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1 更新时间:2024-06-03

暗夜惊昙

——告诉您一个不一样的大隋王朝

◎杜吉民

派出监军

        杨坚也对他们分析的很透。尉迟迥势力最大,野心最大,危害最大,是自己的主要对手,夺权路上的最大障碍。所以,从一开始,就把他当作重点。
        制止叛乱最有效的手段是军事行动,用战场上的实力、胜利说话。韦孝宽从河阳脱险后,带领关中军队赶赴前线,驻军武陟,直接威胁尉迟迥的大本营,尉迟迥见招拆招,马上派自己的儿子尉迟惇率军十万进驻武德,在沁水东岸安营扎寨。适逢雨季,沁水暴涨,韦孝宽就与尉迟惇的军队隔水相持,无法前进。
        杨坚正在丞相府与刘昉、郑译估算韦孝宽部队的进展情况,接到韦孝宽元帅长史李询的密报:
        “行军元帅梁士彦、宇文忻、汉人崔弘度接受了尉迟迥的贿赂,现在军队因此不安,人心浮动。”
        看到密报,杨坚甚为担忧,:部队还未开战就出现了这样的事,一下子涉及三个总管,牵涉面太大;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军心涣散,必败无疑。既然三位总管收了尉迟迥的钱财,就是叛徒。于是就和郑译商议派谁取代他们三位,两人商量来商量去也没商量出头绪,放眼朝廷内外既能带兵打仗又廉洁奉公,又忠心不二的人没有几个。杨坚焦躁不安。
        到了晚上,杨坚还在丞相府冥思苦索,来回踱着沉重的步子,平时稳重的他,顾不得形象体统,敞开衣襟露出浓密的胸毛,还是止不住热得流汗。这时李德林进来了,杨坚象抓住了救命稻草,握住李德林的手,向他说明情况,要他提建议。李德林说道:
        “我听说了,我正是为这事来的,丞相吃饭了吗?”
        “我哪有心情吃饭啊,危机啊,仗还没打,将领就已离心,这不是失败的征兆吗?”
        “丞相身体要紧,先吃饭。”
        说着,就安排厨房准备饭菜,一边和杨坚分析道:
        “丞相您和诸将都是国家重臣,地位平等,他们并没有服从您的义务,现在您不过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威势来控制他们。以前派遣的您疑心他们有异志,那么以后派遣的,您又怎么知道都是您的心腹呢!再说了,他们三人收受尉迟迥馈赠的事,真假不明,现在如果马上派人接替他们,他们可能畏罪潜逃;如果把他们都抓起来,那么,自韦公以下的前线将士,就会人人自危,莫不惊慌。况且临战易将,正是战国时期燕、赵被打败的原因。”
        杨坚听得入耳,见李德林停下,催促道:
        “那就听之任之,没有办法了,那不就让尉迟迥老贼得逞了?”
        李德林喝了口水,继续说道:
        “以愚之见,公只需派一位既是您的心腹,又富有智谋,向来为众将信服之人迅速到军中,监视将领们的举动,纵使他们怀有异心也肯定不敢轻举妄动;万一他们有什么异动,也必将其制服。以愚之见您不派将军派监军!”
        杨坚大悟,说道:
        “真是醍醐灌顶啊,如果不是您说这些,几乎坏了大事。就依你所说,选派监军,这样也动静小些,不伤筋动骨。”
        说完这些,高兴地把端来的饭菜一扫而光。
        “这顿饭吃得最香。”
        于是,杨坚开始物色前线监军。崔仲方喜好读书,文武全才。杨坚辅政,他上便宜十八事,积极拥戴。符合作监军的条件。杨坚就命令当时做内少史的崔仲方前去督察诸军,并有权节制前方军事行动,结果崔仲方以父亲在山东予以推辞。又命令刘昉前去,刘昉推辞道:
        “我倒是愿意到前线去,但我没做过将军,不懂打仗,在军中没有威望,搞不好耽误国家大事,辜负了您的一片苦心,您还是另请高明吧。”
        又命令郑译前往,郑译知道杨坚是孝子,就说:
        “我老母亲已八十岁,年老体衰,早不保夕,说不定早晚去世,如果她老人家病逝我不在身边,我对不起她,我会抱恨终身。请丞相成全我这份孝心,收回成命。”
        杨坚找了三个自忖是心腹,又有智慧的人当监军,都不愿去,心里十分懊恼。这时,丞相府司录高颎见状主动请缨,表示愿意前往,杨坚大喜过望,立即允准。高颎知道前方紧急,接到诏令立即出发,连老母亲的面也没见,只是派人代替自己向老母亲告别,义无反顾地奔向前线。
 

邺城大战

        北周监军高颎到了军中,传达了杨坚要加快平定尉迟迥的指示。当时沁水水势很大,人马无法淌过,高颎和韦孝宽商议后,决定在沁水上架桥。尉迟惇看到北周架桥,就从上游放流浇上火油的木筏,企图烧断木桥。高颎早就料到他们会这样做,早在架桥之前就让会游泳的士兵在上游建了很多土狗,结果,尉迟惇放下来的“火筏”离桥老远,就被“土狗”挡住了,只在离桥很远处熊熊燃烧。北周军队轮番上阵,昼夜不歇,很快建起了二十几座木桥。尉迟惇稍稍将军队后撤,布阵二十里,严阵以待,想等到韦孝宽的军队半渡时发起攻击。韦孝宽毕竟久经沙场,早已看出尉迟惇的意图。趁尉迟惇部队后退之际,擂鼓齐进,抢渡沁水,渡河的先头部队抵住尉迟惇的攻击,后续部队快速渡过,待部队全部渡河后,高颎又命令将桥全部焚烧,断绝士兵的退路,欲求生路,只有向前冲。韦孝宽老当益壮,一马当先,威风不减当年;各行军总管身先士卒;士兵奋力拼杀。结果,把尉迟惇的军队杀得大败,几乎全军覆没。尉迟惇单骑逃跑,韦孝宽率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邺城。
        韦孝宽追到邺城,在城南安营扎寨。十七日这天早上,天气晴朗,圆圆的太阳高挂东方,微风吹拂着大地,两军在开阔的平原上摆开战阵。尉迟迥方面,由尉迟迥、尉迟惇及尉迟惇的弟弟两都公尉迟祐,率领军队十三万人背城列阵;另外,尉迟迥的弟弟尉迟勤统率军队五万,从青州增援尉迟迥,并亲率三千骑兵先期到达参战。从力量对比来看,尉迟迥的部队比韦孝宽的部队多了几万,且不说援兵;从战略态势上看,尉迟迥居城而阵,部分军队以逸待劳,后勤保障有利,邺城的百姓并不欢迎北周军队,后方稳固,他们还有强大的后援,心理上占据优势。而北周军队比较分散,除对付尉迟迥外,还要应对司马消难和王谦的叛乱,还要守卫边疆,应对突厥,后续部队不足,军队又是长途跋涉。单从这场战役来说,尉迟迥占据极大的优势。
        两军列阵,只见旌旗猎猎,刀剑闪光。尉迟迥宝刀未老,亲率一万精兵,统一头戴绿头巾,身穿黄色锦袄,号称“黄龙军”,排在队伍中央,阳光下金光灿灿,格外整齐威武。尉迟迥骑着高大的枣红马,长髯飘飘、威风凛凛。北周这边是韦孝宽端坐中央,行军总管梁士彦、元谐、宇文忻、崔弘度和李询分列两侧。双方在几十里的开阔地带摆开阵势,就像上帝在大地上铺开了一张硕大无朋、色彩不一的地毯,又像是两种不同颜色的海潮交汇在一起。但现实却不美好,瞬间这块地毯将卷起一场残酷的厮杀和血腥,两股不同的海潮将激起滔天巨浪。
        尉迟迥这边仗着兵多将广的力量优势、以逸待劳的身体优势和背靠邺城的心理优势,想利用主场优势一举击垮朝廷兵马,就率先擂响战鼓,吹响号角,士兵像潮水般向北周兵涌来。韦孝宽挥动令旗,向尉迟迥军队迎击。霎时间,喊杀声、刀枪撞击声、擂鼓助威声响成一片,惊天动地。不一会儿,地下躺满了尸体,士兵们踏着尸体继续拼杀。
        尉迟迥虽然老迈,但身穿甲胄亲自临阵冲杀,部下虽然都是关中人,但见老帅身先士卒,也个个奋勇争先,随尉迟迥血战冲杀。他又深谙用兵之道,使得韦孝宽的部队被迫后退。韦孝宽见难以取胜,只得命令弓箭手射住尉迟迥的部队,暂时撤出战阵,双方进入相持的状态。
         (待续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