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92 更新时间:2024-06-28

一个人的唐诗之旅(十一)

◎李长三

天山南北说新疆(三)


        喀什就要到了,这是南疆之行的最后一站,也是我“丝绸之旅”的终点。它曾是丝绸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被称为当今“唯一活着的西域古城”。
        诗人周涛说:“你可以一眼望穿乌鲁木齐的五脏六腑,但你永远无法看透喀什那双迷蒙的眼睛”“不到喀什,就不算到新疆”。
        喀什全称“喀什噶尔”,古称“疏勒”,曾是西域36国之一,“安西四镇之一”。喀什作为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中外商人云集的商埠之地。2千多年以前,喀什一直是新疆南部的第一大城,是古代丝绸之路北、中、南线的西端总交汇处,古代四大文明的交汇点,是中西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并且,2千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在这里驻留,1271年马可波罗曾经来过这里,东汉大学者班超投笔从戎,平复西域之后,又在喀什任职30年,他在任期间深得民心,留下许多传奇。
        到达喀什的时间有点晚了,大约是晚上十点半左右。奇怪的是这里的太阳还没落山,司机告诉我,这里是国内落日最晚的地方,晚上十一点才进入黄昏。这大概就是西域和内地最大的不同了,时差竟然这么大。
        夜晚的喀什异常的火爆,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偶尔还夹杂着一些外国游客,再配以不中不洋的建筑风格,到处金灿灿的,大概喀什人都喜欢这种金碧辉煌的感觉,无论是入住的酒店,或是路边的其他建筑,大多都是金色的色调。从这里的建筑风格上看,西域人比较务实,他们的建筑好像以讲究实用为主,那种厚厚的墙体,简单而笨重的造型,不仅坚固,而且冬暖夏凉,住起来比较舒适。而那些花里胡哨的外部装饰,咋看也有点违背美学原则,那种红配绿,黄配蓝之类的色块成为外墙的主要装饰,这也是西域的一大特色,和我们汉人的古建筑相比,好像缺少了一些文化内涵。他们的文化好像大都体现在美食上,各种小吃、美食多的让人眼花缭乱,大街小巷到处充斥着香香辣辣的烤肉味儿。当然,“肉串和馕坑肉”更是新疆必不可少的美食,随处可见、烤得外焦里嫩,随便在哪家买都不会让你失望。这也是很多年轻人喜欢这个城市的原因之一吧。
        路上闲逛的人很多,老城其实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巷子拼凑起来的,到了“百年老茶馆”,这里是一个中心点,五六个小巷子交汇于此,所以周边也是热闹非凡,聚集了很多文创小店。还有一个博物馆,里面是喀什地区的铁器发展史。喀什古城以一条主路分为东西两个区,一静一动正好形成对比。喀什的夜市那叫一个火爆,烟火味十足,晚上睡到下半夜醒来的时候,还能听到满街的喧哗。站在街道中心远远看到一座貌似东方明珠的高塔,有种来到上海外滩的感觉。
        喀什的早晨到来的很晚,上午的时候基本是安静的,十点多的时候,很多人都在排队等着看开城仪式,也算一大特色。但我的关注点不在这里,我感兴趣的是,这座城是不是真是那座千年古城?总想寻找当年班超的办公地点,想知道张骞在什么地方驻留,还有,马可波罗都是看的哪些地方……结果是查无此地。找来找去,找到一处“巴依老爷的家——买买提的老房子”,没有进去,只在门口观望了一下。还找了一座香妃墓,这大概是比较早的古迹了,却也不过才300年。
        香妃墓吸引了不少游客,特别是女游客,争相在这里拍照,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大概很多女人都有个皇妃梦吧,何况这个香妃又是深受乾隆皇帝喜爱的,美貌和体香能引来蝴蝶的奇女子。这当然是传说,加之电视剧的大肆渲染,使香妃成了家喻户晓人物。现实中的香妃墓又叫阿帕霍加墓,座落在喀什市东北郊5公里处的浩罕村,占地面积30亩,始建于公元1640年前后,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式古老的陵墓建筑。我查了一下资料,香妃的真实身份是容妃,乾隆确实对这位嫔妃有些格外的照顾,也格外考虑容妃的习俗,除了额外赏赐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外,还在圆明园容妃做礼拜的墙上特地镌刻了《古兰经》文。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五十五岁的容妃在圆明园病逝。她在宫中生活28年积攒下来的遗物被分别送给了后宫的其他嫔妃、公主、大格格、宫女太监等人,据说乾隆想要用这种方式让宫里人都怀念她。经过专家考证,香妃死后被葬在了东陵,并没有运回喀什,修筑这座香妃墓也许更多是处于对她的纪念。
        有传说,有历史,有游客,就是王者,我只能说,喀什的文案做的真好。
        我在想,如果把喀什当作“丝路之旅”的终点,完全是可以的了,本来的计划也是这样的。但这个结尾总觉得不够味,就像读一部长篇,前半部很精彩,结尾部分却显得不够过瘾,这种情况读者们常用的一个词叫“烂尾”。当然,喀什还不到烂尾的程度,毕竟有那么多美食美女,还有一连串的故事。可我毕竟是带着“丝路之旅”的主题来到这里,总不能听几个故事,吃一肚子肉串和烤羊腿就高高兴兴宣布结束吧!那样也太不够精彩了。
        幸好,这里冒出座帕米尔高原来,这大大提升了喀什的颜值。并在故事的结尾处平添了浓重的一笔。
        其实在来喀什之前,我还真的不知道一个高原有什么看头,马马虎虎知道有个白沙山什么的,听着俗不可耐的名字就知道也好不哪去。但在吃早餐时听说这里如何如何,就报了个二日游。然后查阅了一下资料,了解到白沙山白沙湖是《西游记》中沙和尚发迹的白沙山和“流沙河”原型,是沙僧的老家。唐诗里把帕米尔高原称作“葱岭”,尽管唐诗少有提及,经过查阅还是找到几首:如晚唐诗人温庭筠的“故山弟子空回首,葱岭唯应见宋云“。唐人李士元的“悔上层楼望,翻成极目愁。路沿葱岭去,河背玉关流……”于鹄的“葱岭秋尘起,全军取月支”,方干的“王将军”:“ 密雪曙连葱岭道,青松夜起柳营风”等等,这些诗人除了温庭筠,其他都不是很有名,诗也不是耳熟能详的那种,虽然诗中有所提及,按古代的交通条件,他们似乎也没来到这里的。
        汽车行驶在帕米尔高原上,海拔的忽高忽低也会带来种种不适,好处是这里的美景频频出现,会不断转移注意力。我们走的是喀喇昆仑公路,这条路号称“中巴友谊公路”,据说修这条路比独库公路付出的代价还大。它横跨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和帕米尔高原,穿越8座海拔超过7000米的雪山8座,8000米的雪峰4座,戈壁、雪山、草原、峡谷、湖泊、河流,各种绝美的景色在这里完美展现,最美的景点如:慕士塔格峰、白沙湖、喀拉库勒湖都在这条路上。
        白沙湖是第一个到达的景点,就感觉一幅让人震撼的画面猝不及防地来到面前:蓝天白云下一汪翠蓝色的湖水,清亮剔透,超凡脱俗,远处雪山环绕,那种素雅,圣洁之美,被称为帕米尔高原上的“蓝眼泪”。湖水平静的如镜子一样,一点波澜也没有,需要屏住呼吸去欣赏。沿着白沙湖前行还会经过喀拉库勒湖,它和白沙湖一样的让人震撼,是帕米尔高原的又一颗明珠。途中经过“慕仕塔格峰”,这是昆仑山的主峰,海拔7546米,山顶积雪终年不化,被誉为中国皇冠上的明珠,又被称为“冰山之父”。这里的天空是自带滤镜的,远远望去能看到雪山上雪崩一样的炸裂感景象,在蓝天下显得蔚为壮观。这让我忽然觉得“南疆看人文,北疆看风景”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自然风光足以美到让人哭。
        没想到的是,这座人迹罕至的高原上还有一个离边境线最近的县——塔什库尔干县(塔县)。塔县境内的“乔戈里峰”是中国第二高峰,仅次于珠穆朗玛峰,海拔8611米,帕米尔在塔吉克语中的意思就是“世界屋脊”。
        塔县也曾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这里有座始建于唐代的“石头城”遗址,石头城是中国三大石城之一,当地塔吉克人称石头城为“王者之城”。石头城地势险要,扼守丝绸之路中道和南道的交汇点,是连接南亚、中亚、西亚贸易的交通要道;也是佛法东传的中转站,石头城是唐玄奘取经归来驻足讲法的地方,他翻越帕米尔高原应该是从这个位置,这里海拔较低一些,并且也不算荒凉,从这座石头城可以看出当年的这里还算得上繁华。如今的石头城只剩下一个躯壳,由于整个山头都是石头城的遗址,所以告示牌上说不许游客踏出栈道,毕竟脚下的每一步踩踏的可能都是历史。石头城分为“外城”和“内城”,内城保留得还算完好,至少可以看出城的外形来,内城全部由结实的黄土修筑而成,一面相对完好的墙体上还有佛龛的痕迹。
        相遇石头城是这次“丝路之旅”的真正终点,这才是一个完美的句号。而精彩还没有结束,返回的路上还要再去一个景点——“盘龙古道”,当地人也称为“瓦恰公路”。盘山公路全长75公里,超过600多个弯道,海拔约4100米左右,黑色公路与土色山体的完美配合,加上远处连绵的雪山,奇特而壮观,成为一个自驾游经常炫耀的打卡地。
        “今天走过了所有弯道,从此人生尽是坦途。”
        神奇的帕米尔高原,这个令无数旅行爱好者青睐有加的地方,总会带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和视觉冲击……这里是距离天堂最近的“世界屋脊”,也是很多人难以抵达的梦与远方……                                            (待 续)
            作者单位:区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