一大亮点。但是大门改了院子却变不了,你如果进了院子再看,就发现里面院子窄的实在可怜,大部分不到十米宽,长条形,但是也修成四合院很是板正。
淮里洼不光马叉出名,而且三节棍七节鞭,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样样威风惊人,在周围村庄相当出名。武术队俗称“五虎”,每年春节后不仅在本村演出,还要到外村进行表演,从初一到正月十五,有时能到二月二。演出范围南到回河,西到夏口,北到曲堤,东到县城。演出阵容庞大,全村出动大车十几辆,马六七十匹。耍马叉的都骑着走马,村中出动青壮年一百多人,演出盛况惊人,声势也非常大气:七节鞭在前面开路打场子,抡起了哗哗作响,围观的人纷纷后退,然后各项武术人员按顺序登场。当然,表演最精彩的,也是最拿手的一定是马叉。武术队出村演出都是被专门邀请,走到哪,吃住在哪,按邀请顺序,到正月十四回来,在村中表演过十五。另外,还有一项独门绝技叫十二禅腿。当时练此功夫最好的是杨曰江。据说他能连续将埋在打麦场上十二根一尺二(约六十公分)长的枣木橛子(上只露二寸下面埋一尺)全部踢出来,其脚上的功夫可见一斑。
大庙这个地方原来是练习武术的地方,农村叫拳坊,村里多个有功夫的人都是在这里成才的。后来不知是哪个风水先生点拨,说长此以往村中易出孬人,建议在此修筑庙宇镇邪除灾,后来改为学校。学校的建立是在私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国时期应政府号召办学。开始只是小学,且人数也不多。到解放初期逐渐办起了高小,还从外村聘请部分教师,学校办的风风火火,教学水平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赞赏。特别是有段时间教师队伍下放回村,淮里洼教师一下增加到十几名,队伍庞大人才济济,村里决定办初中班。一时群情振奋,斗志昂扬。老师认真,学生努力,学习成绩提高很快。这使其他村非常羡慕,吸引了不少外村学子来校学习。村里基础教育好,办学规模大,成绩也比较突出,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年都能培养出几个大中专生。有一年考取了四名本科生,妥妥的“鲤鱼跃龙门”。要知道在大学生包分配的年代这是多么让人激动的大事啊!
旧社会,农村缺医少药,百姓生老病死无人过问,有了病只有挨抗等死。这种情况解放后逐渐得到缓解。少数农村游医被国家纳入正式渠道,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利用他们的特长进一步为广大农民服务。他们也从游医逐渐转变为在编的乡医村医,村中的医疗室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最初是有包片医生刘秀礼(驻大营村)负责,他是部队军医转业,既懂点中医也懂西医,人们有病就经常请他过来,他也经常到村转转看看。后来乡医程積德老先生落户淮里洼,村卫生室才正式建立。卫生室的建立,方便了广大人民群众,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程医生是祖传世家,最拿手的是治疗疮疖,既看西医,也兼看中医,是个多面手,很受农民欢迎。为了促进农村医疗事业发展,村里安排优秀青年杨宏章到医疗室跟他学习,一是增加医疗力量,二是作为接班人培养。程医生他特别忙,经常出诊看病,杨宏章的到来就解决了不少问题,一般打针发药就解决了。后来又培养了一个优秀青年戴玉章。戴玉章爱学习,爱钻研,并经常到上级医院学习,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很快就能单独给人看病,成为一名合格的“赤脚”医生。他们不管白天黑夜,随叫随到,态度热情,服务周到,缓解了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解除了许多患者的痛苦,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 (待 续)
作者系区政协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