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37 更新时间:2024-01-10

闻韶书院探源溯流

孟庆贵

        韶台南麓立书院,
        洪武年间官方建。
        岁月流水浸蓝墙,
        儒家经典永流传。
        济阳,是一座在经济改革大潮中兴起的风景秀丽的小城。倚逶迤清河而建,抚千里旷野而握,自古就闻名于世。
        据县志记载:少昊时期为司寇爽鸠氏之地,后来诸侯交替,直至西周封于齐国,于鲁并持。因之山东亦称齐鲁。公元前517年,孔子曾周游到济阳曲堤。在此,有幸听到妙音稀绝的韶乐,发出“尽美又尽善矣、三月不知肉味”的感叹。“又因汉唐以来,先师过化之地,俱必有建,因筑台其间。”建起的闻韶台,高大而美观,绰然阅世。巍巍屹立千古,盛名远扬,是济阳八大名胜之一,是黄河以北的著名文物景观。舜之德神于韶,圣人之德神于闻韶。它是儒家文化的形体代表,为孔子思想而代言。与黄河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古典历史文化鼎盛繁荣的格局。地域位置显赫,古典韵味浓厚。璀璨的历史,浓郁的儒家文化特色造就了一大批地域历史文化名人。其中,因台而建、因台而名的闻韶书院更是传播儒家思想与黄河文化融合的先驱,比形体闻韶台更直接、更前卫,更具有前瞻性,其影响更久远。在尚学古风、教授士子方面开了历史的先河,竖起了辉煌的丰碑,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圣地。


探源溯流


        据《古镇春秋》记载: 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杜公于曲堤改建闻韶台,台前建私塾经所数间,已启蒙乡民。这应该就是闻韶书院的雏形;据档案资料记载:洪武朝(1368—1398)至宣德朝(1399—1435),六十多年间共修复、新建书院37所。闻韶书院是其中之一。不管是在原私塾经所上修复还是新建,都是以台而建,因台而名,地址、时间和当地传闻相吻合。闻韶书院也是这一时期被官方正式命名的。《山东通志》亦有记载:“闻韶书院,在城北四十里曲堤镇,明洪武中教喻王省建大成殿于其上,已奉先圣像祀焉。”(隐隐有王省建闻韶书院的影迹)《明清书院研究》一书,可能也正是基于此条记载,把闻韶书院列为明洪武年间山东唯一建成的书院。
        经过数年战争,明推翻元,人民深受战争的蹂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教育更是凋敝。明朝初期确立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百废待兴,统治者清楚的意识到要想巩固政权,稳定形势,安抚人心,首先必须抓好教育。儒家思想长期以来深受统治者与广大群众的喜爱与崇拜,闻韶台在济水南北是孔子思想与儒家学说的形象载体。在此形势下,为顺应民心,落实教化以学校为本的宗旨,官方出资把私塾经所改建扩大成闻韶书院,升格为由民间经营纳为政府管理的官学。
        明朝授教者分蒙师与经师,蒙师主要是启迪孩童背书识理,为学习知识打基础,是初级教育;经师主要是为科考输送人才,教材以经学为主,是高级教育。经师的薪俸一般每年五十两左右白银,当然有的高达百两,有的低到三十两,视情而定;另外,还有束修,学生与老师初次见面时奉赠的礼物。喜庆节日也有馈赠。同时士子也受到当地儒雅名流的无私捐赠与资助。据清《乾隆济阳县志》记载:古镇北街郭公,讳梦畴,为明鸿胪寺序班。捐腴田百亩,岁于常赋外出十金,以佐士子膏油。南门里设义学,捐地十三亩。曲堤镇设义学,捐地二十七亩。义学废地归学署,又别置田十亩,以供闻韶台释典、葺补之需。建起的闻韶书院是济南府以北的最高学府,座落在闻韶台南。(比同治年间临淄闻韶书院早建五百余年)
        据《古镇春秋》考证记载:闻韶台与书院一水相隔,越过青石小桥,有一片四季常青的古老松柏林,环境典雅优美,书院座落在林深宽广处。房屋皆灰砖青瓦,朝南大门,横匾黑底绿字,镶书正楷《闻韶书院》。迎面五间古式建筑大殿,宏伟气魄,充满学者大气。殿门屏风贴地镶起,四根紫色明柱撑起前厦,明柱上绘有龙凤戏珠。鸟兽起舞,珠联璧合,韵味浓厚。东西卷棚厢房各六间,绿叶扶花,主次分明,浑厚秀丽,浑然一体。
        书院建在闻韶台下深有含义,虽是政局所迫,势在必行,却恰到好处。圣人脚下建书院,可谓独具匠心,上有圣人威仪南望,下有学子儒海泛舟。怪不得武德道副使尹应元,在书院前建《万世宗师坊》,石刻对联为:“玉振金声三月独含千古味,凤仪兽舞两阶犹动四方风。”
三面环水的闻韶书院肩负着教授乡里、传播知识的重任,成了一方藏龙卧虎、修身养性的净土。这里隔绝了尘世的喧嚣嘈杂,远离了世间的荣辱纷争。庙宇晨钟暮鼓隐悠传来,禅塔晚灯隔水相映。这里是千舟争流在知识海洋的清静高雅之地,是人们向往的神圣地方。
        书院不负众望,建起后选拔四方英杰,细心教授培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值得骄傲的是清朝初期,最为繁荣鼎盛。学院实行奖励制度,按季考测,优者奖,劣者罚,奖罚励人,士子奋争于学,登秀才,举官榜者不乏其人。士林旗帜高树,学者蔚然成风。这期间著名经学大师张稷若先生亲临授教。张先生一边传播知识,启蒙人生,使有志青年走上学习文化知识的道路,并甄拔其中栋梁之材,精心得而育之,使学子鲤鱼跳龙门;一边著书立说,剖析古今繁难之学,勘误辩疑,章分节解,句注字释《仪礼郑注句读》。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十年的辛苦耕耘,使绝学得以传世。并为清朝培养出一批肱股之臣,如御封《庠老经师》王者栋,刑部尚书艾元徵 ,莱阳县令刘法媛,泗水县教喻刘作梯等;为济阳培育了大批有文化知识、有道德修养的栋梁之材。
        古镇自古传承祭孔之礼,每年二、八月春秋两祭,均在仲月上丁,故称丁祭。每到祭孔日,擂鼓奏乐,众人齐聚闻韶书院。时辰到,抬着祭礼,后面跟着两排长长的人流,逶逶迤迤越过青石小桥,面色庄重的走上韶台。摆好祭礼,主祭者深情念完祭词,排队对先师行跪拜礼,然后有秩序的离去。据说祭孔仪式有乐,有皇上钦定。什么《萧韶》九成,什么有凤来仪,这些高超地东西民间搞不来,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寄托哀思。还有一个雷打不动的定例,新生入学,要穿戴齐整,到韶台先师前行礼,而后才为学子。
历史的车轮碾过了坎坎坷坷的黄尘故道,风雨浸化了宏伟秀丽的厢廊殿堂。书院走过一段辉煌灿烂的岁月,也走过崎岖坎坷的艰难历程。曾受朝代更替与政局形势的变化,一度受到影响干扰。闻韶书院在形势有利时犹如江河奔腾高歌猛进,在形势严峻时犹如灰烬下的火表尽而内炽。就这样涉越漫漫历程而经久不衰,荡涤哓哓辩机而锋芒欲颖。此股好学之风气、仁德仪礼之操行,似星星之火在这方热土顽强蔓延,似悠悠济水涵养滋润着这方风景秀丽的地域。
        飘飘摇摇到了嘉庆年间,由于疏于管理,书院荒废了。道光四年,知县李若琳把闻韶书院迁址建在济阳城内。原址就是现在的济阳区实验小学。知县李若琳在教育面临重重摧折、困苦磨难之中,重视人才培养,重新竖起了闻韶书院这面旗帜,使济阳这股好学之风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使书院烟火不断,文脉蔚然。也因此李若琳被载入历史的碑刻,被济阳人永远所铭记。
        书院创建,济阳在职官吏于常俸之外,拿出捐廉银子二千余金,资助建书院,饬材鸠工,数月而竣。建起后,又捐廉一千金,谋长远计,存档生息,为修缮膏火之资;咸丰八年,又议建考棚,遂于闻韶书院讲堂东西分建大厦,以为童子试的考棚。考棚建起,桌、凳及每年修缮所需的费用尚缺。郭梦畴的九世孙郭仑,又将其祖郭梦畴原来捐给曲堤弥勒寺的田地十六亩归捐济阳考棚。以备考棚岁修,并请书院首事管理。在清官无私廉政与济邑儒雅志士的共同努力下,书院逐渐完备,美好!
        济阳建起的闻韶书院发扬古镇的优良传统,文脉荟萃,士才济济。红红火火又历几十年。形成地域人文蔚起,科第蝉联的局面,诚美事也。济阳新建闻韶书院后,古镇人感到古迹文脉荒废是一种耻辱,曾倡议修缮恢复闻韶书院,刘金镛《修复曲堤镇闻韶书院募捐疏》中提到:“致移书院于县治西偏之由来,而古迹为一变矣——不应听其荒废如闻韶书院者哉?土著之人情殷修复,甚盛事也。”据东街经商老人刘坤乾说:“后来确实修复了,但官方不支持,不派授教者,不拨薪俸,理由是济阳已建官方正式闻韶书院,古镇闻韶书院又被打回原形,由官方管理转为乡间私塾。”据曲堤东街原书记刘炳德说:“一九三一年旧址还在,被曲堤东街刘龙湖扒掉修了桥梁。”书院从明朝兴建到清朝年间改制,风风雨雨历时四百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教育制度也在更新。到了清朝末年,书院余韵尽失,鼎盛落幕,光绪年间开端为县立小学。由高级教育定为初级教育。
        《民国济阳县志》载到:虽时代变迁,学制不同,名称因之而异,然其为本县人才发源地者,前后固无不同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闻韶书院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象任何事物一样,由萌生、发展、最终消失了。鉴古思今,岁月留给了我们怎样的思考?
        一九七二年,搞政治运动,狂风暴雨袭击了这座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闻韶台,高高的建筑被摧毁了,垫处一个可容纳万余人集会的场所;辉煌灿烂、充满灵秀之气的闻韶书院亦迁址济阳,后改为县立小学。在历史上有影响的两大名胜古迹都成了过往烟云,都成了教科书里被岁月尘封的文字记载。回首再望韶台,旧址已建排排农家院;曲堤闻韶学院旧址残砖破瓦,野草萋萋,满目荒凉鬼唱歌了。
        叹书院壳壳逐风飘去兮,唯血脉根骨之常新。念书院遗风荧荧篝火兮,竟蕃延燎原之仕林。观教育蔚起科第蝉联兮,倡古韵新声之弦琴。
        闻韶书院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迹,虽然在风云变化中移址、最后消失了,但它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与好学之风却薪火相传。形体虽无,魂魄仍在,精神却深深蕴藏在济阳人心中。
        闻韶书院是儒家与黄河文化的象征载体,是古典文化的血脉,是地域文化的源泉。流淌在血液里的地域文化深扎在这片热土上,灵魂骨子里呼唤着这份得天独厚的天然文化资源。济阳人深受儒家文化、黄河文化的熏陶与浸润,秉性似水,崇尚仁德与礼仪,塑造着济阳人宽和仁厚、淳朴善良、谦虚包容、积极进取的性格。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征程中,用实际运动极致的诠释了“千年古邑,仪礼之乡,闻韶圣地,善美济阳”的美好内涵。绘画出幅幅壮丽磅礴的蓝图,谱写了曲曲动人奋进的篇章。
        多年来,济阳人很多商店、门头、小区、厂子、都冠以闻韶这一文化品牌。古镇筑有闻韶院,济水韶音博物馆,闻韶社区等,展示着历史闻韶台、闻韶书院的原始景物风貌,留住记忆,不忘乡愁。显示着人们的怀旧心情和对古迹的眷恋,解读闻韶台的文章由“漫画闻韶台”“闻韶台的前世今生”等文章。充分显示着地域实体文化因素的支撑。是乡思、乡愁、乡恋的具体体现。值得庆幸的是济阳在2018年建起闻韶中学,使闻韶历史文化根扎实处。不但名字几近相同,而且韵味相投,都是输送人才、成就栋梁的圣地。校里的路、楼名字都起的古典醒目,惹人止步深思,犹如闻韶书院旧景重现。精神赋拓于斯,让人感到格外亲切。这是一种对古典文化的传承,一种对儒家文化、黄河文化的弘扬。济阳区也把修建闻韶台列入十四五规划中,复建文化历史根源,筑牢文化自信根基是人们盼望已久的大喜事。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让人感到古典历史文化挂帅先行的重要。让我们拭瞳以待古迹文脉复兴吧!
        千年古邑一脉长,
        闻韶圣地仪礼香。
        仁德双馨传世远,
        善美济阳永流芳。
                                                      作者系城区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