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29 更新时间:2019-09-25

铁腕宰相张居正的教子之道

        在外人的眼中,张居正是一位严厉务实的铁腕宰相、改革家;而在家庭生活中,他却是一位深沉慈祥的父亲。他精心教子,却又难逃“相子之殇”。

管教极严

        张居正一生有七个儿子,其中一子早年夭折,六子分别是长子敬修、次子嗣修、三子懋修、四子简修、五子允修、六子静修。张居正对孩子疼爱有加,六个孩子对父亲也极为孝顺敬重。
        张居正重视家庭教育。他认为,教化不仅仅来自学校的书本,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内心塑造和日常言行规范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长辈对后辈的影响不在于留给他们多少财富,而在于能否以自身人格启发后人。作为父亲的张居正,极为推崇西汉名臣万石君的教子风格,即对儿子管教极严。万石君原名石奋,他教子有方,儿子们个个奋发有为,父子五人都做到年俸两千石的大官,汉景帝特赐号“万石君”。
        张居正也渴望张氏家族世代为官,振兴家业。他仿效万石君,常常教育子女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贪图荣华富贵,不许他们仗着自己的显赫身份而结交各地官员、作威作福,更不许他们随意收受银两或委托地方官为己谋取私利。张居正教育孩子们要和普通百姓一样,遵守政府法令,依法缴纳赋税。每次散朝回家,他从来不谈公事,也不把政事带到家庭生活中,儿子们只能从政府公报中获知天下大事。有时儿子们谈论国事,指点江山,张居正不但不赞赏,反而勃然大怒。即使儿子们登仕做官之后,张居正还不忘教导他们谨言慎行、严格自律。

科举致仕

        张居正关心子女的前途命运,他反对孩子如其他高官子弟那样不学无术、坐等恩荫,鼓励儿子们参加科考,用知识改变人生,人仕做官,继承他的改革大业。公事之余,张居正时常搜集名著、美文对儿子们进行熏陶,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为了应对应试教育,他甚至亲自搜集全国各省的试卷,为孩子们讲解点评;还广召天下才俊与儿子们学习交流,让自己的儿子们在同龄人中寻找奋发努力的参照坐标。
        万历五年,二儿子张嗣修高中榜眼,但自幼聪明伶俐、张居正最寄厚望的三子张懋修却在科考中接连受挫。张居正曾专门聘请名师汪道坤、余有丁、袁黄等人为他辅导功课。凡是与懋修接触过的人都认为,他应是张家公子中最早登第的人。懋修接连受挫,张居正内心的痛苦和失望可想而知。但他没有横加责备,而是结合自己青年时的亲身经历,给儿子写了封饱含殷切希望的家书,帮儿子分析两次科考失利的原因。
        在父亲的谆谆教导下,张懋修发奋苦读,万历八年,懋修再次参加科考,高中状元。恰好这年,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也考中进士。张家六个儿子中的前三个都成为进士,第四子简修也被加恩授予官职。

相子之殇

        然而,在那个科举考试决定命运的年代,无论辅臣子弟贤良与否,一旦考中进士,总要被舆论批评一番,很多人觉得这是辅臣子弟凭借特权与寒士争名第。张居正之前的首辅杨廷和、翟鉴都曾因公子高中进士而引发非议,被反对派抓着把柄,最终罢官而去。
        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张懋修是因为父亲的暗箱操作,才获得状元的头衔。两年后,张居正离开了人世,学子们的怨气并未随他的死亡而烟消云散。万历皇帝抹去张氏三子的功名。张家三兄弟一起被革职为民,尔后又经历了抄家人亡的覆巢之祸——长子敬修最终以自缢表达抗议;二子嗣修充军于烟瘴之地。张居正万万没有想到,他苦心教育子孙,为儿子谋求功名,得到的却是世人的非议和无尽的苦难。
        从此以后,后继的首辅们都以此为戒,遇到儿子科考均有所顾忌,不敢堂而皇之地金榜题名。比如万历末年的首辅沈一贯为保全自己的名誉,反对儿子参加科考,闹得父子失和。
        经历如此家祸,张懋修最初万念俱灰,后在乡人的帮助下,整理父亲遗留下来的书信、奏疏,以探究张家得祸的根本原因。天启初年,明熹宗刚刚即位,张懋修便上疏乞求为父亲昭雪,张门冤案终得平反。(摘自《西安晚报》)