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惊昙
——告诉您一个不一样的大隋王朝
◎杜吉民
大隋遭灾
官场风气开始扭转,老天又来添乱。隋朝初年蒙古大草原上大旱,使突厥人畜渴死、饿死、病死近三分之一,塞北草原严重荒漠化,可谓寸草不生、赤地千里。给突厥以沉重打击。加之隋朝给其“断贡”,更使突厥困境雪上加霜。突厥人就又大肆侵扰隋朝边境,抢掠妇女、牲畜和粮食,给隋朝边境地区造成极大伤害,也造成隋朝与突厥旷日持久的互相攻伐。
这股旱魔逐步侵袭南方。这早有预兆。钦天监观天象和各地的征候及记载说明天气有干旱的迹象。正月初一又出现日食。这些让文帝非常担心。于是,正月初六到太庙祭祀祖先,祈求祖先保佑百姓、保佑大隋基业。初八又到长安城的南郊举行祭天大礼。祈祷苍天放过黎民百姓,大隋国泰民安。
但现实是残酷的。从开春老天就没下过透地雨。地里的庄稼蔫里吧唧的,个个就像睡不醒、长不壮的孩子。种夏粮的勉强收了点,种秋庄稼的几乎颗粒无收。祸不单行,大批的蝗虫从西面遮天蔽日而来,吃杂草、吃树叶、啃庄稼。老百姓修庙宇祭神拜请观音娘娘及诸位神仙捉拿蝗魔;为捉拿蝗虫,老百姓在田里挖掘深壕,傍晚挖好到早晨蝗虫就填满了壕沟;老百姓放火烧蝗虫、敲碗盆用噪声赶蝗虫、用彩旗、彩布驱赶蝗虫、放鸡鸭鹅到地里吃蝗虫,好多鸡被活活撑死……。这些措施都无济于事,田地还是被蝗虫吃得寸草不生。
隋文帝和大臣们也是心急如焚。老百姓已是无米下锅,开始吃草根、啃树皮、吃庄稼秸秆,出现了饿死人的事件;招待外国使者的驿站里也已无隔夜粮,市面上出现了一匹布换一斤粮的怪事。更要命的是与突厥对垒的前线部队由于粮食送不上去,出现了断粮的事件,部队开始选羸弱的瘦马、运输辎重的骡马、骆驼充饥,突厥人叫嚣要趁隋朝灾荒灭此朝食。
李崇战死
这时,噩耗传来。一天,文帝正在宫里看奏折,侍卫从外面领来三名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人进来,说是幽州总管李崇的部下来向文帝奏报。幽州总管李崇因弹尽粮绝,在与突厥的战斗中牺牲了!
平定东北高宝宁几个月后,阴寿去世。文帝委派李崇接任幽州总管。李崇是开国元勋李穆的侄子,颇有威名。他到任后,“奚、霫、契丹等慑其威略,争来内附。”突厥东面可汗是沙钵略的弟弟处罗侯,高宝宁覆灭时,他无瑕救援,非常沮丧。隋军收复营州后,东北少数民族纷纷归附大隋,大大改变了该地区各民族的势力布局,处罗侯感到很大的不安和威胁,所以就大举进攻幽州。
李崇坚守幽州不出,突厥处罗侯无可奈何。处罗侯又不甘心,就将幽州层层围困。而隋军只能固守待援。隋朝由于遭灾,筹集粮食缓慢,加之突厥断其粮道,几次运粮都被突厥截获,幽州三千官军和城中两万多口百姓已经开始断炊,形势越来越紧迫,附近又无援兵,幽州成了一座孤城。城墙几经冲击,已然颓败,难以据守。万般无奈,李崇只能白天守城,到了晚上,就利用夜幕做掩护偷袭敌营,夺取六畜以续军粮。隋军困难,突厥人也被打怕了,没有想到抢劫偷掠的行家成了被抢的对象。所以每到晚上,突厥人就严阵以待,如临大敌,不让隋军有机可乘,搞得突厥也是疲惫不堪。在反复不断的战斗中,突厥对李崇及其部下肃然起敬,用高官厚禄一再招降李崇,李崇不为所动,只是苦守待援。每次偷袭突厥都要死伤部分官兵,隋军越来越少,伤兵越来越多,最后只剩下百十号伤兵。李崇知道这次凶多吉少,已无法守住幽州,就勉励大家尽力突围,向朝廷报告这里的真实情况,自己则只身冲入敌营,手刃敌兵多人。突厥知其不可屈服,又不敢与其近身拼杀,就下令放箭,把他射得犹如刺猬,最后才轰然倒下。
听完报告,文帝及在座的所有人都十分震惊、痛心,有的侍卫和宫女失声痛哭。李崇是多么忠勇的一个人啊,这是隋朝开国以来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将领,他承受了多大的痛苦和压力啊。文帝强忍悲愤问道:
“你们部队突围出多少人?”
“就剩我们三个了!”
说完晕了过去,其余两人也瘫倒在地。
调粮入京
文帝立即召集高颎、苏威、李德林、虞庆则、杨雄、杨尚希等大臣商量对策。
文帝沉痛地说道:
“粮食问题已危机社稷,黎民挨饿,流离失所;前线将士流血流泪又挨饿。甚至有些官员的家属、仆人也出现了浮肿的现象。黎民食不果腹,是朕之过也。天灾可能酿成人祸。从现在起我们要防民变、防突厥、防饿死人。各有司要各司其职,加强对贫困百姓的救济,加强社会治安保卫,防止激化矛盾。朕觉得要抓紧解决粮食来源问题。首先,从关中、山东、河淮抓紧运粮,最好是走水路,这样时间短点,也可水陆并进,尽量缩短运输时间;打开国库给百姓放粮,关中各州县都要建立粥棚,但要留足供给军队的粮草,哪怕腾空国库;要不惜一切代价给军队运粮,保证我们的将士能吃上饭;把国库的金银、布匹拿出来到陈朝卖粮食,不要心疼钱,钱没了我们可以再挣。关中各县要有序组织老弱病残能走动的到关东、山东、河淮就食,上述地区要搞好接待工作,各县区的粮库也要打开,并发动地方绅士捐粮。一句话,不能饿死人。”
民部尚书苏威说:
“咱们国库里已没有多少粮食了。”
“那就有多少放多少、运多少,抓紧时间从山东、关东、河淮地区运粮。要优先给前线军队运粮,从上述地区征调的粮食可直接运往急需的部队,而不要再进京入国库,以节省时间和运输成本。”
李德林说道:
“圣上圣明。臣以为也可将国库的粮食腾空,直接运往前线,将山东、河淮地区的粮食运往京城救济灾民、充实国库,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供给部队粮食,我们在后方的人员节衣缩食,想点办法容易对付些。”
文帝对李德林的建议大加赞赏。他又对虞庆则说道:
“虞爱卿,你可安排长孙晟出使突厥,探查动静,示好许诺,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前提下撤回部分军队。打仗打的是粮草,朕知道,向前线运送一斤粮食,要消耗十斤粮食。所以,战端一起,打的是国库啊,现在我们正值天灾困难时期,咱们忍一忍,等国库充盈些后再收拾这群狼崽子也不迟。”
文帝对李崇为国捐躯大加表彰,追赠李崇为幽州公,由其儿子继承,并将其子提拔为仪同三司。奖励大量的布匹、金银财宝。对其厚葬,亲自出席李崇的葬礼,以表彰其忠勇。
文帝下诏,西起蒲州、陕州,东至卫州、济州沿黄河十三州招募壮丁运米。又在卫州建造黎阳仓,陕州建造常平仓,华州建造广通仓,由水路依次转运,漕运潼关以东地区和汾州、晋州的粟米供给长安。
尽管调集了不少民夫、车船,但由于运米要水陆倒运,费工费时,运粮的速度还是不够。于是文帝下诏,令左庶子宇文恺率领民工开凿渠道,自新都大兴城向东直到潼关,共三百余里,名叫“广通渠”,这宇文恺可真不含糊,用了不到一个多月的时就开凿完成,完工后引渭水入渠。这条水渠大大缩短了运输距离,减少了装卸环节,提高了运粮效率。也为以后漕运、通商提供了极大便利。 (待续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