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民间的习俗(下)
◎孙厚德
九、待客
民间待客事先须先发请柬,俗称“下请帖”,对方应邀后,须光临、要按时不误,这样做是对东道主的尊重,被视为是一种美德。对亲友的招待皆因事酌情而定,一般常客可不拘礼节,招待时饭菜略加改善即可。婚姻、生育等重大事情要设宴席招待,客人来时,主要须起身相迎,先让座,再敬烟献茶,用酒饭款待,客人应约赴会,要喜迎入门,男客之间一般先握手,女客一般不行此礼,就座时,客人及长辈居上座,主人与晚辈居下座。无论男席女席,须皆互相谦让、客气一番后才能入席就座。一般宴席都上冷盘热菜,须有鸡和鱼,取“吉”和“余”的谐音,婚宴等正式的典仪在上菜之前须先上“四干四鲜”。县境的东北部在举行宴会时,有“返席”的风俗,俗称“两半截”席,即一席菜用完后,将残席撤下,客人在门外稍微休息一会,再重新上酒布菜,请客人重新畅饮。无论“返席”与否,皆还至客人再三推辞后方罢酒用饭,宴席结束时,客人离走时先辞行,切忌不辞而别,恐使主人疑虑,客人告辞时,主人须礼送,让客人先行或并肩同步送至大门以外即为待客结束。
十、祝寿
民间有晚辈为年高的长辈祝寿的习俗,祝寿一般从六十六岁开始,民间有“六十六,吃块肉”的说法。旧时祝寿一般是亲朋好友提些糕点之类去看望寿星并吃顿饭即可,但是大都祝寿时,主家广邀亲朋,亲朋好友们则携寿糕、寿桃、烟酒、寿联等礼物登门祝寿,特别寿星在八十岁时,主人要设宴热情招待,有时还雇鼓乐班子吹拉弹唱,营造喜庆气氛,使寿者和前来祝寿的人都皆大欢喜,兴高采烈的散席。
十一、祭灶王
民间有祭灶王的传统习俗。民间祭灶王源于古人拜火习俗。《释名》说:“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在民间,一般称灶王神为“灶王爷爷”,家家户户都把灶王神供奉在灶头,灶王每到小年的腊月二十三,就骑马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人间善恶,民间流传着“腊月二十三,打发灶王爷上西天”的说法。这种礼仪在民间称为“送灶”或“辞灶”,这一天家家户户祭灶,祭灶的礼品一般用年糕、糖果供祭灶王。用清水草料为灶君之马食用,祭灶时,一面烧香磕头,一面口中叨念,请求灶王在玉皇大帝面前甜言蜜语,多讲好话,不要讲人间的恶事,回来时最好带些钱来分分,祭灶不仅是为了免灾,更重要的是祈福。祭完之后,将灶君神像揭下,与纸元宝一并焚烧,将灶王爷送上天,还得负责接回来,让灶王在除夕之夜携同其他神仙一起从天而降,灶君为诸神作向导,给千家万户带来吉和凶、福和祸。到了正月,诸神都返回天上,只有灶君还留驻人间,居于小小的灶头之上。继续伺察人间的善恶。灶君老爷正月初一从天上回来,家家户户又作祭礼,俗称“按灶”。按灶时尽量将丰盛的祭品供上,还要焚香礼拜以示恭敬。倘若在按灶时心不在焉,得罪了灶王爷,就怕它以后上天打小报告,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
据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皇大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有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上天禀报,于是就有了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小年”习俗:祈求来年平安和好财运。
给灶王爷上香是有讲究的,平时只上一柱香,当有求于灶王爷时要上三柱香,民间有“灶王爷,本姓张,无事不上三柱香,小童不慎把魂亡,今请您老把忙帮,把魂寻来附身上。”在小孩丢了魂后,把一木棍或大扫帚立放在灶王爷旁边,上面搭上丢魂者穿过的衣服,过一柱香的时间,取回衣服放在丢魂者的身上,睡觉一夜,醒来便好,最多不超过三个晚上,据说此法很神灵。
十二、建院盖房
民间建院盖房十分讲究,一般选择风水好、交通方便的地方建院盖房,建院盖房讲究方正,防止出现大头小尾或小头大尾的“棺材型”,垫地基定桩、垒墙角、上梁都要放鞭炮,有的还要上供,以求平安吉祥,正房(北屋)一般盖五间,条件差或地基不足的就盖三间,不是特殊情况不盖二间、四间或六间,大门一般走南门、西南门,一般不建正门和正南门,俗传,北门为“鬼道”,正南门是官家专用、庄户人家不敢走,在大门的正前方,要修筑影壁墙,厕所要建在“乌龟地”,即在大门的一侧,偏房的高度不能超过正房,但也要防止“二郎担山”,即正房高、东西两侧偏房都低,所以偏房一般都建在正房一侧,靠近大门,饭屋必须靠近大门,即“进门有饭吃”。
盖新房在上梁之日须置办酒席、燃放鞭炮、梁上贴上梁条。书写“太公到此诸神退,此日上梁百事吉”、门窗横楣上要贴“安门大吉”“安窗大吉”等红纸条。这样来款待建房工匠,俗称“上梁酒”,完工后则摆设宴席,庆贺喝“完工酒”,有的在开工建房的当日还有喝“开工酒”的。
十三、对骂
对骂就是两个村的人见面后就对着互骂,而且越骂越亲,不但骂后不翻脸,反而在对骂后还要被骂的人把先骂的人请到家里,喝酒吃饭、热情招待,酒足饭饱后还要高高兴兴地送出门去,并且客气地说:“欢迎您以后再来玩。”
崔寨街道的北赵村和回河街道西街村就有这种传统习俗,这种独特的怪习俗是怎样形成的呢?据两个村的老人说:两村有这样好的感情,并且互相对骂,是源于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两个村的村民之间有过“过命”的交情。据传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回河西街有两个因贩卖大烟、钢笔等走私物品,被日本鬼子押往济南处决,因当时济阳到济南只有一条官道,就是从济阳县城走黄河大堤再经过青宁村的北大寺,然后路过崔寨街到济南,当日本鬼子行至北大寺时,要停下来休息吃饭,在吃饭的空间,在北大寺当官的北赵村人偷偷放走了回河西街在押的两个犯人。不仅北赵村的人救过回河西街的人,回河西街的人也救过北赵村的人,当时在济南的老天桥上,日本鬼子押解北赵村一人在大街上游行示威后,下天桥后就要拉到刑场枪毙。正好押解的伪军中有一个人是回河西街人,听说押解的犯人是北赵村人后,走下天桥后就把北赵村人的这个犯人放跑了。就这样,两个村的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事后,两个村的人因友情深厚,见面后,因互相了解情况,便开始对骂,而且越骂感情越深,男的喜欢对方充爷爷、当爹,女的则喜欢对方充姥姥、当妈,对骂后两个村的村人无论到任何一村民家中吃饭都是常事,虽然两个村的人感情好,但是不代表外村人就可以随意冒充,在弄不清楚是不是两村庄的人不去轻易对骂,碰到认识的人直接骂就行,但一般不认识的人,要先确定身份后才能对骂。这种风俗现在只有五十岁以上的人还有互相见面对骂的旧俗,新娶进村的媳妇和大部分年轻人,则选择了文明的符合现代流行的交流方式。
十四、划拳
民间流行划拳的习俗。在饮酒的场合,两个人同时伸出一只手,用攥好的拳头和伸出一到五个手指头,表示从零到五这几个数字,与此同时,嘴里喊出从零到十的数字,如果两个人伸出的手指表示的数字相加与其中一个人嘴里喊出的数字相同,那么这个人就算赢了这一拳,输的人喝酒。一:要喊成“一心敬你”,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二、要喊成“哥俩好”,表示与对方的关系亲密;三:一般要喊“三星高照”;四:要喊成“四红四喜”或“四喜来财”,表示吉利的意思;五:要喊成“五魁首”;六:要喊成“六六大顺”;七:要喊成“巧到七”或“七巧”,意指牛郎织女七月七日天河配;八、要喊成“八仙过海”;九:要喊成“快喝酒”,也有简单的喊成“快”的;十:要喊成“满堂红”或者“全到了”。划拳的最大优点在于适用面广,不受文化水平高低的限制,其技巧性较强,给划拳者留有神机斗智的余地。而且划拳须喊叫,容易让人兴奋,极富竞争性。以简单、便捷的方式来娱乐饮酒各方,可以达到烘托气氛、促进友谊、活跃情绪的效果。
十五、回民习俗
回民习俗和汉民不同,回民相见时,辞别要互道“赛俩目”(真主的平安在你上),受人馈赠或乞讨受施舍必道“赛哇卜”(求真主回赐与你),以致谢忱,见面喜“拿手”(双方两手交互胸前平握、口诵赞主赞圣之辞),每逢节日礼拜完毕,参加者均列队轮流“拿手”。朋友们一经“拿手”,一切摩擦、隔阂均示消除。
回民人死后被称为“无常”、故先行报丧,迅速通知亲友。对死者,须先净身(伊斯兰教称洗买依汰),由阿訇念“托哈”,洗后用三丈六尺长的白布将尸体裹起来,放入“塔卜”(由底帮、盖三件组成的木制殓具,公用。可分解搬运,组合使用)。出丧称为“发送人”,并举行宗教仪式、亡人的近亲轮流端经,由阿訇、海里凡分别诵读,完后由众人为亡人念祈祷词,然后用架子将“塔卜”抬往墓地下葬。回民墓地不看风水,墓穴南北向,亡人一律头北面西,坟外用黄土筑成长方驼峰形,次日“走坟”,再往后七日 、四十日、百日 、周年、三年、五年及其它整数十年及冥忌日等均要持“油香”上坟,同时请阿訇走坟念经,此俗至今还延续尚存。
回民还有过开斋节的习俗。开斋节,又称大百代,也就是教历年。时间在教历10月1日,即每年的把斋月(9月1日入斋,斋期一个月)结束后,参加节日会礼者用净水沐浴,然后在领拜人带领下集体举行“天命拜”和“当然拜”,有的还要做“圣行拜”和“副功拜”。此日,家家户户炸油香赠送亲邻好友,有的还要请阿訇念经走坟,缅怀死者。 作者系区退休老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