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99 更新时间:2023-12-13

济阳民间的各种传说(八)

◎孙厚德

        二十六、驸马翟武班
        仁风镇翟家村有一位清朝咸丰年间人士,名字叫翟武班,是翟家村翟氏宗族第九世传人,是一位郎中,他在生前游医至京城,恰遇朝廷四处张贴皇榜,昭告宫内有一位皇姑大病不起,久治不愈,命在旦夕,榜请世外高人医治,治愈者蒙皇恩将皇姑许配。翟武班偶得内详病情,称皇姑是因饮水时喝下一只苍蝇,疑虑成疾。翟武班看到皇榜后,计上心来,揭榜治病。在治病时,面对皇姑,由于自己身份卑微,他不敢靠近皇姑身旁接触,更不能按手把脉。翟武班便巧借红头绳系住皇姑的手腕,隔帐号脉,号脉后,开了一个简单的处方,只需雏鸡翎一根,并亲自给皇姑下药,皇姑吃下雏鸡翎以后,呕吐不止。翟武班郎中将自己指甲中带入宫内的死苍蝇偷偷的掷入吐液内,然后点破顽疾根源,至此,皇姑顽疾解除,食欲剧增,很快就痊愈康复,皇上见病根除,便恩准诺言,翟武班和皇姑喜结连理,并封翟武班为御大夫。翟武班死后,他的后代赴京城抢棺,运回翟家村老家安葬。至“文化大革命”时期,驸马翟武班墓由翟家村翟氏子孙扒掉,所有物料用于修建翟家村小学。经查实,翟武班的墓中无尸骨,于是,村民断定当时赴京抢来的是一个空棺。
        二十七、徐芳桐与新桑渡村的来历
        仁风镇新桑渡村有一位当地的历史名人,叫徐芳桐,字叶封,清代人士,是当地一位有名的大户人家。他小时候,虽然聪明伶俐,却是个孤儿。是从小就跟着外祖母家长起来的,稍大一些时,他回到老家仍是独自一人生活。少年时徐芳桐的日子过得挺紧巴,整日里半饱不饥,再大些,勉强能干些活了,就到处打短帮工混饭吃。徐家的族中有两位长辈,一位是徐化成,别一位是徐文谟,两位都是经商人士。他俩见徐芳桐孤苦无依,人又实在勤快,是个可造之才,便把他叫去当学徒,跟着学经商,盼望他能出息,这样徐芳桐算是有了个饭碗和着落。
        徐芳桐不负长辈的期望,学习期间不怕吃苦受累,勤奋做事,本分做人,深得两位长辈的喜欢,徐芳桐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诚实,二是精明,二者在他身上有机地结合起来。说他诚实,是他为人表里如一,绝没有阴一套阳一套的行为:譬如在各种商务活动中,二位长辈交待他的事,他都是实实在在的尽心竭力地去做好,绝不会敷衍了事,更不会耍奸磨滑,尤其是在经手商品和钱款时,一是一,二是二,清清楚楚,没有半点占小便宜或手脚不干净的毛病。因此,二位长辈便放心大胆地去让他办一些商务事情,说他精明,是他做事用心,善于动脑。他对二位长辈的待人接物,以及处理商务的做法和谋略,都留心观察,用心揣摩,久而久之,他对经商也就由入门到熟悉了。两位前辈见他如此虚心好学,又有悟性,就更乐意指教他了,数年之后,他终于谙熟了经商之道,对一切商务活动应付自如了,这时,两位长辈见他在经商路上已经成熟起来,看他将来会前途无量,必定大有作为,于是便帮他筹集资金,让他自立门户,去独立发展了。
        徐芳桐也的确是一位优秀的商业人才,他具有了经商所必备的各种资质。首先,他胆大心细,具有商业家的眼光,善于捕捉商机,敢于冒险而胸有成竹。其次,他精于运作,各方面的关系都处理的很融洽,在商界他本人和他的商号都很有人缘。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经商理念正确,他最注重诚信为本,讲究商业行为不欺不诈,不刁不滑,诚实对人对事,这就使所有和他有商贸关系的人,都觉得他值得信赖,与他交往不会遭遇陷阱和欺骗,因此,他的信誉越来越高,经营的范围和规模越来越大,若干年下来,他已是成了腰缠万贯的巨富了。
        徐芳桐知恩图报,善待化成,文谟二位前辈如同父母。徐芳桐富而不骄,时刻不忘年幼时遭受的艰难困苦,经历的世态炎凉。他拒绝富而骄纵和为富不仁,首先他自己的生活一贯俭朴,对人谦恭有礼,同时也要求家人都要如此,他发誓,永生不忘在他苦难之时帮助和同情过他的人,绝不漠视和他从前一样贫苦的人,对乡里乡亲毫不吝啬。所有借贷有求必应,对无力婚丧嫁娶者慷慨援助,鳏寡孤独者热心周济。清光绪年间,当地连年荒灾,很多人饥寒交迫,他仗义解囊,拿出四十石粮食救助灾民,将许多百姓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
        清光绪十八年(1892)伏讯,8月24日,黄河由老桑渡村决口,村庄房舍被冲得七零八落,黄水落去之后,徐芳桐在村西北三四里处购得土地一块,把自己的家宅移过去,剩余的十多亩土地让村民随便捡选作为自己的房址,低价出售,于是有很多村民迁移此地,遂形成了一个新的村落,即现在的新桑渡村。
        乡亲们受惠于徐芳桐的事数也数不清,都非常感激不尽,村民们遂商同,给他赠送赞匾一块,匾的题词是:“升平人瑞”称颂,并祝福徐芳桐平安高寿。
        二十八、董如陵传说
        仁风镇南霍村有一位名医叫董如陵,字天福,清代人士,据该村《董氏族谱》记载,此人为清顺治,康熙年间朝廷太医院知名御医,相传精通医道,有药到病除之功力。不知什么原因,后来被朝廷解甲,携家眷远赴甘肃省张掖府宁良县安家落户。
        董如陵在任朝廷御医期间,当时的吏部尚书找到他诉说苦衷,请他帮忙医治。这位尚书祖籍是河北省人,时年五十来岁,新纳了一个妾,非常漂亮,年方妙龄正十八,可是由于两个人年龄相差太大,却在房事上不能满足于她,董如陵承诺我给你开一副药,保证你满足她的要求。于是当即给他开了一副补肾的药方,即蛇床子、菟丝子,五味子各三两,焙干,用生蜂蜜拌匀,晾干后分成豆粒大小成丸,并嘱咐他每晚房事前只需要吃上三粒,千万不能多吃。不料,尚书回到家吃药时,小妾给他拿的不是三粒,而是随手抓了一小把,尚书喝下后,肚子里立即像开了锅似的,痛疼难忍,但还忍不住要求和小妾立即做房事,两人狂欢了大半夜后,不到天明,尚书就中毒而死。次日,小妾脑羞成怒,将剩下的那些药丸扔到了院子里,结果被公鸡啄食,一口气扑到母鸡身上啄光了母鸡头上的鸡毛,此情景被打扫院子的雇工看到后,就把这个药丸称为“秃鸡散”,此药方在民间流传至今。
        有一次,董如陵骑毛驴从于良县来到了张掖府时,在大街上遇到一户人家正出殡,见棺材底下还在滴血,忙上前叫住抬棺的人赶紧停下,说死者还没有绝命,还有救。死者家人不信,问他为何出口狂言,董如陵当即出示了御医证件。家人看后大惊失色,同意开棺救人。董如陵一看死者乃是一年轻媳妇,怀了双胞胎,因为难产致死。董如陵立即拿出了随身携带的银针,通过针灸疗法,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使这位年轻媳妇起死回生。而且生下了一对龙凤胎。家人喜出望外,让董如陵分别给这两个孩子起名。董如陵满口答应,略加思索后,认为今天遇此情景实属天意,又想到主人家是杨氏家族,自己则是姓董。便取了谐音给一对儿女取名,男孩取名杨东来,女孩取名杨东霞。家人非常满意,重谢董如陵后就返程回家了。
        十年后,被董如陵从死神里被救回人间的杨东来,天性好动,十分顽皮,有一次他在玩耍中摔折了胳膊,家人又将董如陵再次请到家中,给孩子医治。董如陵一看,孩子不是一般的骨折,而是粉碎性的骨折,他立即开出一副药方,以乳香、么红、红伏谷子、黑牤牛角、皮绳头子,老陈醋为主料,熬成膏药,用时再涂上生麝三分,杨东来贴上膏药后,几近残废的伤臂很快痊愈,恢复如初。杨东来之父惊喜万分,就问董如陵:“这是什么膏药啊?简直太神啦!”董如陵朝杨东来的父亲微微一笑,说这是他自己配制的“接骨丹”。
        二十九、付双金侍郎
        孙耿街道官庄村有一位村民叫付双金,在南方一个大户人家当大管家的时候,有一次偶然机会,付双金撞破了此户人家教书先生的秘密,原来这位教书先生正是被朝廷重金悬赏辑拿的要犯明朝朱三太子,于是他立刻上禀朝廷,将朱三太子检举告发,朝廷为赏他的检举有功,便封付双金为待郎。
        付双金近乡后,就大肆炫耀自己的富有。先是凭着朝廷赋予他跑马圈地的权力,在济阳县域内肆意圈地,将大片的土地圈为己有,然后又在打场的牲口身上拴上铃铛,牲口一动响铃就响,以此来炫耀自己粮食多,到了打场的季节,铃铛声就响彻四方,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再后来,付双金又命家奴把收获的粮食聚集起来,堆成一垛一垛的,垛得和小山一样高,从黄河大堤上就能看到他家的粮食垛。
        付双金死后,众多陪葬品吸引盗墓贼前来掘墓,其中,有一位姓焦的盗贼潜入他的墓穴,从棺中盗取了一面“黄历镜子”,带出墓穴。
        相传,这面铜镜仿佛自有法术,放置在家中可镇宅避邪。于是,从此以后,凡是村里有女儿出嫁,都会借用这面铜镜梳妆打扮,铜镜在村中户户相传,直到后来,不知为什么失踪不见为止。                                        (完)
                                                                                     作者系区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