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03 更新时间:2024-06-19

插 稻

◎王超

        紧张忙碌的麦收结束后接着就是最累人的插稻子了(插稻秧),这是三夏大忙中最关键的——夏种,直接关系到下半年的收成。
        水稻插秧之前要先育苗,这和种麦子种玉米是不一样的。每年的育苗大约在芒种之前20多天开始,要先选种子。记得原稍门乡开始种水稻是80年代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县志记载最早种稻是在1958年),为解决沿黄村的土地盐碱,政府号召改良种植模式,夏季由种玉米改种水稻,这是传统种植习惯的一次改变。为此,乡政府积极宣传引导,鼓励沿黄村庄改种水稻,一来压碱,二来增收,大米价格要比小麦玉米高许多。同时,想方设法解决技术难题,当时沿黄乡镇槐荫吴家铺种水稻历史较长,经验多,便派人去学习技术,请人来指导,县科委、农业局的专家亲临现场指导,从种子的选购,育苗,一直到插秧、施肥、管护、灭虫等生产环节,提供全方位服务,增加了群众种稻的积极性,水稻种植便大面积推广开来。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乡政府与辽宁省稻作研究所取得联系,他们培育的水稻品种适合我们当地种植,便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大量引进优质品种,有京优、黎优等优质新品种,这些新品种普遍适合当地土壤、气候,很快得到规模种植。这里有一个人不得不说,就是辽宁稻作研究所的闵连峰教授,闵教授一直致力于水稻研究和新品种的推广种植,自与稍门乡达成合作伙伴以来,每年都不远千里来到济阳,了解新品种在种植、产量、抗病等管理方面的情况,并与当时的一些老领导成了好朋友。闵教授每次来都带着新品种,下到田间,看水稻生长情况,与当地农技人员一起探讨新品种的试验推广。据了解,闵教授自与稍门合作以来,先后来济阳三十余次,一直持续到2000年以后。
        育秧苗前首先要整秧苗床,将育苗地深耕整平,然后根据育苗多少整成一个个小畦床,用铁锨或推耙整好推平,放水浸泡。育苗的第一步是先要把购买的新良种进行浸泡10天后,捞出来放在簸箩或盖垫上,上面蒙上一层湿布,放到太阳下,每天浇水滋润,开始催芽了。这个期间,需抓紧将晾晒干松和筛匀好的土粪装袋,运到整好的畦田边上,等着撒种。经过2-3天的催芽,稻种冒出了尖尖的小黄芽,事不宜迟,需要抓紧漫苗,这时候各家各户肩扛手抬,或用手推车、拉车子,把催好的稻芽运到整好的畦田里,准备漫苗。漫苗是个技术活,就是将催好的稻芽均匀地撒在苗床上,然后把提前准备好的土粪覆盖在稻芽之上,薄薄的一层。这个活非母亲莫属,母亲对干农活非常讲究,老是说干啥活就得有干啥活的样,为此,我们姐弟几个没少挨母亲的教训!只见老妈头蒙一条毛巾,胳膊上带着套袖,高挽着裤腿,将盛满稻芽的脸盆放到右腰间,下到冰凉的水田里,右手扶好脸盆,左手抓起稻芽,一把一把均匀地撒在苗床子上,然后再将土粪撒匀覆盖住稻芽,最后一道工序是用木质推耙(一块平板子,斜成30—40度角,钉上一个长杆子)将撒好的稻芽和土粪轻轻地推平压实,把稻芽压到湿润平整的苗床上。四个苗床,一上午的时间大功告成,然后放水至与苗床齐平,不能多不能少,水多了土粪飘起来保护不了稻芽,容易晒焦。水少了不能保持水分湿润,影响生长,总之,育苗的第一步总算完成了,下一步就是生长管护了。
        稻苗生长期约20多天,这期间除了定时浇水、放水、施肥外,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管护任务——赶麻雀。因为稻苗出芽后非常的娇嫩,大批的麻雀及鸟类会飞到田里啄食,造成稻苗损毁缺失,所以稻苗才刚刚冒出尖尖的芽芽,看护任务便开始了。为驱赶麻雀,各家各户各显神通,有的在自家的地里竖上旗子,有的扎上一个稻草人,给他穿上衣服,有的在苗床四周叉上杆子,拉上细绳,绳子上拴上几个铃铛,看到麻雀来了,看护人便赶紧拉绳子,铃铛一响麻雀便吓跑了。当时小孩子们成了看护的主力军,因为大人们已经开始麦收前的准备了,还有很多重活累活等着他们。孩子们一般是坐在地头的小马扎上,拿根长杆子或嘴里含个哨子,当麻雀成群结队飞向稻苗地时,驱赶声、咋呼声、哨子声此起彼伏,吓得麻雀们没等落地便腾愣着翅膀飞走了!
        驱赶麻雀看护稻苗大约半个月的时间,这期间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听收音机了,在那个娱乐枯竭的年代,能看上一场电影(不论什么片子)、听上一部广播剧或评书联播别提有多满足了。我最记忆犹新的是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广播了,每到下午四点钟,当收音机里传出“滴答滴、滴答滴”的旋律,一个小朋友用稚嫩的童音播报“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了”,我就屏住呼吸,专心致志地守在收音机旁,生怕漏掉一个好听的故事,哪怕麻雀落在地里啄稻苗。“小喇叭”里最好听的就是孙敬修爷爷讲故事了,所有的故事是那么的好听、那么的动人、那么的有教育意义,他的故事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人。吸引人的还有评书联播,刘兰芳播讲《岳飞传》,听刘兰芳播讲真是一种享受,她的播讲声音洪亮清脆,抑扬顿挫,学啥像啥,听着播讲仿佛置身于现场,当时一到刘兰芳评书播放时间,甚至到了万人空巷的程度,可见当时评书联播和刘兰芳的语言魅力!听岳飞传让我知道了岳飞的精忠报国,为国为家的英雄气概!相信经历过的六零、七零后会有我一样的感受!
         稻苗经过十多天的生长已经粗壮翠绿,也不需要再看护了,基本达到了插秧的条件,这时芒种已过,麦收也基本结束,只等插秧了。种水稻和种玉米最大的区别是需要整地,种玉米只需麦收完后将玉米种子点播在地里就行,等来场及时雨,连浇地都省了。种水稻则需翻耕平整,是项非常麻烦的活。收完麦子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耕地,用牲畜或拖拉机挂上犁将土地深耕一遍,翻起来晾晒,等黄河一开闸,赶紧引水泡田。我们村紧临黄河,用水方便,全是自流灌,非常省时省力。干透的土地经过黄河水的浸泡,全部松散如泥了,这时候就需要平整田地了,平整田地只能用牲畜和人工,拖拉机根本进不了地。吆喝着牲畜拖上耙,在田地里来来回回的耙平,再不平就用凳子或自制的刮地板,拴上绳子,一个在前面拉,另一个在后面摁住,如此反反复复,直至刮平田地。平整田地过程中,牲畜四蹄溅起的泥水,摁压凳子带起的泥水全部都泚到身上脸上,整完一块地几乎成了泥猴。还有田地里的麦茬子、碎碗茬子、砖头片子,随时都能扎破你的脚,所以,在水里整地还要做好“流血”的准备。
        地整平了,准备插秧。这时候苗床上绿油油的稻苗正在茁壮成长,在这里生长是不行的,需要拔下来插到大田里去才行。俗话说“插稻不插七月秧”,真正插秧开始就起早贪黑了,目的就是赶在6月底前插完稻秧,要确保生长期,才能确保秋季丰收和稻米质量。插秧时一般都叫亲戚朋友来帮忙,姑姨表亲等等,凡是能叫的都叫来了,呜呜泱泱很多人,这时候不嫌人多,有拔苗的、有插秧的、有整地的,一环扣一环,紧张有序。就是图期快快插完。拔苗插秧都是技术活,有些人还真干不了,少不了受到长辈教导和训斥。拔苗时一般都在早上,带着马扎或小凳子,拿着泡好的稻草,绑秧苗用的,拔苗时不能满把拽,要紧贴着苗根连根拔,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秧苗插到大田里很快翻苗成活,拔下的苗子都带着泥,用水涮干净,再用两根稻草绑起来,大约小胳膊粗一把,捆绑得必须用抽扣,方便插秧时解开。绑好的苗子放到水里泡着,防止晒焉了,等攒够一定数量,装袋或装筐,或肩挑手抬或用独轮车运到大田里。也有聪明的,把捆绑好的秧苗运到顺道的沟渠里,扔到水里,让水流自动带到大田边,到时在前头等着捞出来扔到自家田里就行,真是省时省力!拔苗时蚂蟥比较多,为防被咬,有条件的就穿个雨鞋,没条件的就用塑料布把腿脚绑起来,也有不在乎的,往往都有被咬的经历,有时等发现时蚂蟥已经趴在腿上吸起血来了,没别的好法,就用手掌或鞋底使劲的抽打,直至掉下来弄死。有胆小的吓得跳到畦背上不敢再下来拔秧,惹得人们哈哈大笑!
        为保证插秧行间距科学规范(主要是要有空隙,保证通风),都用绳子拉线,插秧者顺着绳子插就可以了,这样插好的稻苗笔直一趟,很是美观。插秧一般是倒着插,边插边倒退,这样就不会踩着秧苗了。左手拿好一把稻苗,右手分好棵,一般就一棵,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弯腰插到泥水里,既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深了影响水稻分蘖生长,如果太浅,水一多就漂起来了。水稻一旦开插,就停不下来了,每人三趟苗,左右衔接,前后跟趟,落了后就把你包围了,所以说,开始插秧后就紧溜地跟上进度,一刻也不能得闲,一干就半天。一天下来,腰酸腿疼,几乎直不起腰了,只喊“腰疼”,这时候母亲总是说“小孩子哪有腰”,惹得周围的人哄堂大笑!右手则被水泡的发白,手指盖里全是泥,大拇指食指全是毛刺,一揪就疼的呲牙咧嘴!经过大约一周紧张的劳作,插秧基本就完成了。忙碌的人们才能轻松一下,剩下的任务就是按时浇水,不能旱着秧苗,大约经过10天左右,新插的秧苗翻个苗来,开始扎根生长了,绿油油的一片,煞是好看。从插秧到收割大约3个半月的时间,这期间,要按时浇水、施肥、打药、拔草,所有环节一个不落,才能保证秋季的丰收。所以说插秧不光是技术活还是体力活,相信干过这个活的都有同感,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
        由于水资源的缺乏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济阳的水稻种植逐年减少。好在一些大的农业公司逐步涉足水稻种植,旭丰农业、稼禾香农业公司先后流转了一些水稻种植传统村的土地,并实现了规模种植和机械化种植,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放了出来。过去那种热火朝天、泥里水里插秧的场景只留在了那一代人的记忆里!  作者单位:区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