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22 更新时间:2025-04-11

《新济阳》遥牵战友情

◎王东

        日月更替,岁月流转。一个甲子的轮回,对于我来说,还没有来得及体验太多的感怀,但是缘于《新济阳》报的一篇文章,我被“偶遇”了一位60年的老战友,牵动了内心的感触。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办公室有人敲门,一位戴太阳帽的老人应声进来,中等偏高身材,微胖,精神矍铄。按照惯例,应该是来办军休业务的,但是负责该业务的同志们都不认识,是生面孔。“老同志,您找谁”有同事问,“我找王东”老人发话了,“我是看到王东在《新济阳》报写的文章,想来交流一下的”我一时有点反应不过来,也有些诧异,以为可能是《新济阳》报副刊的文友们,一位未曾谋面、未有联系、年纪大些的笔友老师,于是求证道,“您的大名——?”“李光沛”我的大脑迅速搜索,作者队伍里好像没有这个名字啊。
        看我有些发愣,同事小陶赶忙先请老人坐下,斟上茶水。
        我把椅子从写字台里侧移出来,尽量与老人面对坐近一些。“您好,我就是王东,您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吗?”
        老人呷了一口水,“嗨,没啥事,就是看到你在济阳报上写的那篇文章《梦回‘兵窝子’》, 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老人解开外套扣,从内衣口袋取出叠得齐齐整整的《新济阳》报,扬了扬,没容我有所动作,他又装回原处,虽然离得有段距离,也仅仅是闪了一下,但是报纸那熟悉的版式、战士武装奔袭的压题照片,我都看在眼里。“我也在莱阳当过兵,1965年12月入伍的,先后在团卫生队、解放军145医院(驻莱阳)工作,1967年底随部队赴江西参加 ‘三支两军’,代号6011部队。”老人接着说,“我就在城区住,今年81虚岁了,1969年3月退伍后,在济阳教育上工作到内退,之后又在法院系统工作多年。你是1989年4月入伍的吧,我也认识你同年的几个战友,我们曾经在一个营房当兵啊,26军76师226团。”
        老人很健谈,像抖包袱似的,一股脑把自己介绍清楚了,末了还捎带上了我。呦,老人还提前做了了解我的功课。是这样啊,我明白了,眼前这位,是名副其实的老战友。我仿佛看到他年轻时,意气风发的样子。
        这一番直白,是当兵人的秉性,我认定要直接称这位李光沛同志为“老战友”了。
        看到是位老退伍军人,办公室的几个同事也加入到聊天中,饶有兴趣地提一些问题,别人时不时好奇的插话,也没能扰乱他的谈话,老战友话语有劲,记忆力好,完全不像常见耄耋老人的谈吐。一路聊着,中间所有的话题,几乎都由他引起。虽然话题来回跃动,一会被引开,但他很快又能转回来,到他这,没有想不起来的往事,没有记不清的姓名,也没有想不准的数字。我静静聆听着老战友的述说,感到我对老部队的认知太少了。 
        老战友继续着他的谈话,那时部队的概况、莱阳的地理、交通甚至民生的境况,都是不为我熟知的,说到莱阳农学院、莱阳梨、山芋头等等,这些是我俩的共同话题,有些朦胧已久的印象,经老战友提示,我立时就有了真实的感知。他又说起同年入伍的战友,江西省军区后勤部原部长张乃贵(已故),县针织厂原厂长张端歧,还有其他几位,我大都熟识,是我的前辈、长辈,这些给了我更多同聊的话题,我随着他的思路去怀想、追忆。提到这些人,老战友他唏嘘、感慨,同时眼眶里多了些什么,有些闪亮的,也许他未察觉。我起身给他续了续水,平复一下激动的心情。
        稍许,老战友给他的一位战友现场通了电话,“我在王东这里啊,我们正在聊当兵的事”一霎,心情转好,像意外得到一块大白兔糖奶的孩子,高兴地就差手舞足蹈了,听话音,就好像是和我相交多年、再熟悉不过的战友一样,听得出来,有兴奋、甚至自豪,我的心绪也被感染着。看着老战友侃侃而谈的神态,我在想,正是有眼前这位老战友,还有其他一个个的当兵人,让莱阳这座小城有了兵形、兵味,成了名噪一时的“军事重镇”。
        一张报纸,竟让俩素不相识的老少战友意外相遇,一点都没有违和感地谈论着让别人羡慕的话题,一头回望历史,一头聊着现实,我心灵的空间,被整整60年的沉淀填充着,其他一切似乎都停滞了。80多岁的老战友,还念念不忘自己的军营,不忘自己的战友,我也想,数十年后,一定会有一个年少的战友陪我聊那些往事,那时候,我们的国家一定无比强大。尽管脱去了戎装,过起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每日应对柴米油盐,但是还是得有这样的情怀,因为祖国需要,人民需要。         作者单位:区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