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95 更新时间:2024-11-06

姜 集 史 话

◎闫传宝

        姜集是早先济阳县20个乡镇之一,乡政府驻地解放初期在姜集村,包括乡卫生院、供销社、粮管所等机关,逢五排十为姜集大集。姜集村东200米有一大庙,高大巍峨,香火旺盛,闻名四里八乡,每年三月三、九月九都举办庙会,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破四旧”时,庙被拆除,庙会也随之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后成立人民公社,公社驻地迁往东面一华里外的钱家村,称姜集人民公社,并新建了供销社、采购站、工业部、粮管所、医院、拖拉机站、食品站、兽医站、学校等各机关事业单位,集市也迁往钱家村,集日仍为逢五排十,俗称钱家集。之后姜集公社改制为姜集乡。2001年3月原姜集乡、三教乡撤乡并入曲堤镇,姜集变为曲堤街道办事处的一个管区。
        姜集作为一个比较小的乡,其屡次登上国家级各大报纸媒体,多是因为其辖域内发现了西周古墓遗址。早在1957年,一个叫王新林的文物普查员,来到当时的济阳县姜集乡刘台村,村西的一座土台引起了他的注意。经文物普查队勘测判断,这是一处早期人类活动遗址。遗址位于刘台村村西200米,西距姜集3公里,南距曲堤5公里。1979年3月、1982年10月和1985年5月,经文物部门3次考古挖掘,出土了一批价值很高的青铜器和玉器,其中33件青铜器中,带铭文的就有14 件之多,铭文大多为“夆”字,如“夆寳尊鼎”、“夆彝”等。经专家鉴定,这处墓地墓主人身份属于西周时期逄(夆通逄)国国君级级别。
        刘台遗址还出土了一件刻有“王姜作龏姒寳尊彝”铭文的铜鼎,依据金文惯例判断,“王姜”是作器匠人,“龏(gong)姒”则是周昭王的女儿。周昭王的女儿嫁到逄国,可见逄国国君与周王室关系密切,有着联姻关系。从器物的组成,以及574件的绿松石、玛瑙串珠等推测,墓主应是逄国国君夫人。
        那么逄国贵族的墓地为什么坐落在姜集刘台呢?大约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中华大地上的原始部落已十分兴盛。神农氏炎帝因生活在姜水流域,以姜为姓,轩辕氏黄帝则在生活姬水流域,以姬为姓。《路史·国名记·炎帝后姜姓国》载“逄,伯爵。伯陵之国,黄帝所封”,逄国作为炎帝遗族,姜姓,其疆域大致在青州、临朐、淄博、寿光一带,殷商时期被封给了炎帝之后——陵,故第一代国君谓逄伯陵。商王成汤仍以祖封为名封逄国国君为公,即“逄公伯陵”。《左传》关于逄国被分封在蒲姑古城的记载是“逄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商末逄国受到薄姑氏国的挤压,全族又北迁过漯水(古黄河支流,亦称漯河)至今济阳一带,从刘台遗址出土的器物分析判断,位于古漯水之北的曲堤一带是逄国北迁后的活动中心,曲堤古镇有城有池有塔有寺有廊坊庙有太公庙有烽火台,当是西周时期逄国的都城。至春秋中期,北迁后的逄国被齐国所兼并,其后人或以国姓姜为姓,或以国名逄为姓。姜集是姜姓聚集之地,至今姜集、前姜、后姜、李美生等几个相距很近的村庄仍有众多姜姓居民居住,其祖上是逄伯陵还是姜太公还有待考证。
        公元1046年,姜太公辅佐武王伐纣,经牧野之战大败纣兵,纣王自焚,商亡周立,姜太公又率兵灭掉联合盖国反周的蒲姑国,因功高勋著被周武王封于齐地,建都营丘。逄国在西周的庇佑下复国,属齐国管辖,为安抚炎帝遗族,周昭王将女儿龏姒嫁给了逄公,并派姜太公的孙子前来协助治理,这一时期逄国的经济和文化都比较发达。
        周昭王姓姬名瑕,是黄帝之后。黄帝玄孙姬弃(后稷)即周始祖,周始祖的母亲曰姜嫄。周始祖的第十二世孙、即黄帝的第十七世孙古公亶(dan)父,即周太王。《国语·周语》记载了伶州鳩的话:“则我皇妣太姜之侄,伯陵之后,逄公之所凭神也”,也就是说逄国一个名叫太姜的公主,嫁给了周文王的祖父即周太王做正妃,生下了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后周文王出生,奠定了周朝基业,故这位公主被周人奉为“皇妣太姜”,太姜即周文王的祖母。自此逄国与周王室就一直维持着通婚关系。周文王姬昌传周武王姬发,周武王传周成王姬诵,周成王传周康王姬钊,周康王传周昭王姬瑕。自周昭王姬瑕开始,西周王朝便日渐衰落了,至周平王迁都洛邑,中国进入东周,春秋时期开始了。刘台遗址大约就是周昭王时期(公元前1052至前1002年)逄国国君或贵族的墓地。
        公元前517年,鲁昭公被鲁国贵族季平子驱逐出境流亡到齐国,35岁的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以复周礼为使命,追随鲁昭公来到齐国,一住就近两年,期间经常与弟子探讨政治得失,研究周代礼仪制度,还考察了齐国的一些西周遗址。在与齐景公、晏子一起巡视济水以北领地时,经过逄国故城,第一次听到了几近失传的《韶》乐,称赞其“尽善矣,又尽美也”,因其十分符合孔子的乐与政通意境,故“三月不知肉味”,又一路向北,拜谒了逄公墓,最终到达鄋瞒旧地麦丘(在今商河县西北)。于是,后人为了纪念圣人孔子及过化之事,便在逄国故城(曲堤)修建了闻韶台,以宣传其儒家学说及教化后人。自汉唐时期至上世纪70年代,闻韶台历经多次重修与战争磨难,最终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但从现存的历史资料、相关文物方面,还能窥见当年闻韶台的历史风貌。
        话姜集离不开曲堤,说曲堤必提姜集。整个曲堤乃至济阳有若干以“闻韶”命名的商铺、宾馆或学校,当年姜集粮管所生产加工的面条,则注册的是“子牙”牌商标。姜子牙(太公)先后辅佐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周王,既主军,又问政,武能安邦,文能定国,被视为齐国及齐文化的创始人。唐朝追封姜太公为“武成王”,使其与“文宣王”孔子并立。民间将其形象神话,至今在农村建房盖屋上梁时,要摆设烟酒糖果焚香化纸祭梁,祈求上梁大吉、房屋永固、人才两旺,但在姜集姜姓人家可省去这一程序,因为“本家太公在此,诸神一一退位”。即使非姜姓人家上梁,只要现场有姜姓一人在场,亦可省去祭梁一事,当然这都是封建迷信,只是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往事逾千年,岁月悠悠,早已换了人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者单位:姜集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