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30 更新时间:2024-07-29

却道天凉好个秋

◎杜秀香

        公元1127年,金人南渡,金太宗完颜吴乞买的铁蹄踏碎了北宋的山河。中原半壁江山成为金国的领土,“靖康之耻”成为宋朝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
        在济水的南岸,金国统治的济南,荷花开了又落,柳絮纷纷扬扬飘荡了十几年。公元1140年,金国完颜宗弼背弃盟约帅军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在郾城大败金军,史称“郾城大捷”。本以为就此收拾旧山河,直抵黄龙府的岳飞却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召回,成为千古遗恨。同年,济南一户姓辛的人家诞生了一个小男孩,祖父为他取名辛弃疾。
        辛弃疾一生的脉络很是清晰,山东生活20年,南方做官20年,江西归隐20年。他亲历过战场的金戈铁马,见识过官场的勾心斗角,也倾听过乡村的蛙声一片。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传奇般的存在,独兼大将军、大文豪的头衔。
        回望他的一生,山东生活的20年是他最快乐的时光,也是他“恢复中原”的理想开始的地方。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朝为官,内心却一直埋藏着南渡归宋的愿望。为让子孙不忘宋金之间的仇恨,每每闲暇之时,祖父都会带着他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祖父还为他请了名师刘瞻教授学业。历史的洪流中,他逐渐长大了,文才武略都表现出惊人的天赋,“恢复中原”的信念,也随着时光长进了他的骨肉与热血中。“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天纵奇才的少年在等待着属于他的时代。
        十四岁,辛弃疾乡试中选,他得到了去金国都城燕京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他此去的目的不是金榜高中,不是入仕为官,而是搜集情报、勘察地形、侦查情报。没有无心插柳的故事,只有不出意外的落榜。三年后,他又一次借科举考试来到燕京。两次007式的任务执行,让他对金人统治区的山川地势、军事布防,甚至政治矛盾有了深入的了解。正是有此经历与阅历,才有了后来他上书宋孝宗时著名的军事论文《美芹十论》和《九议》,也正是由此,他对后来宋金之间的战争都有着未卜先知的清醒预言。
        公元1160年,祖父辛赞去世,他决意南归。第二年九月,金主完颜亮率领60万大军分四路举兵南下,打算百天之内灭掉南宋。七百多年后,与完颜亮同样不知天高地厚扬言三个月拿下中国的日本,遭遇了同样的打脸。中原的豪杰义士纷纷起义,辛弃疾毫不犹豫加入了声势浩大以山东耿京为首的起义军。耿京非常器重他的才识,让他做了掌书记,并保管起义军大印。然而,一场信任危机也就此发生。与辛弃疾一起投奔义军的还有他的僧人好友义端,此人虽法名中带有“义”字,为人却委实不义。一天,义端偷偷跑了,顺手牵羊拿走了起义军大印。耿京暴怒,对辛弃疾也产生了怀疑。有口难辩的辛弃疾立下军令状,三天之内拿回大印,否则甘受军法处置。一人一骑,在前往金国的必经之路上截住了义端。据《宋史》载,面对杀气腾腾的辛弃疾,义端跪地求饶:“我识君真相,乃青兕,力能杀人,幸勿杀我。”辛弃疾不为所动,一剑杀死义端,拿回了大印。作为一个英雄的决断、胆识和英勇,让他在起义军中名声大振,崭露头角。
        然而,人生的转折总是来得那么突然。公元1162年,辛弃疾南渡临安。他劝说耿京率起义军投奔南宋,与朝廷联合抗金。闰二月,与宋高宗见完面的辛弃疾满怀豪情壮志,带着朝廷的任命和文书踏上了北归之路。行至海州,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传来,耿京被叛徒张安国出卖,死于非命。起义军群龙无首,解散了。又是一场信任危机,如何做才能完成他对宋高宗的承诺?如何做才能取得南宋对他的信任?他选择了带领五十人勇闯山东济州金军敌营,一人一骑砍了张安国的脑袋,向南宋朝廷递上了一纸投名状,也为自己的传记添上了最富英雄浪漫主义色彩的一笔。北方二十年的峥嵘岁月,随着他的南归画上了句号。许多年后,已经老去的辛弃疾追忆这段岁月,挥笔写下了一阙《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22岁的少年英雄带着传奇式的开场正式踏进了南宋的政治中心。彼时意气风发的他不会想到,南方做官的二十年将是他仕途一帆风顺的二十年,却也是他壮志难酬的二十年。同年五月,宋高宗退居二线,开始享受太上皇富贵安适的生活。宋孝宗赵昚对金国态度强硬,一时之间,举国上下充满了恢复中原,一雪前耻的主战气氛。刚刚步入南宋官场的辛弃疾热血沸腾,接连上书提出分兵杀戮的方法。然而,他的计策并没有被采纳。刚刚南归的他并不知道,他的一腔忠诚和热血被打上了“归正”二字。归正,意为弃暗投明。南宋朝廷依然对他多了一份疑虑,少了一份信任。
        公元1163年,南宋对金作战大败于符离集,史称“符离之败”。南宋又一次向金国求和,签订下《隆兴和议》。战败的低落,对金的畏惧,让“北伐”成为了遥不可及的梦。辛弃疾站出来,接连上书10篇关于抗击金兵的军事论文,这就是史上著名的《美芹十论》。“天下无难能不可为之事,必有能为可成之人。”他的上书得到宋孝宗的赞赏,却改变不了南宋主和派占据上风的现状。此后八年时间,辛弃疾一直担任地方小官,远离军务。主战的范邦彦非常欣赏辛弃疾的志向与才气,将女儿许配他为妻。举案齐眉,安乐平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生活,可辛弃疾是立志恢复中原,胸怀报国理想的人,温柔乡磨灭不了他心中深深镌刻的“北伐”梦想。
        公元1170年,天空终于透出一丝光亮。宋孝宗召见他抗金北伐。面对宋孝宗的急于求成,辛弃疾却告知皇帝此时并非北伐的时机。不久,他调回临安,任司农寺的主薄。升职了,却不是他期望中统兵的将领。在临安繁华的灯影里,他写下了那首有名的《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伤心人别有怀抱,在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里,他寻的不是佳人,不是爱情,而是自我,是理想。
        公元1172年,辛弃疾又升职了,调任滁州做知州。第一次做一个地方的一把手,他还是怀着激动的心情赴任滁州。眼前一片荒凉的景象还是让他深感悲哀,欧阳修《醉翁亭记》里优雅的滁州荡然无存。他减免赋税、招募流落在外的百姓回乡,加上当年的风调雨顺,不到半年,滁州恢复了往日的繁华。就在一片繁华安乐中,他向朝廷上书,做出了“仇虏六十年必亡,之后国家之患始忧”的预言。历史完美印证了他的预言,六十年后,南宋联合蒙古灭金,又四十五年后,蒙古将南宋灭亡。“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可惜,当时没人相信他的预言,而当预言成真之时,他早已不在。
        两年后的南京,辛弃疾登上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幽怜自独的他将满腔抱负不能施展的愤慨、失意、悲壮、惆怅倾诉于词句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众人皆醉我独醒,他的悲哀恰恰是他对时局的清醒,超越了他的时代,也超越了和他同时代的人。
        公元1175年,湖南菜寇作乱,朝廷屡战屡败,焦头烂额。35岁的辛弃疾升任江西提点刑狱,奉命讨伐菜寇。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他一举荡平菜寇。本以为有了平寇的功劳,他能离着理想更进一步,可朝廷的任命下来了,调任湖北襄阳,做转运判官。当然,又是文职。“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从28岁到41岁,十三年间,他调任了十四任官职,频繁的调任,让他很难有大的作为和建树。
        时间来到公元1179年,暮春三月,他前往湖南任职,同僚长亭相送,他感伤眼前的别离,更感伤岁月的流逝,挥笔而就:“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他不知道,即将到达的湖南之地,是他事业的高峰之地,是他金戈铁马入梦之地,更是他仕途埋下祸根之地。当时的湖南,农民起义频发,在宋孝宗的支持下,他开始大刀阔斧地建造营寨、招兵买马、强化训练,建立起一支可以亲自指挥的精锐部队“飞虎队”。这支部队一直到南宋末年,都是湖湘一带远近闻名的铁军,人称“虎儿军”。“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晚年的辛弃疾写下此句时依然豪气干云。
        正所谓“福祸相依”,湖南治军成为他被同僚弹劾和排挤的把柄与借口。公元1181年,辛弃疾时任江西安抚使。在上饶市带湖旁,他建了一座相当豪华的庄园,取名“稼轩”。就像有了“东坡”,然后苏轼成为了苏东坡。有了“稼轩”,辛弃疾成为了辛稼轩。这两个字,就此永留中国文学史。就在当年,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从此开始了江西20年的隐居。
        稼轩庄园闲适的生活,优美的环境,让他看到了战场、官场之外的田园风光。“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然而,乡村的宁静并没有熄灭他心中始终澎湃的激情,他的血依然是热的,他的理想依然是燃烧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没有想到,江西的隐居生活一过就是二十年。
        英雄迟暮,他还有机会纵马奔驰,挥戈北伐吗?没人回答。酒,成了他寂寞生活里的调味品。有人统计,辛弃疾620多首传世词中,涉酒词多达353首。“东篱多种竹菊,待学渊明,酒兴诗情不相似。”“昨夜松边醉卧,问松我醉何如?”除了酒,他生活里还有朋友的陪伴。“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他与陈亮诗书往来,相互唱和,留下了鹅湖书院,瓢泉共饮的佳话。
        公元1203年,已经63岁的辛弃疾接到了朝廷重新起用他的诏令,奉命出任镇江知府。镇江乃北伐前沿,辛弃疾兴奋之余积极备战。第二年,宰相韩侂胄为了邀功,准备与金作战。辛弃疾与韩侂胄对北伐之事产生了歧义,他预言北伐必定失败。公元1205年,北伐战争即将打响,辛弃疾却成为战争的旁观者。他来到北固亭,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公元1206年,南宋对金宣战,史称“开禧北伐”。战争的结局,不幸被辛弃疾言中。
        公元1207年九月初十,在大喊几声“杀贼、杀贼”后,辛弃疾病逝于家中,终年67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他终究没有做成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将军,却在宋词的世界里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赢得了词坛飞将军的美誉。
        幸焉?呜呼!稼轩不幸词坛幸!    
      作者单位: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