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67 更新时间:2019-05-09

廉洁文明家风:李伯伯的家风故事

◎冉庆亮

        一个春暖花开、天气晴朗的日子,我作为区老干部联络员看望了老党员、县人大退休的老干部李增武伯伯。
        三十多年前,因为求助他在县广播站当播音员的妻子朱姨修改稿件,我与李伯伯逐渐相熟起来,由于写作的共同爱好,我们成为了“忘年交”,这也让我有幸了解他的人生故事,更多地认识了解了他的家人。伴随着我的感动和敬仰,我采写的他“在延安的故事”、“坚强信念故事”、“奉献爱心故事”等多篇文章也就陆续登载在多家报刊上。
那天见到李伯伯的时候,他正在聚精会神地写一篇《春光明媚暖人间》的文章。一见到我,立马站起来拉住我的手,笑呵呵地问好。看上去,他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一点也不像八十四岁高龄的老人。说明来意,李伯伯兴致勃勃,不急不缓地说起了他的家风故事。
        李伯伯一九三六年出生在崔寨街道东辛村的一个耕读世家。李伯伯回忆说,他的家规和家风就是小时候父亲经常教导的:“忠孝义节,厚德至善”,用今天的话来理解就是对党和国家忠诚,廉洁奉公、诚实待人、孝敬父母、热爱家庭。
        李伯伯的父亲曾当过小学教师,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教他认字、读书、写字、打算盘,要求特别严格。每天,父亲都把用红纸写成的三四公分大小的字块,一片一片地让他认,日积月累、逐天增加,认完这些字要花费很多时辰。接下来就是读《三字经》、《百家姓》、《修身》之类的书。然后背小九九,最后写毛笔字。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逐渐养成爱好读书写字的习惯。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的变化学习内容有所不同,爱好学习的习惯却一直坚持到现在,从来没有懈怠过。 
        1957年9月,李伯伯和妻子在长春银行学校毕业后,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积极响应党的“大中专毕业生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的号召,服从组织分配到陕北延安洛川县人民银行工作,后来虽几易单位,但两人始终坚持脚踏实地,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凭着坚实的业务功底和实干苦干的奋斗精神,被评为“延安地区先进工作者”。回到济阳工作后,以百倍的热情一如既往踏实工作,取得了卓越的工作成绩,并逐步走上领导岗位,历任县财贸办副主任、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
职务变了,良好家风不能丢。李伯伯参加工作之初,就给自己立下了规矩:不吸烟、不喝酒、“亲”、“清”交友;走上领导岗位之后,不但经常告诫自己要始终如一的遵守规矩,同时书写了许多有关“廉洁自律”的书法条幅来提醒自己。他召集全家人开会,要求全家人做人一定要谦虚、行事一定要谨慎,不得轻浮傲慢。为人处世,要诚恳、忠厚、宽容。全家人要当好他的监督员,为他把好廉洁自律关。三个儿女结婚时,亲家和孩子们都想要个风风光光的婚礼,可是他和朱姨都坚持尽量从简,不大操大办。他常说,作为党员干部做事要坚持原则,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他必须带个好头儿!他从不赞成所谓“有权不使,过期作废”的说法,坚决做到不以权谋私、假公济私,严格要求家人不能借助自己的影响为自己或为他人谋取私利。他有一个晚辈,是某单位的一名普通职工,这个单位的一把手曾是李伯伯很要好的同事,有朋友就对李伯伯说,“你这堂堂副县长,何不出面说句话,提拔提拔这自家人当个科长啥的?”他听后笑笑说,这种违反原则的事咱可不能办!还有一个晚辈,因单位改制下岗,没了工作,虽没直接提出让他给找份工作的想法,但他也考虑到了晚辈会有这样的念头。这个时候他想到:下岗职工不只是他自己,我不能借助自己的权力为自家人办事情。后来,终究没有满足晚辈的期望,还是这位晚辈自己找到了一份工作。
        李伯伯多年来爱好书法,称得上书法大家。因为他的书法作品经常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得过大奖,不少人前来求他写字,每次他都热情相迎,不但分文不取,而且不惜赔上笔墨纸张,精心写好后愉快地送给求字的人。县里每次书画展览,不等展期结束,就有人给他打电话,请求将作品留下,他都爽快地答应。所以,他的展品常常是有去无回。前几年春节期间参加县里的“文化下乡”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每次活动李伯伯都在写个不停,别人劝他休息一会儿,他总是笑呵呵地说:不累!每次活动他都是最后一个收起笔墨工具的人。平常还义务为一些部门、单位书写工作制度、宣传口号等,甘心情愿、乐此不彼。退休后的近几年来,他拿出自己省吃俭用省下的五万多元退休金,自费结集出版了《岁月漫笔》、《文墨留痕》、《书法作品集》等著作,全部无偿赠送给了干部群众和一些亲朋好友。有很多人愿花钱买他自费出版的书,但他都分文不取。有的单位一下拉去百余册,诚笃付款,他都坚决不收。他说,作为一位老党员、退休干部,只有为党和人民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义务,没有一丁点捞好处的权利。退休后,他和朱姨写的两本书中的所有文章都充满了正能量,其中的《非官者说》《天堂——地狱的启示》等近二十篇有关廉政建设方面的文章,既提醒自己,又教育他人,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李伯伯心地善良,经常倾其所有帮助求助他的人。物质贫乏的年代老百姓都很贫穷,也或许同事街坊都知晓他乐于助人的脾气,有困难总找他,或借钱、或借粮。三十、五十、一百,从没让人家空手而回的时候。一位同学家中盖房子找他借钱,实在拿不出来了,他竟两整天寝食不安,直到打出自己粮油供应本上仅有的定量供应的十斤面粉给同学送去,才如释重负。李伯伯的二妹有五个孩子,当初孩子都小,家庭极度贫困,而李伯伯和朱姨俩人的月工资加在一起也就七八十块钱,也拉着三个孩子,住的又很紧张。可他硬是将二妹家其中的三个孩子接到身边,管吃管住,供他们上学,直至拉扯他们成家立业。他所住的东辛村地处黄河滩区,生产条件差,制约了乡亲们脱贫致富步伐,他和孩子们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奔走求助,协调资金,使水利设施、村街村路得到了改善。
        李伯伯和朱姨对父母特别尽孝敬。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和朱姨在陕北洛川工作。工作忙、路途远、回家少,只能通过经常往来的信件向父母问寒问暖;有一年中秋节,单位发了几块月饼和几个小苹果,自己都舍不得吃,全部邮寄给了父母。那时月工资虽只有二三十块钱,但每月先留出给父母的钱寄到家里来。后来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特别注意伙食调剂,让老人称心满意。无论工作多忙多累,李伯伯和朱姨回到家,一定先给老人打个招呼问候老人。平日的生活中,朱姨经常给婆母洗头、洗脚、剪指甲,陪老人说话拉家常。遇到母亲身体不舒服,全家人都会坐立不安,赶紧请医生诊治或送母亲去医院治疗。有一年母亲患了青光眼,朱姨在市立医院陪护一个多星期,直至痊愈出院。他们始终极尽孝道,直到母亲九十六岁去世。
        听着李伯伯娓娓道来的家风事,感觉就像缕缕春风吹进我的心田,让人心里暖暖的。他的家风是廉洁为民的风,是无私奉献的风,是人间大爱的风,是能量无限、催人奋进、砥砺前行的风。应该说,李伯伯是以学治家、以德管家、以廉保家的家风建设活动的典范,正是在李伯伯良好家风的带动、影响、熏陶下,李伯伯家庭才有如今的和谐幸福美满。现在包括女儿一家在内,四世同堂、人丁兴旺。十五口人中,有十二个共产党员。为了把美好家风传承给儿女、孙辈,李伯伯抓住晚辈经常来看望他的机会,反复重申家风内容,表扬先进,提醒大家牢记家风。还多次写家书,常“晒”他和朱姨荣获的济南市“四好离退休干部党员”、“模范金婚老人”、“全国银龄五好幸福家庭”、“泉城敬老孝星”等荣誉证书,以自身奋斗经历、担当作为、甘于奉献的现身说法,激励全家人努力践行、传承良好家风。
        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阳台上随风飘来阵阵清幽的花香。李伯伯说,家风就像这些花儿一样,靠“祖传”、“父传”,更靠“自传”,精心浇灌、细心培养,才能代代传承、香飘久远。我们每一个人做人、做事,都要善于学习,秉承传统,遵规守矩,勤奋踏实。和谐心态是金,崇德扬善是本,我们都要做正直善良的人。李伯伯发自内心真切感人的话语令我感动。我想,其实,家风不是风,它应该是精神,是骨气,是指南针,是定盘星,是林和靖的梅,是郑板桥的竹,是留给后代人最宝贵的财富。愿我们济阳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更多像李伯伯这样践行、传承好家风的家庭,助力推动党风、政风、民风的持续向好,健康发展!作者系城区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