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入缅围剿金三角国民党残军
1960年底至1961年初,中国边防部队与缅甸国防军在中缅边境“金三角”地区实施了联合清剿国民党残军的作战行动,史称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这是我军历史上特殊的、鲜为人知的越境作战行动。
国民党残军成为中缅隐患
上世纪50年代初,在解放军的穷追猛打下,国民党残兵败将逃入缅甸“金三角”地区,在蒋介石和美国的支持下,得以发展壮大。缅甸政府对“金三角”地区的国民党残军发起清剿,遭到失败。缅甸无奈,只好向联合国告状。
1953年11月,缅甸国民党残军开始撤往台湾,但仍有部分残军潜伏下来。两年后,蒋介石再次想到利用中缅边境一带的国民党残军,从云南进犯大陆,委派原第八军副军长柳元麟,潜人缅北,搜罗残部。柳苦心经营两年,残军又扩充到3000余人。为让柳元麟策应云南、西藏等地匪特暴乱,1960年春,台湾当局还向缅北残军驻地空投了400人的“特种部队”。国民党残军的存在,不仅缅甸感到芒刺在背,中国也感到是个必予割除的隐患。
中国和缅甸边境线长达2000多公里。历史上两国关系十分友好,中缅之间没有十分明确的疆界。1955年11月初的一天,在中缅边境尚未定界的黄果园附近,大雾弥漫,中国边防军与缅甸边防军在大雾中发生误会,双方都开了枪。这一事件的发生,促使中缅加快边界的勘察工作。1960年10月,中缅边界问题最终和平解决,中缅开始联合勘界。此时,缅甸政府向中国政府提出联合围剿国民党残军的请求。
毛泽东:越过红线就杀头
1960年6月27日至7月5 日,中缅边界联合委员会在缅甸仰光举行第一次会议。中方代表根据周恩来的授意指出:国民党残部可能在帝国主义的唆使下破坏中缅勘界,为了保护勘界人员的安全,必须给他们必要的打击。11月初,中缅签署了勘界警卫问题的协议。协议规定:对盘踞在第四勘察队工作地段,对勘察、竖桩工作有威胁的国民党残军,由中缅双方部队共同负责加以捕歼清除。中方部队为执行警卫作战任务,根据需要可进入缅甸境内20公里。
虽说这次只是对国民党几千残军的作战,但毕竟是出境与邻国军队协同作战,而且是从未经历过的山地丛林战。毛泽东、周恩来对此高度关注,几位老帅、总参谋长罗瑞卿先后参加了作战方案的审议。毛泽东、周恩来关注的重点,是出境作战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会不会在东南亚其他国家引起惊恐和不安?会不会给予国际上的反华势力诋毁中国留下口实?因此力求将冲击强度压低,把20公里的出击范围用红线标出,发给突击队。毛泽东的话分量相当重:谁越过红线就杀谁的头!
国民党残军不敢与解放军恋战
1960年11月21日21点30分,人民解放军22支突击队迅速向国民党残军的16个据点移动。按预定计划,战斗应该在22日凌晨6点30分打响。然而,扑击的16个据点,最早的4点50分就接火了,最晚的7点50分才交火。由于解放军的扑击行动出其不意,16个扑击点,只有两个扑空。最早打响的踏板卖据点,战绩最佳,全歼守敌,“云南人民反共志愿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蒙宝业被击毙:5点40分打响的曼俄乃据点,虽然扑空。但在追击中,击毙了敌第四军第五师师长李泰。
残军不敢与解放军恋战,稍一接触就向密林深处溃逃,很快都退到红线区域以外。解放军由于在红线内作战的命令很死,只好在红线处停止追击。
缅方请求解放军越红线救援
1961年初,缅甸军开始实施打击国民党残军的“湄公河战役”。缅军调集了约1万人,沿湄公河以西,由西南向东北推进。1961年1月2 日至9日,周恩来、陈毅、罗瑞卿等率领代表团,在仰光参加缅甸联邦独立13周年庆典时,听到的还是捷报频传。可是没过几天,缅军就落人柳元麟的圈套,被国民党残军挤压在王南昆至芒林的狭长山道间,孤立无援。此时,缅方提出:请中国人民解放军越过红线,南下百余公里,协助缅军作战。
中央军委开始商讨在缅甸的作战问题,而缅军的求援之声越来越急迫。1月21日下午,缅军方代表飞抵设在孟育的中国突击队指挥部,请中国人民解放军越过红线攻击国民党残军,以解救被困的缅军。22 日下午,周恩来批准了中国部队越过红线解救缅军的计划。自25 日开始的第二阶段作战,不如第一次顺利。因国民党残军具有丛林战的经验,地形又熟,占了一些便宜,解放军的伤亡人数比第一阶段要多一些。当国民党残军获悉解放军继续南下进击的情报后,主动放弃了对王南昆缅军的围困,渡过湄公河,向老挝境内逃窜。
在两个阶段的作战中,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740 人,击毙国民党军师长2 名,活捉副师长1名,捣毁国民党残军经营了10 多年的巢穴,协助缅甸政府解放了拥有30 多万人口、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保障了勘界工作的顺利进行。国民党残军柳元麟的总部,在此后被迫迁往台湾。剩下的少数国民党军残余分子,基本上散布到民间,对缅甸政府已经形不成大的威胁。
(摘自《文史精华》《党史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