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88 更新时间:2024-11-08

乡 守

◎马德水

        窗外射进来明媚的阳光,照在身上暖烘烘的,玉兰花就像春天的信使带着仙子的香气轻飘飘地来了,感到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记忆中,家乡的田野、河流,一草一木历历在目。自打我记事起,家门前那棵高大的银杏树就巍然屹立在那里,好像一位不知辛劳的卫士,无时无刻不在守护着我们的家乡,守护着整个村子。银杏树身上挂着许多鸟窝,春天到了,不仅仅是抽出了新绿扇形的叶子,鸟儿们也都回家了,叽叽喳喳喋喋不休地与人打招呼,好似一位位知名的演奏家,奏出各种风格迥异的乐章。有时它们成群结队地在空中飞舞,庆祝来到了这个世外桃源。
        “舍不得丢啊!”在他们的心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土地是最美的风景,不是那座山,也不是那片水,而是脚下的几千亩金色的麦田。每到麦收,家家户户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能去出一把力,皆涌入麦地各显其能。人们边收割小麦边喊着唱着“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干劲高……”那股热闹劲儿足以响彻云天。这片土地最令人们引以为骄傲的,还数这片“烟农15”的小麦,它可不是普通的小麦,大名鼎鼎,被誉为山东省最优良的小麦品种,1975年通过国家鉴定为向全国北方地区推广优质麦种之一,其特点是具有超高产能力,亩穗50-55万,穗粒数30-35粒,千粒重36.4克,最高亩产619公斤。并且还抗倒伏,抗铁锈病,抗干热风,成熟落黄好。
        说起种小麦,便是农民做了一辈子的事,热爱而深感自豪。一提及麦田和农民的生活,便面露喜悦地打开话匣子,娓娓道来:从小麦播种,到望着庄稼绿油油的长出来,施肥、灌溉、喷药、收割、晒干扬净,最后小麦从庄稼变成一个个大馒头、油饼,吃到嘴里,这时候我们农民的心里是感到相当舒坦和踏实。一个馒头对城市人而言再平常不过了,不出小区大门,从超市即可买到一袋白面粉,制作成熟食吃到嘴里,很少有人问津这一粒粒粮食来自何方?经过多少岁月的洗礼,那一双手曾抚摸过还是金灿灿的小麦的它们,又要经过多少工序,跨越时间与空间,从田间地头,农民们省吃俭用,把打下最好的小麦交给国家,供给城市的市民,而城市的市民难以触及,有个别市民甚至偏执地认为乡村农民就是低贱,贫穷的代名词,看不起农村,贬低农民,这种不道德的怪现象是农民不能容忍的。
        在这块充满活力与美丽的乡村土地上,始终守护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仿若一首悠扬而动人的田园诗篇,轻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他们腰弯背驼,头发已然花白,岁月在那张张黝黑而坚毅的脸庞刻下了一道深深浅浅的印记,他们的双眸明亮而深邃,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善良。他们祖祖辈辈守护着这片贫瘠而离不开的生命之源,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改造着这片土地,他们一年四季,夜以继日地忙碌在田间地头。炽热的太阳洒在身上,汗水如同断了线的珠子般不停滚落,浸湿了他们的衣裳。他们从来没有什么怨言,他们的步伐始终坚定不移,眼神充溢着对这片土地的挚爱和对庄稼的关切。他们深知,这些庄稼乃是他们的希望,是他们辛勤耕耘的结晶。他们用心去呵护着每一寸土地,仿佛他们是自己最为珍贵的宝物。白天,他们在田地里辛苦劳作,与大自然亲密无间。夜晚,他们又匆匆赶往村农科站学习科学种田的农业知识。他们就是想用这双布满老茧的手,不断改造和提升着这片土地的质量,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粮食,满足城市人民的生活需求。他们的子孙们继承了他们的衣钵,成为了科学种田的能手。他们的子孙们深感责任重大,脸上总蕴藏着坚强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为了儿孙们的幸福,他们节省每一分钱,为他们构筑起温暖的家。他们内心深处还有一份牵挂,为了孩子们的未来,他们知难而进不停歇地操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度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他们见证了庄稼的成长,见证了乡亲们的欢声笑语与辛酸泪水。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对这片土地和人们的深深眷恋。他们是乡村的守护者,是人们心中那束希望的光芒。他们的一生平凡却又伟大至极,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凭借自己的双手和汗水,默默无闻的奉献着自己的一生。他们的心中永远不愿舍弃的希望,他们的故事,将永远在这片土地上流传,成为后人心中的楷模与力量。
        我的母亲,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女人,她从15岁就融入到这片土地中,和广大农民一样同甘共苦,勤俭持家,艰苦奋斗了一辈子,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深深的珍惜,正是因为有无数像母亲这样无怨无悔的奋斗者,农村的土地才能得以保持生机与活力,孕育着一代又一代农业战线上的生力军。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母亲常对我唠叨的一句话,那时候我还小,并不明白,只知道把书念好,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考不上初中,就在家种地混工分,考上了,砸锅卖铁也供你。”母亲这番话,我似乎慢慢懂得了,路就在脚下,要靠自己走,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奋力向前走。14岁那年秋收后,一个下雨的早晨,我挽起裤腿角,肩背母亲连夜赶缝的老粗布蓝色书包,身披麻袋片,踩着泥泞,走出村庄,向县第五中学走去。一路上,我怀揣着农民儿子本有的朴实善良,装着农村人的坚强志向,装着未经挫折摔打的天真幼稚的梦想,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直到高中毕业步入军营,我似乎认为离农村越来越远,乡村在我眼里变得有些模糊和朦胧。就这样一路走来,一路苦乐,翻过一座山,抬头仰望前路又是一座山。抖落汗水,来不及歇脚,继续前行。每到这个时候,就会想到母亲的殷切嘱托,她是那样熟悉,那样慈祥,又是那样亲切。尤其是疲惫不堪遇到困难,孤独难捱,压抑苦闷,思念连连,泪水涟涟时,家乡在我眼里频频出现,而且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家乡如一面镜子照看着我,照着许多像我一样从家乡走出来的农村人,心里永远想着家乡,每当下雨的时候,我总会凝视着窗外,自言自语:“不知道家乡今年是否风调雨顺?”我常常为了帮不上家乡而揪心。从小母亲就教育我,做事不要先考虑自己的得失,要多替别人着想,要学会感恩,要懂得知恩必报,且不可忘记培育你长大的家乡父老。
        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脚步的加快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农村的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挣钱来补贴家用,村里剩下的都是老年人和孩子,是他们守着一方净土,甘守寂寞、孤独,守护着家中的希望,坚守着家庭的责任,让家庭的薪火代代相传。
        宁静的乡村还在沉睡着,鸡鸣声一遍遍地催促人们早起,袅袅炊烟扶摇直上,一直延伸到天际。人们早早地吃罢饭,电动二三轮车、老年代步车的笛声在乡村上空回响,孩子们背着书包,在爷爷奶奶的护送下,高兴地去上学,爷爷奶奶的叮嘱,字字珠玑,孩子们懂事地点着头,爷爷奶奶的笑声填满了脸上的沟壑。看到长辈们送孩子上学的情景,我的内心顿时波涛汹涌。这是农民的坚守,守候的是责任和担当,爱心洒向人间,责任托起家庭的未来,担当擎起民族的希望,他们暗淡的眼神里充满了无奈和窘迫,本应是清清松松地安度晚年的年纪,却因现实生活的困境也只好用爱心添补。
        傍晚时分,风雨交加,没有停的意思,屋外面乌云笼罩,到处被风雨弥漫着,风雨吹打着树叶,唰唰地声响不绝于耳,花草树木经过风雨的浸润是那样的凋零,一个身披雨衣的老者,站在风雨中焦急地等待着。“你们放学看见俺孙子田娃没有?”老者声嘶力竭地呼喊着风雨中的孩子们。这是田娃的爷爷在接孙子,他今年已80多岁了,老伴患有腿病行动不便,接送孩子上学便成了田娃爷爷雷打不动的事。雨还在下着,田娃爷爷在风雨中总算迎到了孙子,是学校老师打伞送出来的。田娃爷爷看到孙子脸上露出了少有的苦笑,他用力拉着孙子的手,不停地向老师点头致谢!电动三轮车在风雨中摇摇晃晃地朝着家的方向驶去。
        一幕幕感人的事例,在我的血管里流淌。让我感动,也让我反思。现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大部分是父母外出打工,也有的是父母离异的,特别是离异的把孩子留给老人看护,良心何在?应该醒悟对孩子负责,照顾好孩子,不要让弱小的孩子过早地受着家庭的痛苦,不能因为一己之私、一己之见抛弃孩子。应该尽责,承担责任,担起做父母的重担,让孩子快快乐乐地成长。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现在上学的孩子多么渴望自己的父母接送,他们多么希望用手机和父母通话,哪怕是一句安慰也能温暖一下那颗冷漠的心。特别是那些离异的父母应多多关照下自己的孩子,常看望孩子,把快乐和幸福还给孩子,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尽份爱心,让孩子们度过属于自己美好的童年。
        农村人出门在外总是思念家乡,思乡的情感像陈年老酒般的浓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思乡的诗在中国没有人不知道,描写故乡,思念故乡的诗词文章,说它们浩如瀚海一点不过分。儒家文化熏陶出来的炎黄子孙把故乡看得比什么都重,在外落魄了,母不嫌儿丑,家乡将你拥入怀中,那片生你养你的土地不会嫌弃你。在外发达了,家乡同样不会把你另眼相看,家乡人会为你祝贺。
        据《史记》记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西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官贵不归乡,如衣绣夜行,难知之者!”有人劝项羽在咸阳称王,不要回乡。项羽不听,把那人杀了,一定要衣锦还乡显摆一番,可见家乡对于在外漂泊的游子来讲有多大的吸引力。
时光如白驹过隙,花开花落,岁月轮回。生活还在继续,梦想依然前行,对离开的乡村,村里的人,村里的事,始终没有忘记,那片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香甜的井水,无污染的蔬菜和自然环境吸引着自己,欣赏这秋的斑斓色彩也绝不输于春的美,浓绿、淡绿、浅红浅黄,让你目不暇接,也让人流连忘返。那压枝头的果实,散发着浓浓的果香,那即将成熟的庄稼,让人喜不胜禁,穹庐笼罩下的田野,像一幅巨大的水墨画,画满了农民们的喜悦,我想,这古朴的乡村便是一杯清醇的白开水,我们喝厌了这样那样的饮料以后,再来品味它,才能够发现曾经是这样的甘醇香甜,原来城市竟是这般空虚。而乡村虽然没有绚丽的灯光,没有雄伟的高楼大厦,没有大都市一如既往的热闹与喧嚣。乡村生活更像一曲小调,一杯清茶,不显眼不夺目,却总能给人以心灵的宁静。
        月色清香透,苑花前,轻烟漫漫,倚栏倾构。叹息异乡来相依,有谁知、夜景无人守。泪眼澜,低眉久,几度寂寞怅惆。乡村的夜空让人心醉,没有缺憾,没有瑕疵,乡村历史文化淳朴悠久,乡村蕴藏浓浓的乡土气息,让我们复活民间文化,守住乡村故事,守住那一条条文化和精神的根,守住那一抹抹乡土的记忆,传承先辈们的文化习俗,守住乡村这片肥沃的乡土。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画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