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31 更新时间:2019-04-23

济阳籍北洋上将卢永祥

◎王长民

        金天会七年(1129),析临邑及章丘之地,别置济阳县。2018 年撤县划区,县制终结, 凡 889 年。历史上科甲连第,人才辈出。民国卢永祥(1867—1933)即其一,乡人称“卢大人”,其事迹至今仍在民间传颂。
        卢永祥,原名振河,字子嘉,世居回河举人王村,《(民国)济阳县志》有传。据载, 卢永祥“少读书,有大志。当光绪初叶,默察天下大势,非尚武不足图强,乃投隶行伍。旋考入陆军讲武堂,卒业后依次递进”。被袁世凯聘为新军军官,在天津小站练军,结识段祺瑞、王士珍等。历任陆军第十师师长、淞沪护军使、浙江督军、浙江军务善后督办、苏皖宣抚使兼办江苏军务等职,晋陆军上将。1924 年江浙战争,卢永祥败于齐燮元部,宣布下野, 与属下数人东渡日本。1925 年 7 月辞去苏皖宣抚使兼江苏军务等职,携家眷隐于天津,绝意仕途。1933 年病逝,享年六十七岁。今据文献所载,从三方面言说,以见其人之风采。
        一、舍己救国,政治开明。北洋时期,军人干政蔚然成风。督军制因弊端丛生,广招谤怨。1920 年,卢永祥“目击国事日非,各省督军拥兵自卫,勇于私斗,爰有《国是商榷意见书》及‘废督裁兵,请自隗始’通电”(民国《济阳县志》卷十八本传),是第一位倡导“废督裁兵”的督军,亦是第一位自行废督的北洋系督军。孙中山致电卢永祥嘉许之:“督军制不适于共和,一语破的。废督之要求,在今日已成为有力之舆论。惟身任督军而肯牺牲个人权利以救国者,实以此为第一声。”(《孙中山奖责卢永祥电》,载《申报》1920 年 4月 26 日,第十版)王嗣鋆《济阳县志附记》言:“卢之督浙在民八九年间,时各省督军方醉心武力,日扩军队以求自卫,致国家兵额愈增而人民愈受其害。卢氏洞见症结,首倡‘裁 兵废督’之说,以救时弊,一时中外钦为名言,天下仰其丰采。……其人其事足传千古矣。”   至于 1917 年反对张勋复辟、1924 年反对溥仪复辟,拥护民主共和制;1919—1920 年为南北政府议和奔走呼号,力促中国统一;主张在国民监督下依法行政,凡此等等,均可证卢永祥 进步开明。诚如贾逸君《中华民国名人传》评价:“永祥状貌若老儒,务为持重,又善审利害。行事每洽舆情。卢治浙五载,颇多善政,民到于今称之。”(上海书店 1989 年影印版,第 146 页)
        二、关怀桑梓,续修县志。卢耀(卢永祥长子)《济阳县志序》云:“先严一生桑梓观念至为重视。每以早岁从戎,对于乡邦义务未得多所致力为憾。综计历年在县所办大端,除设平粜以御荒年,筑石堤以防水患,建嘉惠小学校以培养英才,修民刑看守所以尊崇人道, 此外则惓惓于失修垂二百年之邑乘。故当督军两浙暨宣抚苏皖时,曾屡拟遴员到县兴修,均因事而未果。”卢耀序中所列,均是卢永祥为故乡所作之贡献。卢永祥虽少小出家,在外多年,仍心系家乡民用基础建设,为老百姓办实事,尤其对重修济阳县志念念不已。据王嗣鋆《济阳县志序》,卢永祥“曾一再拟即延聘名宿在县兴修,但均因他事而中辍,此民国十三四年事也”,柏永济《济阳县志跋》,“民十一年,卢公子嘉督浙时亦议及此,均以兹事体大,致未果行”,则卢永祥有重修县志之念,至最终鼎力玉成,逾十年之久。遗憾的是,卢永祥未能看到县志出版而遽然辞世。段祺瑞《济阳县志弁言》云,“讵料枣梨未就而嘉督先证果道山,何大业垂成,造物竟不稍假年如是”,深表痛惜之情。济阳县志自清乾隆三十年至民国初年,一百七十年未曾纂修,代远年湮,简编残缺,耆旧凋零。幸赖卢永祥捐金修志义举,保存乡邦文献,赓续文化命脉,功莫大焉。(见图一)

图一、民国《济阳县志》,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王长民摄)

        三、敬重文人,崇尚教育。《绮情楼杂记》载,“卢永祥为段系军人之一,自民九至民十三,任浙江督军四五年,其人胸襟开拓,雅重文人,用人行政,亦颇得中和之道,故开府浙江最久,而浙人无攻讦之者。鄂人李继桢(号希愚,为国会议员)学识渊博,尤擅文章, 下笔淋漓酣畅,如走龙蛇。永祥初督浙时,罗致幕中,优礼有加,凡有政治电文,皆由李主稿。李以体弱不任繁剧,永祥特在沪为赁一寓庐,派两勤务兵侍候,有事则以专车迎至杭州,   篝灯商讨,事毕,任其逍遥湖上,或遄返沪滨,从不以细事相累。俸给不以数额拘,随时致送,其礼遇文人,殊非其他军阀所及。民十三,苏浙战起,永祥失败,通电下野,电末有‘爱国不敢后人,成功何必自我’二语,传诵一时,盖即李手笔也。永祥退沪时,寓市商会,遣人召李至曰:‘吾既失败,行将赴日,君垂垂已老,亦宜休息。’言次,出十万元支票一纸与李曰:‘戋戋之数,聊助君资斧,幸回鄂小憩,勿复长作羁旅人也。’其时十万元,殊非小数,李持此回汉,略置资产,称小康焉。”(喻血轮著,眉睫整理《绮情楼杂记》,九州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6 页)1924 年的上海,一元可分别购买如下生活用品:18 斤大米,7 斤猪肉,8 尺棉布。“十万元殊非小数”,其敬重文人如此!《绮情楼杂记》又有“张作霖滥杀文人”之记载(第 11 页),与卢永祥判然有别。卢将军是“举人王”村人,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自然会受到村风之熏陶。2004 年 11 月,卢永祥幼子卢洪芳先生曾回村参访故居, 留下五万元设立“健行助学基金”,奖掖后进。其重视教育,与乃父“建嘉惠小学校以培养英才”,前后辉映,令人钦佩敬仰。
        附记。举人王村卢永祥故居建于 1917—1919 年,今年适逢建成一百周年。卢氏故居大部已毁,存者仅祠堂与嘉惠小学,近年经古建修缮,焕然一新,拟辟为济阳民俗博物馆。去年春,我在卢永祥故居参观时,偶从一长者处得知,卢氏先茔碑尚存,遂按其指点, 至回河街道安家村北林间草丛中觅求。碑有断裂漫漶,然尚可识别。碑文系续修济阳县志局编辑主任柏永济应卢延芳(卢永祥同宗侄辈)之请而撰,作于 1943 年。通过网络检索,未见引用,不为人知。因碑志与卢永祥家世有关,为便于有关学者研究之需,今迻录于此,广而告之。全文如下:(按,原为繁体竖排无句读,今用简体字并加新式标点,不再另行翻译)
        盖闻葛藟蕃衍,瓜瓞纷垂,惟本根之是庇,庶枝叶之相维。世祚悠悠,本源历历,  所谓膏梁华腴、右族名门者,其惟我邑卢氏乎?是以道济漯者,咸欲瞻卢氏殡宫,以志向往。及今以观,益信其祖宗之遗泽孔长,累世不乏孝思维则之举乎。兹有卢君延芳字寿棠者,持其谱牒示余,拟为其始祖彦春公建石墓道,并将世系列表笔之碑阴。丐余为文以志之。余不禁肃然起敬,曰:“此乃追远报本之盛事,奚敢以固陋辞!”按卢氏先世籍隶枣强,自有明永乐初年彦春公始迁居济邑,而卜宅安家庄焉。数传至应勤公,复由安家庄徙居举人王家庄,亦即将军子嘉公五世祖也。鼓击而远近皆闻钟鸣,而少长咸集,族大丁众,有由来已。宗派世系固已载在谱牒,然世远年湮,终恐有简编残缺之憾。爰经族众倡议,复勒诸贞珉,以示永垂不朽。《春秋》既感如在之诚,昭穆亦无数典之诮。一举数美,庆何如也。此举共需洋八百元,除变卖茔树二百八十元外,不敷之数由延芳公毅力担承之。慷慨成性,固足以风,其尊祖敬宗之意,亦可略见一斑矣。至于根之深者叶愈茂,水之远者流愈长,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不复赘。民国叁拾贰年癸未榴月上浣穀旦。作者系济阳区回河街道南陈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