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51 更新时间:2023-09-06

刘台遗址:“平顶山”下的担当

◎齐建水

        在曲堤以北4公里处有个村子叫刘台村。村西200米的地方有一个阶梯形态的高台地,最高的地方高出周围20余米,东西长152米,宽134米,总面积20368平米。当地人称其为“平顶山”。
        在神秘的面纱揭开之前,古台方圆一带,流传着许多神话传说,在台前焚香烧纸,不但能医百病,还能借万物,如村人谁家有红白大事,需用桌椅碗筷之类,夜里去古台上烧香求助,早晨便按数现于台顶,只是后来因有个别贪心者借后不如数归还,后来再不灵验了。还传说四邻种地有贪婪侵台者,多耕一垅,后必得病,直至退耕复原,病方能愈。人们还自发地在台顶上设置了神龛和供桌,用于朝拜。也多亏了这些传说,人们出于对神灵的敬畏,才让这座高台保存下来。
        1957年,济阳县政府组织人员进行“文物普查”,普查人员通过村民献出的青铜器物和瓦罐,初步判断这“平顶山”是古人居住的地方,遂作为文化遗迹的线索逐级上报。直到1979年3月,由德州地区文化局文物科与济阳县文化馆文物工作者联合进行发掘,才揭开了这西周古墓神秘的面纱。
        考古人员首先发掘的是遗址中的二号墓,出土了价值很高的刻有铭文的青铜鼎和一批玉器艺术品,有玉雀、玉兔、玉蚕、玉蝉、玉鱼鹰等。经专家对出土青铜器上铭文的鉴定,确认这里是历史上的逄国贵族的墓地。早在三千年以前,逄国被薄姑国驱赶,从今博兴、临朐一带迁到这里。这一结论,在此后发掘的三、四、六号墓出土文物,均得到了佐证。
        二号墓的发掘成功,引起了山东省文物考古部门的重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德州地区文化局和济阳县文化局,又先后于1982年10月和1985年5月,两次对刘台遗址的古墓群进行了发掘,相继出土了一大批研究价值很高的文物。
        1982年发掘了二、四、五号墓,其中三号墓出土的卜骨,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古文字学专家李学勤教授鉴定,为商代较早的卜骨,而且是山东省境内发现最早的一件商代有人工刻划的卜骨。该卜骨在修制、钻凿等方面与殷墟发现的卜骨多有不同之处,为探讨山东与殷墟甲骨文化的异同,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1985年5月,发掘了六号墓,出土文物1907件,其中青铜器24件,陶器446件,玉器包玛瑙、绿松石等916件,骨器9件,蚌器498件,木器2件,石器1件,瓷器1件。青铜器上的铭文,有“夅”字或与之相关的文字较多,如“夆宝尊鼎”、“夆彝”、“王季作鼎彝”、“季作宝彝”等,经专家鉴定,这处墓地墓主人身份属于逄国国君级别。遗址中还出土一件刻有“王姜作龏姒宝尊彝”铭文的铜鼎,依据金文惯例判断,王姜当是做器者,而龏姒则是昭王(周武王的重孙姬瑕)的女儿。昭王的女儿嫁到逄国,可见逄国国君与周王室有着联姻关系,并保持着密切往来。从墓葬形制,器物组合,青铜器的精致,大量的精美玉器,尤其是多达574件的绿松石、玛瑙串珠等推测,墓主应是逄国国君夫人。刘台西周墓群的发现和发掘,特别是六号墓大批珍贵文物的出土,在全省、全国至全世界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大众日报》《北京日报》、新华社、《人民日报》《新华文摘》《泰晤时报》、美联社、《山东画报》和《文物》杂志等众多媒体进行了报道。
        刘台西周墓地出土的文物,对于研究商及周初齐国的社会经济、军事、文化及方国历史等,是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其中出土的青瓷罐和玉质“巧做鱼鹰”,已载入《中国文物》精华词典,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刘台遗址属于龙山文化遗址。1981年5月17日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6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作者单位:区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