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回来的家园
◎张沁雪
早上出门上班,无意中听到邻居在楼下感慨,“今年的雾霾还真是少了,连雾天都少了,看来,环境治理真是管用了。”
记得去年我家帅气的大侄子常常发微信,大北京的雾霾可真是牛,天天搞得他跟口罩批发商一样。可是今年俺家侄子早早发了头条新闻,他那些口罩终于失宠了,出门上班再不用戴“防护面具”了。
大姐也在另一个城市上班,她平时出门倒是不戴口罩,她喜欢围围巾。每年冬天她都裹得跟粽子似的,我问她干嘛搞得跟国宝一样,她却一脸无奈得说,没办法,小城雾霾太多,围巾既能取暖,又能防止雾霾侵袭。可是今年我姐再没买那么多围巾,反倒买了几条好看的丝巾。我问她怎么把装备换成薄的了,她却笑嘻嘻得说,嗨,没雾霾了呗,终于可以随便臭美了。
哇,难道真的是我们的碧水蓝天都回来了?
那天站在小区楼下,抬头看了看,嗯,还真是!至少那一刻,湛蓝的天如碧玉一般清澈,洁白的云如片片羽毛漂浮在空中。
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很少跟我们提到有关“环保”的字眼,上班之后,虽然环保这两个字不再陌生,但是真正关注到“环保”这件事情还是因为今年全县开展的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活动。
那段时间差不多是夏天最热的时节了,我跟我的同事每天早上八九点钟就去自己分管的区域捡拾垃圾,下午五点钟再骑着小电驴去自己的卫生区检查一遍。
那时才真真体会到了环卫工人的辛苦,那些随地乱扔的纸屑,那些脏兮兮的水果皮,甚至一些动物的粪便,各色种类的塑料袋,包装盒,随地吐的黄痰……天呢,我每天都跟同事瞪着火眼金睛在自己的卫生管辖区一点点寻找着,一个死角都不放过。有时候不到十几分钟,就累得满头大汗,整段时间下来,我们的眼角下面竟然都晒得脱了皮。
负责我们那片的环卫工是个五十来岁的胖胖的阿姨,每天我们到的时候阿姨已经早早到了,拿着扫帚,推着小推车,在街道上一遍遍清扫着。我问阿姨平时早上几点钟起床,阿姨说差不多每天早上五点多,中午吃饭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比我们这些年轻人的工作时间还紧张。阿姨还说晚上下班也要到五点多,这几年县里的拆迁工作繁重,环境卫生要求得也越来越严,再不能只走走过场了事了。而他们的工作节奏也跟着紧张起来,工作量也逐渐加大,加班加点更是成了常事,好多时候我们捡拾垃圾的工作完成了,阿姨依旧默默得在街面上打扫着。
记得有几次我见到阿姨坐在路边的树桩上吃干瘪的面包和饼干,渴了就随口喝上几口矿泉水,一顿早饭就这样解决了。
每当这个时候,我心里的触动都很大。一来是感慨阿姨年纪大了还这么拼命,心里总觉得酸酸的。可是另一方面,又想,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多注意环境保护,不乱扔垃圾纸屑,把街面卫生都保持得干干净净的话,那阿姨哪还用这么辛苦啊!
小时候在农村,不管多大的孩子多多少少都要帮家里做点农活,就算像我这种备受宠爱的老幺照样也得做家务。那时候在家里做饭,主要靠烧柴或烧煤,能用得上煤气的没几家人。要知道一罐煤气最多只够我们这样的六口之家用大半年。每次蹲在灶口边,手抓起那些叫不出名的杂叶,胡乱往里面塞的时候,就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出这块黑土地。
因为烧柴稍有不慎就会被呛到,被烟呛得流泪那更是家常便饭,环境卫生就更不用说了,苍蝇那是常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做饭简直成了我的噩梦。
前段时间回老家,老妈老爸说村里进行环境卫生改造,卫生间是公家免费出钱给弄的,燃煤也改成了无烟式,老妈说现在咱这农村越来越向着城里人靠拢了。
前几天回家的时候,老妈非要让我去小河边弄点芦苇叶,说要给我们包粽子吃。不情愿得去了,没想到才几年不见,小河里面的水湛清湛清的。呀!仔细一瞅,还有水鸭子呢。水鸭小小的脑袋一会儿潜下水去,一会儿又浮上来,玩得比我们大人可开心多了。这时一只水鸟飞过来落在岸边的芦苇丛中,阵阵清风飘过,芦苇随风摇摆,空气中还能闻到股股青草的味道。真美呀!
抱着芦苇回到家,老爸才跟我说,原来,随着创建卫生城市工作的逐步深入,大家都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就把附近的几家造纸厂关掉了。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这曾经是我童年最最美好的回忆,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那些回忆最终远去,变成了一场只能保留在记忆里的美好梦境。
可是,又有谁能想到,不过几年时间,随着我县创建卫生城市工作的深入推进,随着环境保护及大气污染的治理,那些曾经失去的景色和颜色全部都重新回来了。而我更相信,随着公众意识的逐步提高,随着环保概念的逐步渗透,随着每一个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加强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碧水蓝天终不是梦想,我们美丽的家园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变成现实。 作者单位:县市场监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