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64 更新时间:2018-01-12

艾草与人间仙境(小说)

◎张加增

        又过了几年,悲剧发生了。那天夜里,滩地的人们听到了远方轰鸣的雷声,听到了那排山倒海般的水声,看到了窗前闪过的一道道亮光……“黄河发大水了!”
        那一刻,继父急急卸下一扇门板,奋力地将她们娘俩儿推到滩地的北侧,推上了大堤,而他却因精疲力尽而被大水卷走……
第二年秋天,当大水退去,她们在旧屋残存的梁柱下扒开了泥土,找出了继父的半截鞭子和一件夹袄,用这她们在屋后给亡人培了座衣冠冢。
        继父的去世让她们娘俩儿哭的死去活来,远去的鞭声铃声宣告了亲人永久的阴阳相隔。闺女的生父死于非命,而今继父又惨遭不测。两个苦命人,一对孤儿寡母,陷入深深的孤独与悲哀之中。那时候,林中的杜鹃哀哀的在陪她们啼哭,枝头的知了暂停了烦人的嘶呜。空中不断飘来一片一片的云为她们遮荫,夜晚银河的星星离她们很近很近,一闪一闪似在对她们诉说什么……
        哦!云河!清静遼远、意韵悠长。妈妈从这自然现象中受到了启发,该给闺女起个好名字了,就叫云河。进而又想这两字光有水了,还应该加上木。于是,云加草字头成了芸,而河字改成草字头的荷。这样她的名字就叫芸荷,既好听又富有诗意,冥冥中又暗示了她的命相。开始的云河揭示了她的一生与水结缘,久居河滩之地。后改成了芸荷标明她一生与草药为伍,以草药为生,用草药救人济世。
        继父走后,妈妈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她别无所长,一是针线活儿好,二是懂医道、熟悉许多的中草药,这都成了她的立身之本。
         长夜难眠,伴着泪水,她绣出了一幅又一幅带着鸳鸯的手帕或肚兜,那是给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准备的;怀着关爱她做出了憨憨的虎头鞋、布娃娃,那是给小宝宝们提供的,依着仁心她制作了许多漂亮的香囊,装了香香的艾叶,那是为滩区所有人治病强身预备的。
        除此,她就反复钻研那本从京城里仓促带来的她的工具书《本草纲目》。那书尽管已翻的有些破烂,但上面的插图、药物、附方依然清晰可见。那医药宝库的博大精深,那精妙严谨、简明实用的附方、单方、验方令她着迷,令她心旷神怡。一方面她逐类研究那种种的药物、种种实用的附方,悉心领悟那经方活用的案例,以供临床施治。一方面对照书中图案,在滩区内外采集大量的草药,精心焙制出膏丹散丸、片剂、汤剂等为滩内及周围的人们治病。妈妈在行医中还拜访过滩外的几名老中医,又借阅精读过《伤寒论》、《金匮要略》、《御纂医宗金鑑》等经典医籍。时候一长,便对内、外、妇、儿、五官诸科多有涉及,尤其善于治疗妇科杂病及内科诸病。依据《本草》“艾叶能灸百病,全草入药,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治愈了许多因滩中自然条件所引起的虚寒性妇科疾病,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及虚寒出血、寒症腹痛、湿疹癣癞等常见病,多发病及杂难病……滩里人不用拿钱看医领药,这位上苍派来的“土郎中”便成了众人心中的菩萨、天使。免费看病且用自制之草药治疗,为患者减少了多少病苦,省下了多少钱财,没人算的清,只有那无尽的谢好,无尽的祝福……同时,滩中的每一个婴儿都是经妈妈之手来到这黄河岸边的。每一个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既是一种喜悦又是一种特殊的乐曲。添人、添丁,母子平安,快乐如同和煦的春风沐浴了每一个人的心田,撒满了滩地的每一寸空间。于是妈妈成为滩地人共同的姥姥,小芸荷早早地感受到了妈妈那仁心凝成的对于滩里人的大爱,感受到乡亲们对于妈妈的那种敬仰那份感恩……
妈妈是芸荷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本草》是她的第一部启蒙教材。在童年的岁月里,芸荷跟着妈妈走遍了滩区的每一块土地,熟识了滩地的每一户人家。妈妈为人看病时,她是妈妈的伙计又是妈妈的助手。天资聪颖加上勤学好问,加上不断积累的临床经验,很快她也显示出一个新的“土郎中”的潜质。走在滩地里,她已经认出了一些草药,认出了这些草药的形状、药性和用途。而且在妈妈指引下慢慢读懂了那《本草》中的附方以及妈妈收集的偏方、单方、验方,这使她很兴奋,她感到挺有意思。
地上那些不起眼的包括种种花花草草及谷、菜、果、木等类的植物药;那些水、火、土、金类的矿物药;那些鳞、介、禽、兽类的动物药竟是那么琳琅满目,那么多姿多彩,那么神奇可爱。“宁做良医、莫做良相”,妈妈告诉她这世上能做到相位,忠君爱民造福天下苍生的很少。但是凭了医术为众人祛痛治病、驱除疾苦还是可以达到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人的事是大善大德大爱,是值得一生去做的,小小年纪她便有了一种志向,一种选择。
        在陪同妈妈治病救人的日子里,她发现妈妈最爱用的草药就是艾草。在处方中用到艾草,针灸时用到艾草,灭菌消炎、预防疾病、熏蒸止痒都用到艾草,便十分好奇。
        前些日子,离她家最近的路西胡大爷的儿子绰号青皮子的顽童,在路上遇到一只刺猬,他便踢着玩。一边踢一边追,那刺猬虽然跑不快,却是本能的使劲跑。眼看到了一个矮矮的树墩前,它就地一滚,滚到草丛中去了。青皮子这里还在踢着走着,没留神脚下的树墩子,一脚踢在树墩上,一下子崴了脚,立马肿了起来,疼的直掉眼泪。
        于是,请了芸荷母女俩去。那时妈妈一项项处理着,同时让她跟着来做。先是用艾草做的丸子让那小子服了消炎,接着轻轻给他按摩,再用艾灸给他熏,最后泡了艾水给他洗。妈妈做一遍她做一遍。两天过去,那小子的肿痛消失了,能下来炕轻轻走动了。惊奇之余,她缠着妈妈告诉她,这神奇的艾草为何有如此功效,在行医中为何如此看重艾草让其担当重任,关于艾草一定会有些来历的。
        于是,那天傍晚,妈妈便给她讲了三个关于艾草的故事。
        一则是:远古的时候,一个叫姜公的人在河边的芦苇旁看到一只老象躺在那里,痛苦地呻吟着。老象一见姜公,便举起前脚,那脚上扎着一个十分尖锐的竹钉。姜公急忙上前,使劲地帮老象拔出竹钉,鲜血随即涌出。一旁的那个憨头憨脑的小象在地上拔起一把艾草,举向姜公。姜公将艾叶塞在老象伤口上,一会儿血便止住 了,老象竟能站起来走动了。从大象那里人们懂得了这普普通通的绿色的艾叶竟有神奇的止血作用,是一种天赐良药。而到后来那老象常带着小象为姜公家耕田犁地,亦成为一段佳话。
        二则是:有一年的端午节前,玉皇大帝派了一位老神仙去下界体查民情。当他走到黄河下游这一带,碰巧遇上当地的一个有名的刺头刁妇黄三姑。这黄三姑刚和人家吵过架,正在气头上。忽然上来个白胡子老头问这问那的,她挺烦的,气不打一处来。三两句后就吵起来了。她一张嘴把这个老头子骂的浑身乱颤,差一点犯了心脏病。老神仙是个有身份的人,品级不低,在天上最起码是厅级以上干部,何曾受过如此恶气!他无法与黄三姑对着骂又出不了这口气。便认定这一带不会有什么好人,于是一下横心指着黄三姑说:“你个刁妇如此可恶,女人如此,男人也不会好到哪里。你闹腾啥,到端午节那天俺非把你们都烧死不可!”说完,他愤愤然朝下游走去。
        这黄三姑只顾一时痛快,骂过人似觉有些过份。又细想那老头的气质十分高古,道貌仙骨的决不是一般人物。他既然说要烧掉此地人等,该不是空穴来风。想着就有些后怕,便疾步跑回滩地,逢人便讲,一时间闹的人心慌慌。最后众人纷纷拖儿带女出逃,先躲一阵子再说。于是这一带便出现了一种奇怪的难民潮,以至十室九空,一片萧条。那老神仙走出不远便嗅出了一些异样,折身返回途中看到了一中年妇女抱着个大孩领着个小孩在急急奔走,显出一副十分吃力的样子。便上前言道,“你这大嫂为何抱着大的领着小的,何不换过来更省些力气?”那妇女告诉他,大的是她拣来的孤儿,小的是她亲生的儿子。俺宁肯让亲生的受点罪,也不愿异性的受难为。老神仙听后便有些心动,这一带也有好人啊,俺不能好赖不分一概惩罚。于是告诉那妇人,别跑了,回去吧,只要端午节那天用红布包上艾草挂在外门上,那火就烧不到你家。这妇人得了避邪之法,便告诉众人包括惹祸的黄三姑,这一带人躲过了一场灾难。从此“端午插艾”成为民俗,一来用于避邪,二来用于赶走蚊虫。
        三则是:近邻胡大爷他太爷爷有一年夏天早起出去拣粪,不小心将粪铲上的柳杆弄断了。他看到地上有一棵粗粗的艾草,经多年生长已经木质化了,那枝叶十分茂盛,杆儿也格外粗壮,便用做了粪杆,试了试还挺合手。便继续走着拾粪,在一个不大的土堆上,他看到一堆干透的牛粪,便用铲子去拾,不料想,奇迹出现了。但见那堆土慢慢陷落下去,现出一个小口儿,并发出一些光来。接着,那口儿越来越大,到后竟豁然开朗,现出一个古老的村落。这老头不由自主的走进这个村子。但见村子井然有序,两条东西南北青砖铺成的道路旁皆是两层青砖的瓦房,四条长长的大街,上人来人往,大车小车皆慢慢行走。车上和人的手中肩上都装了或提着果品、酒肉、布匹、糖果、粮食等等的物品。街上满是酒楼、戏楼、商铺、药店等店铺,街南的大车店里走出了一辆漂亮的马车,车上有绅士模样的人吸了管长长的水烟袋,手上一枚绿色的翠板指十分显眼,车辕旁挂着个银丝镶嵌的楠竹鸟笼儿,一对鹦鹉在轻快地叫着“您早!您早!”  (待 续)作者系县文联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