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扇动了翅膀
◎杜秀香
公元前202年,一场四面楚歌,八面埋伏的垓下之战,令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一代霸王项羽自刎乌江,他的尸体被汉兵瓜分成五份拿回去请功。其中有个士兵叫杨喜,他本来籍籍无名,大概率也不会在历史留名。但他很幸运地抢到了项羽的一条腿。后来,论功行赏,他被封为一千九百户的“赤泉侯”,名载汉初猛将之列。
史书可是明明白白记载着刘邦的“白马之盟”:“非刘姓不封王,非大功不封侯”。汉武帝时,飞将军李广有勇有谋,屡战匈奴,却至死没能封侯,终留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千古遗憾。张骞出使西域,几经生死,历尽波折,十三载方得归汉,被封“博望侯”。封侯之难,可窥一斑。不得不说,杨喜实在是个幸运儿,也不得不说,历史充满了戏剧性,也充满了宿命感。
历史如滚滚长江,无数的英雄人物、帝王将相大浪淘沙,随水东逝。杨喜封侯就像历史长河里最不经意的一瞥,此后的几百年,杨喜的后世子孙除却《后汉书·杨震传》中明确记载:“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八世祖喜,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此外,便鲜见于史书了。直到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混乱、大迁徙、大融合的魏晋南北朝,此时的杨喜家族藉由最初的封侯之功,历经西汉、东汉的王朝兴衰却日益壮大,一跃成为关中大姓,也就是后来能人辈出的门阀世家大族,弘农杨氏。
说到门阀世家大族,不得不说一下门阀制度。它发轫于东汉,兴盛于魏晋南北朝,直至唐末消亡。期间,门阀士族一直都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力量,更是史书中的主角人物。士族权利一度曾和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比如“王与马,共天下”的琅琊王氏,也就是王羲之的家族;比如唐诗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谢氏家族,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谢安的家族。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彼时出来混仕途之人,都要为自己找一个世家大族的出身,就连皇帝也不例外,唐太宗李世民就宣称出身陇西李氏。
时间来到七百多年后,杨喜的后世子孙出了一个猛人,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的杨忠。史书载:“杨忠容貌俊美,身材魁梧,武艺高、见识广、器量大,有将帅之略。”他先后随军擒获窦泰、攻破沙苑、大败南梁、打败北齐,攻陷北齐二十多座城池,是西魏战神一样的存在。北周建立后,杨忠进封隋国公,赐姓普六茹氏。这个姓是不是有点眼熟?对,因为杨忠还有一个更猛的儿子普六茹坚,他的汉姓名字叫杨坚。
《隋书·高祖纪》载:“杨坚,弘农华阴人也,汉太尉杨震的第八代孙铉。”如此算来,隋文帝杨坚乃杨喜第十六代孙。正是杨坚,从乱世中走来,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三百多年的乱世与割据,动荡与纷争,重新将南北一统,将天下一统,建立起大隋帝国。不止如此,他开创科举、凿通运河,改革律法,确立三省六部制,拉开了此后隋唐三百年盛世的序幕。
虽时隔七百多年,杨坚也得向他的先祖杨喜遥拜,感谢他抓住了命运抛来的橄榄枝。想当年,只是因为人群中多看了那一眼,不,只是因为人群中多抢了那一条腿,故事,峰回路转;结局,出人意料。草蛇灰线,伏笔千里,历史之所以好看,就是它有时很神奇,有着最好的编剧都不敢写的故事与结局。
公元897年,即唐乾宁四年,唐昭宗在八月赐给平定董昌之乱的浙江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钱镠一件近乎传说中的东西——免死金牌,官方称之为“丹书铁券”,也称“钱镠铁券”。钱镠铁券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丹书铁券,更因为它“一藏深山、二沉深水、七登天子之庭”历经千年,却依然能与我们面对面的传奇经历,而被人津津乐道。
钱镠铁券上嵌楷书金字333个:“……卿恕九死,子孙免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也就是说,只要不是谋反的大罪,钱镠本人可以免死9次,子孙则可以享受3次。可受赏者钱镠太过能干,领兵,能横扫黄巢起义大军;治水,被百姓称为“海龙王”;通商,吴越之地从此成为千年贸易发达地区。如此“人杰”,钱镠铁券自然无用武之地。
除了留下丹书铁券,留下钱王射潮、警枕粉盘的典故,留下昭于日月的历史功绩,钱鏐这位老兄,还留下了史上最为温情、诗意、浪漫,也是最短的一封情书。据载,钱镠妻子庄穆夫人吴氏寒食节回娘家,钱镠寄书给夫人,遂留下这千古情话:“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慢慢来,不着急,我一直在这里等着你。其语之妙,其情之深,与史铁生的“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不早了”竟像是相隔千年的唱和呼应。多情未必不丈夫,如此铁血男儿,却有如此温柔的一颗心。王世祯在《香祖笔记》里盛赞其“不过数言,而姿致无限,虽复文人操笔,无以过之。”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称帝,建立后梁,钱镠被封吴越王。虽是偏安一隅,钱鏐却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使吴越国的经济繁荣,渔盐桑蚕之利甲于江南。至此,丹书铁券更是束之高阁。
公元978年,吴越王钱镠之孙忠懿王钱弘俶“纳土归宋”,钱镠铁券才又见诸于史。有宋一代,先后有三位皇帝调阅“钱镠铁券”,并安排皇族与钱氏家族通婚。在修撰“百家姓”时,更是将“钱”姓排在了仅次于皇族“赵”姓之后,于是有了我们朗朗上口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公元1276年,南宋德佑二年,元兵攻破临海城,“铁券遂失,不知去向”。直到元朝时被渔夫捞出,复被钱氏用十斛谷购回。钱氏家谱中记作:“德佑二年丙子年,元兵南下,攻破临海时,其家人(即仆人)窃负以逃死於难遂失所在。”钱镠铁券丢失五六十年,又奇迹般的重归钱氏后裔,委实算一件奇特之事。
钱镠铁券真正的传奇故事发生在大明王朝。时间来到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调阅了“钱镠铁券”,为了看看铁券上的字刻得有多深,他抽出刀把第一行的最后一个“朔”字给刮去了,间接地给铁券加了个“防伪标识”。二十二年后,即公元1391年,钱镠的后人,建昌知府钱用勤因税粮短缺被抄家下了大狱。
提起“反腐”,再没有一个皇帝比老朱更铁腕无情。他对待贪腐的官员,最著名的可不是诛九族,而是将他们剥皮填充上草,做成草人标本摆在衙门口。
眼看大祸临头,钱用勤的儿子钱怞本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带着“钱镠铁券”赶赴京城为父求情。周星驰的电影《九品芝麻官》里,包拯的后人包龙星妄图用明朝御赐先祖的“尚方宝剑”斩杀清朝的官员,结果被扣了个反清复明的罪名,险些丧命。钱怞妄想用唐朝的“免死金牌”救在大明当官的爹,除却痴心妄想,也真算得上“胆量”二字了。
历史,在此时发挥了它强大的编剧能力。老朱同意查看铁券,且在看到自己做的“防伪标识”后,竟立刻下令赦免了钱用勤,甚至返还了他全部家产,还把铁券完璧归钱,还给了钱怞。
后来,明成祖朱棣、清高宗乾隆帝都曾调阅过铁券。极爱写诗的乾隆帝还挥笔写下《观钱镠铁券歌》。
如果这是一个剧本,前面的一千多年都是铺垫,只为一个人的出场。1911年12月11日,钱镠的第三十三代孙降临人间,他就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钱学森。由于他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当年朱元璋没有砍下的那一刀,跨越五百年,完成了他的历史闭环,化成了护国神兵,悬于华夏之巅,威慑四方列强。有人说,每个中国人都可以摸一摸自己的脊梁,其中有一根就是钱老给我们的。
这万里江山,千里伏笔,历史,从未辜负时间,也从未偏安一隅。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最后一章里写的不是崇祯吊死煤山,不是李自成入京登基,不是多尔衮领兵入关,而是一个身无功名的布衣徐霞客。当年明月说,我之所以写徐霞客,是想告诉你: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这件事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作为一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其作《徐霞客游记》既是地理名著,又是旅游巨篇,还是文学佳作,其开篇之日5月19日,更是被定为中国旅游日。如此“千古奇人”,历史自不会等闲视之,早就为他打造好了传奇剧本。
剧本始于明代著名才子唐伯虎。明代是一个盛产才子的时代,也是一个科举盛行的时代,科举入仕是平民百姓逆天改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唯一正途。
公元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在进京参加会试的学子中,有两个意气风发,志得意满的年轻人。一个是来自苏州的唐伯虎,此前,他已在府试、乡试中分获第一名,被人称为“唐解元”。这次入京参加会试,他可是怀揣着“连中三元”的野心和信心。另一个是来自江阴名门望族的徐经,参加乡试高中第41名举人,被视为梧塍的千里马。此次入京参加会试,他亦是春风得意马蹄疾。此时的二人并不知道,他们的命运正在向着不可预测的未来滑行……
入京后,其他学子都在安心备考,二人却招摇过市,四处拜访官绅学者,流连于街市酒肆,加上唐伯虎才子之名在外,一时沸沸扬扬,甚是惹人注目。他们拜访的官绅中,恰恰包括了此次会试的主考官礼部尚书李东阳、翰林学士程敏政。是占得先机,先声夺人?还是以身入局,惹火上身?不久,命运将为他们揭晓答案。
那一年的会试题目出自学识渊博的程敏政,既生疏又冷僻。在众学子抓耳挠腮,无从下笔时,唐伯虎已经笔下生花,且喜形于色。等待放榜的日子里,唐伯虎俨然已经成了状元的热门人物。如果,故事就此演下去,历史上又会多一个连中三元的才子佳话,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那一年的会试爆出了考场舞弊案,涉案人员正是主考官程敏政,还有唐伯虎和徐经。天子很生气,结果很严重。一番证据不足的调查后,程敏政锒铛入狱,后被释放,但终究被责令退休,五个月后,愤郁而终。
吴县学子唐伯虎,被削除仕籍,充为小吏。
江阴学子徐经,被削除仕籍,充为小吏。
心高气傲的唐伯虎自然不甘于做一个小吏,便辞职了。从此,消极颓废,游荡江湖,醉心书画,终成一代大家。后世,因为一出“唐伯虎点秋香”的传说,成为家喻户晓的风流才子。
徐经归家后闭门不出,面壁读书,作《贲感集》以明志,其中《归雁》一诗道出了他对科举的无望:“紫陌连云道路长,一声清泪落潇湘。西风吹断芦花梦,秋水湖田晚稻香。”因为无望,所以更加渴望,仕途梦断,但徐经并未颓废,他仍渴望着光耀门庭的仕途梦。徐经之后,他的儿子徐洽、孙子徐衍芳发奋读书,立志科举,却仕途不济,屡试不中。奈何?奈何?时也?运也?徐经的重孙徐有勉鉴于父祖的悲痛教训,开始对科举考试深恶痛绝,决定逃出科举的牢笼。据载,每每有人劝徐有勉参加乡试科考时,他掉头不答而走,徒留劝考者惋惜地在风中凌乱……
徐有勉41岁时生了次子,取名徐弘祖,也就是后来的徐霞客。徐有勉常对人说“是儿眉庭霞起,读书好客,可以竟吾志,不愿而富贵也。”想来,徐有勉有此语,应是不愿让儿子重蹈科考仕途的悲剧。徐霞客自小勤奋读书,且有志于旅游,其母王氏深知,并十分理解和支持。史书载:“弘祖有五岳之志,母为束装,戒之曰:第游名胜归,袖图一一示我。游未竟,我不啮指,去亡害。卯孙在,可伴也!”古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徐母大义成全了徐霞客的旅游之志,也成全了千古名著《徐霞客游记》,为中国,为历史、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历史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总结教训,警醒后人,在于它的时间线足够长,也在于它不拘一格的答案。谁敢说徐经当年的科考悲剧,不是徐霞客之所以能成为徐霞客的伏笔呢?
作者单位: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