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75 更新时间:2023-10-25

家乡的打夯号子

◎高晖

        回老家,看到有人盖房子。现在盖房也简单,定好图纸,打好地基,备好材料,黄土泥早已不用,都是沙子、石屑粉、水泥、钢筋等,许多工序用现代化机器设备代替进行,盖房人已经不那么累了。房主并不一定在场,委托给承包人,电话联系,有时间过来看看,最后有想法或不满意的地方,稍微找补一下就是了。
        我小的时候,盖房还是我们农村人的大事。要经过一年甚至几年的准备才能下手,包括材料和资金。盖房的时间一般是冬天。一是农闲时节,二是买点菜能放的住。那时没有专业建筑队,都是请街坊邻居帮忙。里面一定有一个主事的内行,相当于后来的工头,其他大工小工都有。主家一般不拿钱,但要管饭。盖房是一个村的大事,大人有空都去帮忙,小孩也爱去看热闹。现在想起来,劳动本身就是一项最美的艺术,百看不厌。
        我最喜欢看的,是打夯。
        打夯大约要五六个人,其中领头的人扶着夯把,负责指挥方向和吆喝号子,其他人每人一条绳子,把夯用力抬起再落下,并按照节奏喊着嗨吆,用夯的力量将地基砸实。夯用一个碌碡大的石头绑上夯把和几根绳子做成,领头的人一边握着夯把控制着方向,一边领着号子。号子的音乐是固定的,便于大家跟着喊,抑扬顿挫,节奏分明。打夯的人,一般是二十到四十左右的男子汉,他们穿着小褂,脸上露出晶莹的汗珠,带着喜悦的笑容,包含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劳动能力的自信,还有对自己健康有力身体的满意。多年以后我看了茅盾先生的《风景谈》,脑子里立刻回想起这一幕镜头,心里突然感悟,这就是最美的风景!
        打夯号子的基本曲调简谱是这样的:

        劳动号子是我们民族音乐创作的重要素材,李双江的长江《船工号子》,郭颂的赫哲族民歌,都吸收了民族号子的因素,享誉全国和世界。我觉得,我们区的文化工作者,也应该搜集一下这些民间小调,如果随时间慢慢的消失了,多么可惜啊。
        简单的领夯,一般年纪稍大点的人都能做到,但是水平高的领夯人,幽默感十足,能现场编词,把号子唱的像说快板书一样,让人听着入迷,打夯有劲,不觉着累,格外出活。
        一般领夯人喊,词是这样的:(领)外喝来吆,(众:嗨吆),外喝,(嗨吆),外呀么来喝,(嗨吆),外喝,(嗨吆)。
你看,比较沉闷。高手一喊,就不一样了。可能是这样:(领)伙计们干起来呀,(嗨吆),从东往西赶那,(嗨吆)。一下走一步啊,(嗨吆),一会一大片啊,(嗨吆)。你看小二子(儿)啊,(嗨吆),干活真不离(儿)啊,(嗨吆),漂亮又有劲(儿)啊,(嗨吆),找个好媳妇(儿),(嗨吆)。大家齐用力啊,(嗨吆),这(点)活不费劲啊,(嗨吆),上午干完活呀,(嗨吆),中午喝一杯啊,(嗨吆)。……
        我的一个表哥,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和我姥娘一个院,刚出五服,论辈叫我姥娘奶奶,年纪比我大很多,经常来我家玩。表哥是个百巧百能的人。会各种农活,木匠活做得特别好。因为这一手,他还学会了一个大本事。邻村有个魔术师,农村叫变戏法的,知道他木匠手艺高,请他帮助做变戏法的用具。谁知道他做完后,把人家的本事学了个八九成。他又会说,农闲时有时出去转几天,回来就挣一把票子。有一年来了几个南方小伙,串乡变魔术,观众稀稀拉拉没人看。表哥看了后,对他们说,你们的活(行话,指本事)不错,但是不会说,留不住人。那几个人请他帮忙,不干活,光打场子,最后说话要钱,效果立马不一样了,赚得盆满钵满。干了两天,他不干了,说再干就让那些人学会了。
        我们家1985年正月盖房子,就是他领夯,干得特别带劲。休息时他还变了几个小戏法,其中就有现在抖音上常见的三仙归洞,让我们大饱眼福。
        写到这里,耳边仿佛又响起了那打夯号子,声音悠悠,迟迟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