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76 更新时间:2019-06-03

“医”脉相承 追梦七十年

◎朱宝慧

        2019年,我们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迎来了医院建院70周年。盛世修志,医院历时五年将一本长达四十万字的煌煌巨著——济阳区人民医院院志编纂完成。我们整理的不只是单薄的文字材料与照片,它的背后更是几代济医人薪火相传的梦想与责任,是有血有肉鲜活生动的一个个人物和故事。
        翻开院志,好像翻开记忆的日历。时间回到1949年。五间平房,五个人,揭开了医院七十年的序幕,几张年代久远的老照片,带我们走近那段温情岁月。照片上简陋的瓦房前是几位身穿白大褂的大夫站成一排,褶皱的照片纸显然失色不少却没能退去那个年代人们脸上最淳朴的微笑。小心翼翼地翻着一页页带着墨香的纸张,我的视线停留在了一张60年代的证书上面,它的时间已经久远地超过了我父母的年纪。陈添进,我们的老院长,户籍广东,1955年来到医院,开始践行他济世救人的医学梦,并且在那个医疗环境简陋,技术设备贫乏的年代,克服工作上的压力和北方气候引起的身体不适,全心全意为患者;一干就是60年。还记得一天冬夜,医院来了一位重症患者,但因当时医院技术条件有限,只能转至上级医院。可在那个没有急救车,甚至连车都十分罕见的年代,怎么转院?又有谁来保证老人途中安危?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陈院长站出来主动要求:“赶着毛驴车,护送患者转院。” 就这样,陈院长赶着毛驴车连夜从大堰上深一脚浅一脚地护送老人转院。当时的大堰非常狭窄,黑夜里毛驴不慎踩空狠狠地将他摔下大堰,可为了赶时间他顾不上伤痛,爬起来继续赶路。走到黄河边时,天已蒙蒙亮,河面结冰无法渡河,他又苦口婆心说服渡船师傅,帮忙渡河。终于,费了好大周折才赶到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接诊大夫感叹道幸亏来的及时,不然患者性命难保。这时天亮了,陈院长这才发现自己已是满身泥土,耳朵和四肢都冻伤了。
        医者仁心莫过如此,因为心怀患者,所以心甘情愿。一边回味一边追溯,时间来到20世纪90年代。黑白照片上有了色彩,曾经的瓦房变成小楼,白色的大褂之间也多了几抹颜色,有淡蓝的隔离衣、浅灰的技师服和生命绿的急救装。忽然,我发现一张熟悉的面孔,那是我的父亲,他曾任急救中心主任。在我童年时期,父亲因为当兵,而缺席我们的生活;因为思念,我和弟弟常会把穿军装的陌生人错认成父亲。后来,他转业来到医院工作,我们高兴地以为家就要完整了。吃饭的时候不大的小圆桌总能圆满了;放学的时候也会有一个伟岸的身躯载着我们回家了;过生日的时候一家人能聚在一起唱生日歌了……可谁知他留给我们的仍然是匆匆离开的背影和承诺不完的“下一次”。我们的饭桌前依旧有一个位子空着,左等右盼、饭菜热了一遍又一遍;上学的时候仍然是拜托邻居家的叔叔阿姨接送;生日礼物依然是妈妈帮忙转交。我不明白,为什么别人家的父亲能陪在家人身边有说有笑,而我的父亲就只知道工作呢?后来,慢慢长大,我渐渐懂得“医务工作者”这个职业并非一份普普通通养家糊口的工作,它需要专注、慎独、还有奉献。我也明白了父亲不是冷漠的工作狂,他干的是与时间赛跑抢救生命的大事;他也不是不爱我们,而是把对我们的爱化作了对生命的大爱。如今他已年过半百,退出了救死扶伤的前线,却依旧每天准时坚守在现在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这就是我的父亲,我的榜样。
        斗转星移,时间来到21世纪,此时的医院旧貌换新颜,已是两个院区,高楼亭台拔地而起、花园流水相映成趣,市级专科、省级荣誉不断刷新,第三院区妇儿医院火热开工。流光漫漫,我也成为了医院的一员,从院前调度蜕变成为一名医院宣传人员;感受过披星戴月日夜兼程的艰辛,也体会过激发创意头脑风暴后的疲惫。透过院志,我看到了前辈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甘于奉献的精神,更发现了自身需要弥补的不足和潜移默化的成长。正是因为这榜样的传承、奋进的力量,让我更加坚定了信仰,守住了初心,从此,眼里有星辰大海,心中有梦想远方。作者单位:区人民医院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