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75 更新时间:2018-01-11

攻坚“插花式”贫困 精细“绣花”不留死角

我县走出“插花式”精准扶贫特色路

        本报讯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针对贫困村的脱贫攻坚成为扶贫工作的主战场,但那些呈“插花式”零星分布在非贫困村的那些贫困人口以前却被“边缘化”,因为缺少扶贫资金和项目的支持,成了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为彻底解决这些“插花式”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去年以来,我县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开启“插花式”扶贫模式,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量身打造出了行之有效的扶贫“济阳模式”。

积极探索“插花式”
扶贫样板模式

        为解决“插花式”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2016年,我县通过有效整合资金800万元,在新市镇牛王村建设一处扶贫产业园项目,项目收益专门用于全镇非贫困村“插花式”贫困人口的脱贫。该园区占地面积158亩,建有高标准温室瓜菜大棚22个,普通大拱棚5个,由专门的农业公司承包,年可收益50万元。按照新市镇脱贫计划,该扶贫产业园的收益将通过普惠式分红、特困分红、务工激励式奖补、灾病救助基金、培训及其他运转性支出等渠道,全部用于全镇非贫困村“插花式”贫困人口的脱贫,据统计,该项目可带动180户贫困户、400余贫困人口脱贫,成为全市“插花式”扶贫的样板。
        2017年底,新市镇已经通过扶贫产业园项目收益20万元。为帮助贫困人口脱贫,目前,该镇已经将项目收益用于贫困户分红35400元,其中,32300元专门用于非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新市镇徐庙村贫困户徐治正,一家3口人,本人股骨头坏死,妻子残疾,女儿正在读职业学校。徐治正一家今年通过镇级项目分红4300元,全家人均收入达到市定脱贫线标准。新市镇新市村贫困户王和其, 2口人,为80多岁的老两口,无劳动能力,两个女儿已经嫁出,除孝善扶贫外,2017年他家还通过镇级项目收益分红1000元,成功实现脱贫。

10个镇(街道)级产业扶贫项目
助力非贫困村贫困户脱贫

        针对非贫困村贫困户分布广、数量大,各项帮扶政策资金投入相对薄弱这一“插花式”难题,我县在建设新市镇镇级扶贫产业园、打造“插花式”扶贫“样板模式”的基础上,去年全面铺开“插花式”扶贫模式。2017年,全县共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分别建设了新市镇扶贫产业园二期项目、仁风镇小兰西瓜扶贫产业园、曲堤投资合作产业扶贫项目、垛石镇番茄花园扶贫农业科技园等4个农业类镇级扶贫项目。同时,在其他6个镇(街道)也分别建设了一个投资类镇级扶贫项目,在全县形成了10个镇(街道)级扶贫产业项目,项目收益主要用于统筹解决“插花式”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可实现有效辐射带动全县非贫困村贫困户增收。
        2017年9月底之前,为完成年度贫困人口脱贫目标,太平街道、回河街道分别提前筹集镇级项目收益33万余元、22万余元进行项目分红,惠及非贫困村所有达不到脱贫标准的贫困户。回河街道非贫困村董庙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常如泉,一家4口人,妻子精神病,2个孩子上学,单靠一人挣钱达不到全家脱贫标准,今年仅镇级项目收益分红一项,常如泉一家就得到分红收入2000元,实现成功脱贫。

开展孝善扶贫
带动贫困户脱贫

        我县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子女,且子女有赡养能力,因赡养费不到位导致脱贫难的贫困户,建立村级孝善养老金制度,积极引导贫困户子女履行养老义务。村委会与贫困户子女签定《赡养奖励协议》,明确子女的赡养方式和标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按照每名老人每月不低于100元标准向村委会缴纳赡养费,村委会根据子女缴纳的赡养费向贫困户发放孝善奖励金。孝善奖励金的发放标准为子女缴纳赡养费的20%,最高奖励每名老人每月40元(全年不超480元)。通过调查摸底,2017年,全县10个镇(街道)约有2160人参与孝善扶贫活动,全县共筹集孝善扶贫赡养金577万余元,有力地助推了非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
        此外,我县还出台推进就近就地就业实施方案,对公益性岗位实行优先安置未就业贫困群众政策。目前,全县安排的卫生保洁员等1573个公益性岗位中,已有318名贫困人口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同时,根据非贫困村个别贫困群众按期脱贫难的实际,我县还通过在村内设立卫生监督员、村“两委”办公室管理员等方式,实施因人设岗,帮助269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帮扶。据初步统计,2017年,全县因人设岗发放救助资金达51.15万元。(于冰  王学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