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8 更新时间:2024-08-28

曲堤潘家村与邹平码头镇延东村延安村的渊源

◎潘美冬

        在滨州邹平市的码头镇,有延东、延西和旧延安三个相邻的村庄,这三个村庄离黄河很近,这里民风淳朴,热情好客,邻里和睦,静静矗立在黄河南岸,显得静怡,祥和,掩映在一片片树林中,其实这三个村庄在多年前是一个,与曲堤街道潘家村有很深的渊源,可以说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兄弟村。   
        据传,明洪武三年(1370年),有潘左、潘右两兄弟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徙至河北枣强,后由枣强迁徙到现在的曲堤街道(关于济阳、商河、章丘、邹平等一带地区的人口是否来自河北枣强有争议),定居下来,也就有了现在的潘家村。过了多年以后,潘右(也有说潘右之子)离开这里,往东到了现在的邹平码头镇,在黄河南岸安居下来,由于此处旁边是官盐航运码头,水路便利,导致后来更多逃荒流浪的人来此定居,逐渐形成了一个村落。多年以后此村有了一个自己的村名——延安,有延续安全之意。
        又经过了很多年,延安村人口越来越多,就形成了一个有很多姓氏的多人口村镇。因为紧挨着官盐航运码的缘故,商贾云集,后来竟有“七街八巷七十二胡同”和“一日两市”的说法。一条官道自南向北,经过小郭、孟家、码头,直抵延安村。村旁有香火旺盛的水母娘娘庙和八百多斤的铜神像庇佑着这个村庄,络绎不绝的盐运队伍路过延安村,给这里带来越来越多的人流,也激发出了蓬勃的商机,延安村与九户、青城、旧城(现在的台子)、孙镇并列为齐东五大镇。这条连接古黄河(大清河)的盐运官道,为延安村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黄河里行船之人路过此地,会看到村头有一巨大石臼,旁边有一棵高大参天的钻天杨,就形象地称为“杨杆”,这也成了延安村的别称,村里的集市被称为“杨杆集”,当时当地人都说去赶杨杆集。村里依靠在古黄河岸边的优势,有人做起了跨河摆渡的生计,方便了河两岸居民的往来。娘娘庙里的钟声和更鼓也成了行船人到此赖以判断时间早晚及方位地点的依据。有经验的船老大常常把这个高大的钻天杨当作来往泊船和通行的导航标,久而久之,这棵大杨树也就成了延安村的“形象代言人”,也是延安村一张闪光的宣传名片,以至于这棵高大的杨树枯死以后成了树杆,也没人将它砍伐,依然让它矗立在村头,因此后来一段时间里,“杨杆”成了延安渡口的代名词,也成了延安村的别称,导致说起杨杆,人人皆知,可说到延安,知道的不多,现在在潘家村还有一句俗语“小街子过河是杨杆”。
        延安村后来成了新延安镇,后改名章丘北镇,再后来以邹平县之齐东镇和章丘北镇合建齐东县,章丘北镇改为延安镇,旧志里称旧延安镇。《山东通致》记载“延安城,县西延安镇,一云南燕时所筑”。1958年并入邹平县,该村原来在黄河边,大堰以里,1977年由黄河大堰里迁到堰外,分为延东村、延西村和旧延安村(也称旧安村)三个自然村。三村共有人口2596人,有潘、郭、马、王、康等姓氏,延安村周边的潘桥村、潘家村、邵店村的潘姓都是由当初的延安镇分离出去的,属于同宗同脉。现在潘家村的人到了这三个村,说起来是潘家的,延东、延西和旧延安的潘姓人都会格外热情,说是老家来的人,足以看出血浓于水的亲情。
                                                                                               作者系城区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