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64 更新时间:2025-04-11

双擎领航 济阳涌起科创潮


   济阳区市民中心上空,物流无人机完成首飞任务后精准降落自动机场,勾勒出低空经济新航迹;济北智造实验室里,AI驱动的机械臂以0.01毫米级精度抓取部件,齿轮咬合间解锁先进制造密码;安信种苗的智慧温室内,数万传感器编织“农业大脑”,25节点构成严密的数字管理网络,用数据流重塑田间法则。
  在济南“北起”战略的版图上,济阳区的角色正悄然改变——从传统的农业大区、工业基地,蜕变为黄河北岸的科创“黑马”。
  2024年,济阳区用一组数据刷新了外界的认知: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攀升至1.4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对工业增长贡献率突破50%;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激增,增速连续18个月领跑济南各区县。
突围:从“制造车间”到“创新工场”
  以蔬菜农场、食品加工、机械制造闻名的济阳,曾一度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济阳区大棚面积10万余亩,但传统种植模式难改“看天吃饭”命运,液压装备企业订单不断,核心密封技术却依赖进口……这种“卡脖子”的刺痛,让济阳人意识到:科技创新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科技才能把握时代机遇、赢得未来主动。
  突破是从一场“外科手术式”的技改开始。
  聚焦制造加工‌领域,济阳区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加强高能级科技研发平台建设。济南大自然新材料有限公司每年投入销售额的3.5%作为科创研发费用。目前,公司核心技术已取得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填补了国内空白,对我国后续可降解、环保产品代替石化产品提供方向。
  山东汉方制药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注重协同创新,通过与多所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企业目前拥有有效专利49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在科技创新方面成绩优异。
  农业领域的“科技革命”同样激烈。
  济阳区‌实施智能大棚改造工程,引入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垛石街道安信种苗通过转化25个精准控制的“数字节点”将传统农户“看天吃饭”的经验,变成了可操作遥控的“数字农艺”。“以前冬天育苗要自己烧炭加温,现在系统可以自动调节温湿度,省心又省钱。”农户陈磊感慨道。
创新:从“追赶”到“引领”
  济阳区的科技创新并非闭门造车,而是紧密结合产业需求,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2024年上半年,泉麦啤酒、深蓝动保、祥辰科技成功备案市级“重点实验室”,蓝贝易书、好为尔成功备案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山东华泰营养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展现了传统产业通过科技赋能焕发的新活力。
  矗峰重工引进国际领先的喷涂流水线,使工业废气排放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全自动喷涂线,采用环保硅烷电泳漆,加表面静电喷涂、RCO无害催化燃烧工艺方案,实现高效更环保的涂装工艺,这一转变,走在了同行业使用新技术、新工艺的前列,凭借科技攻关与技术引进,矗峰重工液压系列产品整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科新经济科创园的落地,则为氢能源电池、工业机器人等国家级科研项目提供了孵化平台,预计年产值超5亿元。
  此外,数字经济产业园引进30家大数据、人工智能企业,年产值预计突破10亿元,彰显了在新兴产业布局的前瞻性。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2亿元,同比增长25%,更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有力证明。
留才:助推“人才集聚”与“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济阳区深谙此道,通过“平台+人才”双轮驱动,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济阳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持续完善“省级——市级——区级”多层次研发平台体系,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截至目前,济阳区已建成省级以上高能级研发平台14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载体50个,并引进26个省市级专家院士工作站,创新生态日益优化。
  在人才引育方面,济阳区依托高能级平台,上半年申报国家级人才工程9人,推荐6个创业项目参加省级大赛,并汇聚了国家级科技人才1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4人、泉城系列人才16人,形成“平台聚才、产业用才”的良性循环。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强化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推动了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未来,济阳区将进一步优化政策扶持、加强产学研协同,确保创新资源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为区域经济向“新质生产力”转型提供更强动能。
  从激光智造到新能源产业集群,从智慧农业到产教融合样板,济阳正以“弄潮儿”姿态在高质量发展浪潮中劈波斩浪,在黄河战略与强省会建设双重视域下,这片热土正以“科创+人才”双引擎驱动新型工业化进程,通过实施项目深化攻坚行动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向着国家级战略承载地阔步前行‌。     (孟彤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