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1 更新时间:2024-09-02

乡 邻

◎马德水

        人行千里在尘世间,莫过于那些乡邻与人情。乡邻、人情,如同梦中徜徉的情思。曾经与乡邻乡亲和童年的小伙伴共同度过的那段珍贵岁月,早已牢固地根植于记忆里。
        在美丽古老又文明的乡村,这片土地上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淳朴又善良的人,他们就是家乡的乡亲。他们不拘小节地谈笑风生,好像早已忘却恩怨,心里只有善义和淳朴。
        每当黎明破晓,东方刚泛起鱼肚白,乡邻们早已习惯地带上农具出现在田间地头,有说有笑地劳作。一起耕耘,一起播种,一起管理,一起收获。任凭晶莹的汗珠在脸上、背上滚散,也从不在乎。蚊虫咬破肌肤,他们全然不顾。劳作累了,就坐在田埂上歇憩一会儿,抽支香烟,一起谈谈农事,或者交换下使用农具,乐呵呵地继续劳动。他们早已成为血脉相连,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在这片土地上,头顶烈日,脚踏黄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早已成为他们心中无形的约定。
        生活如花,姹紫嫣红;生活好歌,美妙动听;生活如酒,芳香清醇;生活如诗,意境深远,绚丽多彩。我喜欢明媚的阳光,它给邻居带来温暖和希望,在阳光下邻居可以闲聊,尤其是老人和孩子们都有他们的一片天地。每逢春秋两季农忙时节,乡村到处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息。六月流火,虎口夺粮,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上阵。拔麦子,抢屯场,推着独轮小车往场院里运麦子,有时还会肩挑人扛,这种活计最需要的便是人手。在场院里,每逢摊场堆麦,不用招呼,只要临近晒场有人瞅见,便会主动拿起叉把扫帚前去搭把手。拉话闲侃间,金黄的麦子便摊满了晒场。中午头,火辣辣的烈日把场院上的麦子晒得烫手,人们套上老牛拉着笨重的碌碡,围绕场院在麦子上转圈圈碾压,如果老牛不得闲,人加人三五个拉着碌碡在快要没膝的麦场上碾压。忍受着无情太阳的曝晒,脚下踏着滚烫的麦秸,热得浑身淌汗。男人们的脸上、前后胸,豆大的汗珠一个劲地往下滚。女人们的上衣被汗水湿到了腰间,红红的脸颊上总是透露着几分傲气和坚韧。小孩子个个也不示弱,你追我赶,挥汗如雨,摸划的小脸上横一道竖一道的,满像京戏中的大花脸,他们从小经受着吃苦耐劳的锤炼,延续着乡村人老一辈的坚定意志。人们争分夺秒,来往穿梭,热火朝天。若逢降雨骤风,相邻总会从不同的地方奔来,或健壮的男人,或苗条的女人,或憨厚的老汉,或活泼的孩子们,大家各显身手。如果谁家的人少,人手多的会毫不犹豫地主动去支援人手少的一方。一个信念,粮食是乡下人的命根子,一定要确保小麦颗粒归仓。
        中秋前后,正是收割谷子、豆子、掰玉米棒子、拾棉花、刨地瓜的季节。与麦季不同的是,没有几个年轻力壮的劳力,那黄澄澄的谷子、灰溜溜的豆子、白花花的棉花,很难在三五天内收割运到场。好在乡里乡亲的邻居们在长期以来的劳动实践中,早就谙熟互相合作的必要性。清凉的早晨,沐浴着明媚的秋日,五六个青壮男女劳力,手持锃亮锋利的镰刀下地了,后面紧随着身穿五花八门衣服的主妇和孩子们。田地里,男女青壮力三人一帮开镰,领头的用谷秸打榣子,刹尾的把谷子捆成一个个的排成行。时断时续的说笑声,镰刀碰触谷子秸的嚓嚓声,还有那颇富节奏的脚步声,直接融入到丰收的喜悦声中。
        他们不光是在生产劳动中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在日常生活中更有人情味。东家借了西家的犁耙,西家用了东家的耩子,你摘了我家的小枣,我拔了你家菜园的大葱,都是极平常的事。更有大方点的,还会主动将自家田间地头种的蔬菜送上门来。一年夏天,村西头李大娘院子里种的冬瓜喜获丰收,在销往集市上的同时,一向乐善好施的她还不时给左邻右舍送上一两个尝鲜。最难忘记五十多年前,村北头五保户孙奶奶,老两口都八十多岁了。有一天,颤颤巍巍的孙奶奶走进俺家院子,抖抖索索地解开包裹了好几层的土布巾,露出几个硬棒棒焦黑的小菱角。小菱角的味道如何,我已经记不得了,但老人那双枯瘦如柴的黑手,还有那层层叠叠的粗布巾,多年以后却仍然在我眼前时时闪现。
        邻里之间虽然没有像亲戚之间的血缘关系,但是相处时间长了,也会有唇齿相依的关系。大概是我四岁的时候,在一个冬天的上午,我从睡梦中醒来时已经是9点多钟了,我爬下坑憧憧憬憬走到院里,却找不到妈妈,我的心中不由地打了一个寒战,急忙喊“妈妈,妈妈……”我又找到厨房,可还是不见妈妈的影子,我害怕极了,就放声大哭起来。不一会儿,我听到了一阵阵敲大门的声音。“是妈妈回来了!”我想也没多想就快步来到大门内。我刚想问:“妈妈,你去哪儿了?”却发现站在门外的是一张好像熟悉的面孔,“你,你是谁呀?”我小心翼翼地问。“我是对门的张奶奶,怎么哭得这么伤心啊?”她关切地问我。原来,我撕心裂肺的哭声惊动了对门的邻居,我告诉了张奶奶前因后果。张奶奶半信半疑地问:“怎么会丢下孩子出门呢?”“你知道她去哪里吗?”我使劲摇摇头。“没关系,你妈妈一会儿就回来,你先来俺家吧!”说着她把大门打开,弯下腰用一只手拎着我,关上大门,走进了她家的院子。一进屋门有一个老爷爷坐在火炉前往炉膛里填煤块,见我们进来了,马上站起来热情地招呼我:“来,来坐这儿,这儿暖和。你叫什么名字啊?“我叫二小。”“你饿不饿?”我这才想起来,我还没有吃早饭呢!于是我捂着肚子,微微点了点头。“老伴,快去盛碗面汤来!”爷爷急忙说。“好!”张奶奶冲着我笑了一下,快步走进里屋。老爷爷见我一直盯着他,就明白了我的心思:“噢!咱们是老邻居了,我姓张,你就叫我张爷爷吧!”“面汤来了,自己会吃吗?”张奶奶问,我高兴地点了点头,同意自己吃。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快到中午了,张奶奶正准备做午饭,门外传来“张大娘,您看见俺家二小了吗?”原来是妈妈来了!“张大娘,谢谢您了,上午公社召开紧急会议,却忘了家里的孩子!”“你也太粗心了!”张奶奶有点指责的语气说。“妈妈!”我急忙跑过去。“谢谢您二老!”妈妈顾不上怜爱我,连忙道谢。“不用谢,都是邻居嘛!”顿时,屋子里充满了和谐的笑声。
        事隔十几年,一个星期六因事回家,我走到大门前时发现大门锁着,我也没有钥匙,这可怎么办呀?爸爸已去外地,妈妈去什么地方了呢?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大门前直跺脚,差点就要哭出来了。这时背后传出一句轻轻的带着亲切感的话:“小秀才,你怎么了?和张爷爷说说,或许我能帮你。”听到这话,我好像抓到救命稻草一样,一股脑儿把事情的经过全部抖露出来。张爷爷听后便说:“啊!那你到我家来吧!我保证你吃得饱饱的按时回校,快进来吧!”我当时因为十分着急,没表示感谢就进了张爷爷的院子,走进张爷爷的堂屋,屋内敞亮,摆设讲究,古色古香,让我感叹不已,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带着舒适和温馨。“快坐吧,别站着呀!你有一两年没有到张爷爷家里来玩了吧?”我低着头不好意思直面张爷爷,只是说:“张爷爷,我现在长大了,要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不能再像以前那么贪玩了。”我心中好像打翻了五味瓶,是感动,是兴奋,还是懊恼。张爷爷高兴地说:“难得你有这样的想法,好样的。”话音未落,张奶奶端着一碗香喷喷的白菜豆腐汤走进堂屋,热情招呼我:“快坐下吃吧!你张爷爷怕你迟到,一个劲敦促我抓紧时间,没来得及准备,你就将就将就吧!”我也许是饿极了,说了声谢谢张奶奶、张爷爷,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吃饱喝足后,张奶奶又塞给我十元钱说:“路上不要慌,慢着点!”我接过钱,眼睛中闪出了泪花,说了不知多少遍,谢谢张奶奶,谢谢张爷爷,便离开了张爷爷家。
        在回学校的路上,我思绪万千,张家两位老人从小就待我好,邻居之间一不沾亲,二不带故,为什么会这样的热情呢?原来是上一辈人早已搭起了这么美好的一座桥,一座饱含情谊的纯真乡邻桥。
        张爷爷是名老八路,身上还留有日本鬼子的炮弹片;参加过解放战争,左臂上留下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刺刀痕迹;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右脚被美国佬的飞机炸弹致残。他浑身伤疤累累,是一个战功卓著的老英雄。张爷爷不居功,不愿留在大城市享受清福,自愿回到家乡当农民。他担任村干部30多年,一心一意带领乡亲们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乡亲们亲眼目睹了这位老英雄艰苦奋斗带领乡亲们改碱治沙,植树造林,把荒凉的沙丘地变成了一片绿州。乡亲们没有忘记他,他大公无私,任劳任怨,全心全意为了乡亲们,奋斗到生命的尽头。
        如今,张爷爷和张奶奶已去世多年了,他们那种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永远激励着一代人。这不仅仅是他们对我的关爱和帮助,更因为他们让我对乡邻有了新的见解,我有一个好乡邻。
        几千年来,邻里和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先人们也一直做着亲身示范。时至今时,邻里和睦也成为我们现代社会努力追求的目标。中国历史上流传着不少邻里和睦的佳话。明朝礼部尚书杨翥,居住在京城,喜欢骑毛驴代步。他对毛驴特别偏爱,每天早上上朝回家都要亲自为毛驴擦洗梳理,生怕毛驴受什么委屈。而杨翥的邻居是一位老人,他老来得子,对这个孩子自然疼爱异常。可是这个孩子有一个毛病,就是听到杨翥的毛驴叫就哭个不停,搞得全家都不得安宁。于是,老人就和杨翥说了这件事。向来爱毛驴的杨翥二话没说,就把毛驴给卖了。
        这段佳话正是邻居间和睦的最佳印证,邻里之间需要体谅和包容,人人都要尽力维护融洽的邻里关系。当然,你尊重了你的邻居,必然也会得到同等的尊重。
        唐代诗人云:“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杜甫与邻翁都可以饮了,你是否也有打算敲敲隔壁从来不被你问津的房门呢?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通过沟通来拉近的。当我们左邻右舍谈话时,需要用真心去沟通,而不是带冰冷的面孔去交谈。正如老话说的,但若你有一颗火热的心用来当催化剂便已然足够了,热忱之心不外乎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何为“邻里”呢?《说文》称:“五家为邻。”《周礼》又称:“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这大概说的就是离得近的五户人家被称为邻,彼此离得很近,大家接触多了,也变得情同手足。古时有句讲得好:“远亲不如近邻。”亲人再好可远在他乡,远不及邻居的近在咫尺。亲,是生而相连的;邻,却是距离的牵伴。两户人家关系和睦融洽,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古往今来的事例已证实,人一定要厚道、豁达、宽容,无论对谁都要以诚相待。凡世的喧嚣和明亮,世俗的快乐和幸福,如同清亮的溪涧,在风里,在我眼前,汩汩而过,温暖如同泉水一样涌出来,我没有奢望,只祈祷乡亲乡邻幸福快乐。(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画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