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达家门口!济北街道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
编者按:建设“15分钟就业服务圈”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将基层就业服务融入党建、党建引领基层就业工作的重要手段,是新时代民生部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举措。近日,济南日报专版介绍我区社区“微就业”创新性服务,从社区服务、技术支持、组建人才等方面对我区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做了全面深入的报道,现将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15分钟,可以吃一餐早饭,可以慢跑两公里,可以出门采购当天的新鲜蔬菜……在很多济阳区居民的眼中,15分钟还可能是一个通勤路程的时间。
一位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居民向济南日报记者解释,在他们这里,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求,寻求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帮助,找到一个通勤距离短且时间自由的工作。他们管这叫“微就业”。
社区来了“合伙人”
“微就业”的“微”体现在哪?济北街道澄波社区给出了答案。
10月21日上午,在澄波社区三楼的一处场地内,十余名中老年人正围在一起聊得热络。他们手中,忙着各自的活儿,那就是用柳条编制各式工艺品。首饰盒、花瓶、收纳箱……很难相信,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出自一群“入门”并不久的老年人。
坐在大家中间的,是市级非遗传承人张德兰。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该社区的“合伙人”。合伙做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社区提供场地,合伙提供技术和销路,教社区居民加工产品,增加收入。
像这种没有公司来运营,单靠社区搭建平台的就业方式,社区工作人员管这叫“微就业”。澄波社区党委书记张晓菲向记者解释了“微”的含义:“这种就业方式具有生产规模小,工作时间短的特点,所以我们叫它微就业。目的是通过这种特殊的就业方式,让像家庭妇女、中老年人等群体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加家庭收入。”
澄波社区辖区内学校较多,所以很多家庭中有专门负责照顾孩子的妈妈或者爷爷奶奶。他们中有不少人曾向社区反映:“平日里接送完孩子,剩下的时间还很多,有没有时间自由点的工作适合我们做?”
居民的诉求都被细心的社区工作人员记在了心里。在济阳区人社局的指导下,澄波社区开始为居民提供就业创业服务。
微就业嵌入“小生态”
“深入群众收集诉求,真正洞悉到他们的就业意愿,再结合市场需要,精准施策,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济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共就业服务室主任白振国说,近年来他们在全区范围内,聚焦就业结构性矛盾,制定了“社区微业”工作计划,很多社区都在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通过不同的形式来为居民解决家门口就业问题,比如建设“社区微业”就业驿站,依托“城镇公益岗”成立社区“就业管家”等等。而澄波社区采取的“社区合伙人”的形式。
对于澄波社区来说,像张德兰这样的“合伙人”,除了能带来技术,还能为生产出的产品找到销路。现在这一柳编工作室虽然不大,却让130多位中老年人找到了归属感。来到这里后他们发现,除了窝在家里打发时间,生活还有另外一种选择。70岁的菅秀鹏老人,退休前是外贸公司的手工艺工人,如今在柳编工作室里已经成了技术带头人。她告诉记者,现在走路十来分钟就到,聊着天就把活儿干了,看着自己做出来的产品卖出了价,她格外高兴:“没想到人老了又找到了价值感!”
小小的工作室,没有什么“企业文化”,干着活儿、聊着家常,就能把人心凝聚到一块。
在张晓菲看来,社区就像一个“小生态”,微就业嵌在这个系统中,让整个生态实现了循环。“小范围也可以激发出大的服务效能,我们计划将这一经验复制到更多就业业态中去。”
就业圈也是“幸福圈”
采访当天,另一位“社区合伙人”——家庭收纳师付文静来给社区的“宝妈”们授课。了解到这一职业目前有着很好的就业前景,且工作时间自由、很适合家庭妇女从事,澄波社区策划组织了一系列培训活动。他们将活动海报发到居民群中,一晚上的工夫就有几十位“宝妈”报名。
社区居民高红燕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成为一名专业的家庭收纳师。“我特别感谢社区开设的培训课堂,现在我既可以工作又可以照顾家庭,有一份收入,心里也更有安全感。”说起生活的变化,高红燕的幸福感溢于言表。
现在张晓菲正在计划进一步丰富微就业的业态,其中有一个是面向社区男性居民的。“我们社区有不少掌握维修技能的人,正好大家生活中也有不少这样的需求,我们正在搜罗人选,准备组建一个队伍!”
在济阳区,很多基层工作人员融入网格,深入村居、摸排群众的就业需求与求职意向,持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量。济阳街道以社区为中心,建设了“微创空间”“创业街区”“社区就业驿站”,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和社区乐业“微生态”,解决好群众就近就业问题;回河街道在新河社区建设了社区“微工厂”,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仁风镇开展了“仁和家园”微技能培训,为群众高质量就业提供帮扶。
“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归根到底,我们的工作是为了让群众的生活更幸福。”白振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