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抗洪抢险的109天
1949年,是新中国成立后遇到的第一个黄河大水年。从农历七月一日到十月二十日,长达109天的伏秋大汛期,黄河上游形成7次洪峰。济南洛口站出现每秒6000立方米以上的洪水,持续时间长达40余天;其中9月22日,流量高达每秒7410立方米,水位30.70米,超过1937年东营麻湾决口时水位0.43米。
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全县党政军民齐动员,人力物力集中用到防洪第一线。整个汛期,共有 10718人投入到抗洪斗争中,动用运送物料铁轮大车5356辆,牲口9671头。这场一万余人参加的总战斗,经历了三个紧张的战役。
战役一:朝阳村至董家道口河段抢险战
大水一来,洪水主溜就直冲朝阳庄险工段43号至47号坝,上首扫边溜直冲20号坝。县黄河防汛指挥部从8月14日开始调度指挥全县力量,昼夜支援该河段的抢险。用于此处抢险固坝的秫秸柴料100多万斤,木桩 16000多根,大绳4000多条。经过紧张施工,严防死守,坚持半月之久,终于平稳度过洪峰期。
但到9月23日又发生新的险情。黄河对岸土城至卞家、王常家一段陡滩的严重坍塌,导致洪水溜势发生逆转。最后卞家、王常家、石家、西邢家四村全部坍到河里,使河道堵塞数百米,致使济阳一方岸段溜势由 27号坝迅速下延脱溜,下首滩地变为河身,使本来是平工的53号坝以下坝段成为险工。面对新情况,集中奋战,才化险为夷,使险工全部摆脱危险。至此,新中国成立后济阳河段的首次防汛抢险战役告捷。
战役二:张辛险工段抢险战
张辛险工段是个很险要的河段,24号、26号坝为该河段的两大主坝。洪峰期间洪水溜势直捣坝头,将24号坝下根石淘空,使该坝上跨脚塌入水中,出现决口迹象,面临决堤的危险。指挥部立即组织抢护,先用层柳和层石将坝上跨脚呈倒月牙状铺起,然后用柳枕挂帘子的办法将全坝裹起,连挂了两层,堵塞了有决口迹象的地方。
8月21日,该坝出现急剧向下蜇沉,当天下蜇了 5米。指挥部连夜组织600多人的抢险队投入抢险,实施抛石抛土维护坝根。共抛石100多立方米,土麻袋若干,保全了24号坝。未料此险刚除,彼险又出。20号坝的砖护沿和26号坝亦相继出现蜇沉裂痕,急需抛石维护。约需石料400立方米,但该处险工石料只剩300立方米。于是求援省防汛总指挥部,从济南组织船只紧急调运石料,满足了急需,保住了此处防洪工程的安全。
战役三:高纸坊至谷家段抢险战
该河段的抢险,从农历七月初开始,历时40多天,日夜不息施工有20余天。在最紧张的时候,每天都有军民上千人参加抢险,共抢护坝头40余段,抢险长度超过4里。
9月8日,谷家险工的12号、14号坝连续下蜇,堤身石头仅露出水面0.3~0.4米,眼看河水就要漫溢。经迅速抛石,才使堤身石头露出水面达到1米。但第二天又全部下蜇下去,水溜上提下延,极不稳定。随着大水日益上涨,整段坝头危在旦夕。指挥部当即决定,继续抛投石料1500 立方米,动用柳枝120万公斤,绳子6000条,实行抢修抢险。老天偏不做美,下起连阴雨,给施工增加了许多困难。但抢险队伍风雨不停连轴转,整整奋战12昼夜。有的民兵三天两夜未合眼,坚持在抢险第一线。尤其是20号坝的两次抢险,更是对济阳人民的考验。9月16日早晨,仁风区岳李乡接到县政府电话,立即派人增援参加20号坝的抢险。200人的增援队伍,15 里的路程,一个半小时就赶到了抢险工地。当时的立功小报表扬他们说:“听说要抢险,跑步到险工,半天未吃饭,还要加油干。”
经过上下齐努力,谷家险工段在汛期,从12号坝下延到40号坝,普遍进行了抢修,确保不出现决口,而且还在抢修技术上进行了创造改进,用柳包石代替石料,解决了石料不足的问题。
(来源:《柳岸行吟》《济水之阳·黄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